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伏爾泰 | 上頁 下頁


  伏爾泰在中學時,就在戲劇和文學方面顯露出的天賦。他12歲時就寫了一齣悲劇《阿穆利烏斯和努彌托爾》,並且已善於演戲。他也能寫出很優美的詩句。一次,一個老兵到中學來,請求神甫幫他寫一首詩獻給王爺,卜萊神甫把這項工作交給伏爾泰。後來那位王爺讀了詩後,很受感動,給那個老兵發了一筆年金。

  由於大路易中學很注重詩學、戲劇和文學的教育,因此不能說在這個學校的經歷對伏爾泰毫無幫助。伏爾泰後來的不少思想都是在這一階段產生的,他在文學、戲劇方面的才華也是在這一時期開始嶄露頭腳。

  除此之外,他還和學校的一些教師保持了很好的私人關係。這也是伏爾泰矛盾性格的表現。他一方面反宗教,反對耶穌會,一方面又尊敬、感激那些對自己進行教誨的教師,如卜萊神甫、奧利維神甫等。奧利維神甫比伏爾泰僅大12歲,後來成為歐洲最有成就的拉丁文學者,也是伏爾泰一生中的好朋友。靠著夏多紐夫神甫的提攜,同時也靠著他出眾的思想,他結識了聖殿集團的伊壁鳩魯信徒,成為這些王公貴族的座上客。他和他們一起高談闊論,朗誦自己的詩作,常常贏得滿座喝采。

  老阿魯埃不願兒子與這些人來往惹出麻煩,伏爾泰中學畢業後就被送進了法科學校。然而他的興趣不在法律上,他的志向是作一名詩人。老父很氣憤,認為當詩人就是個廢物。但伏爾泰說:「只要有錢就能買到法官的頭銜,但買不到詩人的桂冠。」老阿魯埃見兒子如此堅決,只好放棄把他培養成一個律師的計劃。伏爾泰的教父的兄弟夏多紐夫侯爵正巧這時出任法國駐尼德蘭大使,他指定伏爾泰為自己的隨員。這樣,19歲的伏爾泰第一次離開了法國。

  §二、浪漫而反叛的青春

  伏爾泰作為一名大使隨員來到海牙,當時的海牙,相對於歐洲其他地方,政治上要開明一些,沒有宗教狂熱,思想比較自由,工業也比較發達。雖然伏爾泰抱怨說這裡戲劇文化層次較低,不能經常欣賞出色的戲劇,但海牙較開明的政治氣氛對他倒是十分適合。

  再加上他離開了家庭,不再受父親嚴厲的管束,這使他感到自己像一隻小鳥一樣自由。

  19歲的伏爾泰到了海牙後,感到該談一談戀愛了。恰在這時,他在街上碰到了奧令波。奧令波是一個美麗、純情的姑娘,在認識伏爾泰以前剛剛被前一個男朋友拋棄。她也來自法國,父親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而母親則是一位新教徒。為免受宗教迫害,她的母親,社諾阿依哀夫人,帶著女兒逃到了荷蘭。

  為維持生計,社諾阿依哀夫人辦了一份小報,名為《精華報》,定期出版,專門刊登有關知名人士的花邊新聞和誹謗文字。伏爾泰很瞧不起她,但對她的女兒倒是滿腔深情。他不叫她奧令波,而給她起個名字叫潘佩特。在給她的情書中,他寫道:「是啊,親愛的潘佩特,我將永遠愛你。雖然最不忠實的愛人也會這樣說,但他們的愛絕非像我的那樣基於完全的敬愛之上。我非但愛你的人,且亦愛你的德性。」伏爾泰和奧令波的秘密戀愛和約會進展順利,但當奧令波的母親得知這一消息後卻大發雷霆。她自己就是因宗教信仰離開丈夫的,不願女兒再找一個天主教徒。並且她認為伏爾泰並不是真心想娶奧令波為妻,再加上伏爾泰比奧令波還小2歲,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這一切使得她嚴格禁止女兒和這位法國大使隨員繼續來往。

  當她發現她的言語訓斥起不到什麼作用時,就動手打了奧令波,並跑到大使館,跪在夏多紐夫侯爵面前,哀求他管教伏爾泰。大使無奈,只好答應把伏爾泰遣送回國。動身之前,先把他軟禁在大使館,以使他無法和奧令波相會。

  可是這時戀愛中的年輕人,總能找到辦法繞過眼前的障礙。他們通過僕人互遞情書,交流彼此的情感。

  此外,浪漫的伏爾泰還把自己的一套宮廷侍衛的制服送給奧令波,好讓她裝扮成侍衛到使館來和自己幽會。

  於是,每天薄暮時分,使館外就會出現一個俊俏的年青侍衛,穿著漂亮的服裝,風度翩翩,這就是奧令波,來使館與被軟禁的情人相會。然而,好景不長,不久,這個小把戲就被夏多紐夫侯爵發現了。侯爵這回真的動了怒,他立即把伏爾泰打發回法國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