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伏爾泰 | 上頁 下頁
一〇


  1731年冬季又要來臨了,正在愁於無處安身的伏爾泰結識了泰納·馬爾代男爵夫人。男爵夫人的宅第位於巴黎相對安寧的好孩子大街,漫步庭園,可以遙望羅浮宮花園的似錦繁花。伏爾泰迷戀於這裡靜謐的氣氛和賞心悅目的庭園,他與男爵夫人商量,他願意以每年4萬利弗爾的租金寄住在這裡,已快步入窮途末路的男爵夫人當然求之不得。從這年冬季開始,伏爾泰就儼然像主人一樣住到了老夫人的家裡。為了能愉快地生活在這裡,聰明的伏爾泰經常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為主人效勞。男爵夫人經常舉辦晚宴會,在這些晚宴上,多才多藝的伏爾泰就經常指導客人在客廳裡排演自己寫的劇本,有時甚至親自客串某些角色,氣氛非常熱烈。老夫人感到非常快樂,常常為此激動不已。當然,這並不完全是逢場作戲,從小就熱愛戲劇的伏爾泰也把這作為展現自己才華、試演自己最新創作劇本的舞臺,因而,他也對這項工作非常感興趣。

  吃過多次苦頭的伏爾泰,現在很少再寫「歪詩」去直接刺激統治者了,他已開始明確地以啟蒙為目標,用他的哲學、歷史、詩歌、戲劇等多方面的著作,從政治上和哲學上公開揭露專制統治的要害,喚起人們的良知和覺醒。伏爾泰住進馬爾代男爵夫人家裡後就開始撰寫他的第二部歷史著作《路易十四時代》和悲劇《愷撒之死》。在此後一年多的時間裡,他完成了兩部悲劇《愛麗菲勒》和《查伊爾》的創作,並設法得到了公演。此外,他還完成了《趣味的聖堂》的寫作。

  3.   伏爾泰有一句口頭禪——「我遭受苦難,我以寫詩為樂」。他不斷受到迫害,在顛沛流離中創作了大量的詩歌和戲劇,《查伊爾》就是他最有代表性的一個劇本。在他一生寫成的15個悲劇中,只有《查伊爾》算得上是真正的愛情悲劇。

  伏爾泰早已是享有盛名的悲劇詩人,可是有些饒舌的批評家卻骨裡挑刺,指責他不會描寫愛情,說他所描寫的戲劇衝突枯燥無味。伏爾泰是個從來不服輸,也不甘為人之下的人。他聽到這些批評後拍案而起,憤然起誓:「這一次准有愛情了,但不會是風流旖旎的愛情①。」在極為激動的情緒下,他僅用20天的時間就創作出了一部情節曲折離奇、矛盾衝突扣人心弦、感情真摯動人的愛情悲劇。

  ①參見丁子春著《伏爾泰》,《外國文學評介叢書》,遼寧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27頁。

  《查伊爾》的情節與莎士比亞的《奧賽羅》非常相似,只是換了東方異國情調的背景,人物變成法國武士與耶路撒冷的帝王。在十字軍東征時,耶路撒冷的蘇丹奧洛斯曼納與女俘查伊爾相愛。在查伊爾的心底裡,奧洛斯曼納不只是主人,更是一位勇敢、豪爽的英雄。但是,她的女伴法蒂瑪卻經常提醒她,一個年輕的女基督徒不能與一個伊斯蘭教徒相愛,這是嚴格的宗教戒規。這時,從歐洲來了一位基督教騎士納瑞斯坦,從前,他也是奧洛斯曼納的俘虜,因這位蘇丹讚賞他的勇敢精神,允許他回國索取自己的贖金。現在,納瑞斯坦帶來了大量黃金,不僅可以將自己贖出,而且還想贖回10個基督徒。

  寬宏豪爽的奧洛斯曼納卻決定不收分文,無償釋放100個基督徒。其中包括一位名叫呂西央的老人,他在耶路撒冷遭受了20年的折磨和奴役。這時候,已深深愛慕著奧洛斯曼納的查伊爾,拒絕與被釋放的同胞同行。查伊爾的叛教,使納瑞斯坦大為震驚。老人呂西央也已認出查伊爾和納瑞斯坦就是自己早年失散的兒女,女兒的叛教使他異常痛苦。他向女兒講明瞭他們之間的關係,描繪了他們祖國的美麗富饒,並要求她向自己保證不改變信仰。雖然父親的勸告,使查伊爾深為感動,但是現在她摯愛著奧洛斯曼納,又怎能忍心離開呢?呂西央和納瑞斯坦只好匆匆先行了,查伊爾仍在猶豫不決,痛苦萬分。

  納瑞斯坦離開耶路撒冷後,于途中給查伊爾來了一封信,這封信被蘇丹手下的人截獲。奧洛斯曼納不清楚他們是兄妹關係,看了信後既痛苦,又嫉妒。他對查伊爾起了疑心。查伊爾感到非常委屈,她熱烈地向蘇丹吐露愛情,反而使奧洛斯曼納覺得她真的變了心。他把納瑞斯坦的信交給查伊爾,以探虛實,查伊爾表示想與納瑞斯坦見面。想不到這卻引得奧洛斯曼納醋勁大發,立即下令把納瑞斯坦抓回來。查伊爾想拯救兄弟納瑞斯坦,大聲呼喊他的名字,這時,被激怒的蘇丹一刀將查伊爾殺死。納瑞斯坦戴著鐐銬被押回來,說明了真相,奧洛斯曼納追悔莫及,拔劍自刎。

  1732年8月,《查伊爾》正式公演,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就連一向批評他甚至反對他的人都不得不承認《查伊爾》的巨大藝術魅力。第一次演出結束的晚上,當伏爾泰出現在包廂裡的時候,熱情的觀眾向他熱烈歡呼,掌聲雷動。面對如此激動人心的場面,伏爾泰深深感動了,他非凡的藝術才能終於再一次得到人們的認可。面對這一巨大的榮譽,伏爾泰突然醒悟了:自己這些年來所吃的那些苦頭又算得了什麼?!

  《查伊爾》後來還多次公演,觀眾的熱情經久不衰。伏爾泰也一直偏愛這個給他帶來榮譽的劇本,在以後的生活中,時常在家裡舉辦的私人演出往往選擇這個劇本。他高興時還親自扮演呂西央或奧洛斯曼納。

  伏爾泰同一時期的另一作品《趣味的聖堂》可就沒有這麼幸運了。《趣味的聖堂》是一部諷刺作品,其中有詩,也有散文,它激烈地批判了整個文學評論界。在這部作品中,伏爾泰描述自己被一位開明的朋友、天主教神甫波利克紅衣主教引導,穿過聖堂,檢閱了前幾個世紀和當時法國的知名作家、藝術家以及一些紀念物,並對這些人和物一一做了評論。他描繪巴黎聖母院被毫無作用的舊裝飾弄得雜亂不堪,講述評論家們被書上的塵土和墨水弄得很髒,把他們都說成是怯懦的迫害者。這一下可捅穿了馬蜂窩,立即遭到集體的圍攻,即使伏爾泰最好的朋友也對他不能理解,巴黎喜劇院甚至還上演了一些諷刺劇攻擊《趣味的聖堂》,醜化、謾駡他。伏爾泰對此既感到惱火,又感到失望。

  1733年1月,馬爾代男爵夫人身患重病,臥床不起,身體在一天天消瘦下去。伏爾泰感到老夫人可能要不久于人世了,他告訴垂危中的老人,他對她病情的日益惡化已無能為力。他惟一能為老夫人效勞的大概只能是準備操辦後事了。奄奄一息的老人說,她不想在臨死前見到身披黑袍的可怕的神甫。伏爾泰不敢照老夫人的吩咐辦,因為他擔心,如果這位老夫人不敢做臨終宗教儀式的話,人們一定會認為是伏爾泰阻止老夫人這樣做,他不想再為自己找麻煩了。於是,他堅持找來一位神甫,為老太太舉行了臨終儀式。伏爾泰內心並不喜歡這位老夫人,只是對老婦人在他落難無處安身時搭救過他心存幾分感激。男爵夫人終於在神甫的禱告中寂寞地死去了,伏爾泰心頭湧起一絲悲哀。他感到最為遺憾的是自己再也不能住在這幢漂亮的房子裡了,他的生活又面臨著新的動盪與飄泊。何處再找安身之處呢?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