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名人傳記 > 凡爾納傳 | 上頁 下頁
七五


  這種悲觀色調雖然符合正統,但很可能會使《教育與娛樂雜誌》的讀者大失所望;他們所需要的正是孕育希望以投入行動,這恰恰違背了凡爾納的格言;還是愛護他們為好。因此,返回來接艾爾通上船的鄧肯號把全體移民都救出來了,使他們此後能夠在美洲重新開始他們的事業。

  夏爾一諾埃爾·馬丁具有遠見卓識,他指出:「各自獨立的3部小說僅僅因為能在《神秘島》中找到它們的共同結尾才得以相互聯繫起來。」與其說這是科學幻想故事,毋寧說,這是「異常完美的科學家畫像」。尼摩是個文學家,但他通曉「他那個時代的全部技術科學和基礎科學」;他掌握了「這些科學給予人類的全部力量。這位單獨行動的學者達到一定的精神境界,這種境界使他蔑視比他卑下的人類,自那以後,他甚至企圖主宰人類」。尼摩雖然蔑視人類,但又一直愛著這個人類。他要反對的不是整個人類,而是那些奴役他的人。他只在為數不多的幾次與剝奪人民獨立的宿敵所進行的搏鬥中,才使用他的威力——他那研究家的幻想所產生的成果。

  阿龍納斯教授與「這位直接探討自然現象的活躍學者」恰恰相反;他的官方科學具有「某種刻板的特點」,這種特點被他那位能背誦各種術語、卻不知所云的助手康塞爾的「純機械性記憶」襯托得更加突出;他在大自然的現實中找到他那過於乏味的學識「所缺少的靈魂。」

  找到格蘭特船長的功勞應歸於巴加內爾——「另一個非常討人喜歡的學者」,他通過接連不斷的解釋,對擺在他面前的問題終於找到一種近似答案。

  「當科學開始說話的時候,那就只好閉口不言,」《地心遊記》中的黎登布洛克教授這樣說過,但他接著又補充道,「科學從錯誤中產生,犯這些錯誤乃是必要的,因為這些錯誤逐漸導致真理。」

  巴加爾內既堅韌不拔,又粗心大意。他那耐心的摸索正是對科學家所作的摸索的一種說明。科學家因對某一細節作出錯誤解釋而誤入歧途時,往往也像他那樣責備自己是只蠢驢;而一旦找到答案,他又可能認為這種答案本來就很明顯。林肯島是人類力圖塑造的那種世界的象徵;賽勒斯咬密斯是個工程師,是個「戰鬥派學者」,也就是說,他首先是個實幹家,然後才是個科學家。他以「極大的聰明才智」去應用他掌握的知識,並引導這一小群人去完成令人驚異的事業。

  夏爾—諾埃爾·馬丁的結論是,這四個學者的形象「可作為面對大自然及其無情的力量,向世界的秘密發出挑戰的科學家的形象。」

  這部傑出的探險小說的構思過程頗有意思,值得我們稍加敘述。

  我們記得,在創作《格蘭特船長的女兒》和《海底兩萬里》的同時。儒勒·凡爾納曾按維斯的方式構思了一個魯濱遜。最初,他的創作靈感似乎很不夠用,只想塑造一個不大引人注目的魯濱遜式的人物。他當時擬的題目為《魯濱遜大叔》。人們不禁要問,這究竟是不是一部青年時代的作品?對這種發問,我們可作如下答覆:

  《魯濱遜大叔》的初稿似乎已經完成很久,很可能是在這位作家任巴黎歌劇院書記的時候寫的。字體非常細小,幾乎難以辨認。作者大概在1866年前後,又十分認真地謄寫了一遍,其中有1部分好像是奧諾裡娜抄的。1870年,赫澤爾似乎正是在這份謄正稿上作了不少嚴肅而確切的批註。

  故事情節跟《神秘島》大不一樣,倒是接近于《魯濱遜學校》、《第二祖國》和《兩年假期》。這幾部作品證明作者要按維斯的方式塑造管演遜式人物的那種願望的持久性。在因一次反叛事件而遇難的人當中,有1位女人,她的3個孩子和1名水手。這個女人的丈夫是個工程師,後來,她終於奇跡般地把他找回來了。這位工程師就是賽勒斯·史密斯的雛形,而那位水手就是潘克洛夫的雛形。因此,基本內容是相同的。遇難者們處於「絕對」貧乏中,後來終於實現了相對繁榮。但故事達到吸引人的程度還相差很遠。作者的創作提綱似乎在1868年夏才醞釀成熟,因為,在從克羅托瓦寄給赫澤爾的一封信中,我們發現有這樣一句話:「現在,我們談談明年的事吧,我或者動筆創作現代的魯演遜,或者寫白海的探險故事。」1870年,他又從克羅托瓦寫信說,他「全部重寫了《魯濱遜大叔》的第一卷,赫澤爾將在6個星期後拿到稿子」;接著又說,「但如果您讓凡爾納的名字接連出現,您將會使《教育與娛樂雜誌》的讀者感到厭煩的。」

  我們現在談的仍然是《魯濱遜大叔》,這部作品實際上真的沒有使《教育與娛樂雜誌》的讀者感到興奮!赫澤爾不得不再次向他指出,繼格蘭特和尼摩之後,將這個平淡無奇的故事拿出去,肯定會給人一個失敗的印象。

  於是他以更有力的文筆,對這個題材作了極大的改動,使《神秘島》成了一部截然不同的作品。如今,爬上林肯島的是一批空中遇難者;小說家將尼摩和艾爾通這兩個人物也加了進去,從而使他的這個魯濱遜故事與《格蘭特船長的女兒》和《海底兩萬里》的故事聯繫起來。讓尼摩重新出現的靈感改變了原先只寫魯濱遜的故事結構。諾第留斯號船長的高尚死亡,在手稿上曾反復作過修改;隨後在校樣上又作了另外一些修改才最後定稿。

  尼摩在《海底兩萬里》中是個隱姓埋名的叛逆者,最初大概是個反對俄國佬的波蘭人;在《神秘島》中,作者在他臨終時讓他變成一個反對英國人的達卡王子;這無非是為滿足讀者的好奇心而作的一種事後解釋。

  尼摩始終是一個反對人類非正義行為的叛逆者的形象,他臨終前說的那些話證實了這一點。

  《魯濱遜大叔》的修改所產生的第一個效果,就是使作者恢復了熱情!

  1870年冬,他給赫澤爾寫信說,「我整個兒泡在魯濱遜的故事中。我找到了令人驚訝的情節!我狂熱地撲了進去,再也無法考慮別的事情。」在另一封信中,他向赫澤爾許諾說,第一卷在五月份就可以結束,至於這部魯濱遜故事的書名,他要到巴黎以後再跟他談。1872年2月2日,他寫信告訴他,「《八十天環遊地球》昨天已經出了,」這就使我們能確定這封信的日期。他在信中還談到:

  我整個兒撲在《魯濱遜》這部作品中,更確切地說,是撲到《神秘島》上。迄今為止,一切都進展得十分順利,我還花了不少時間跟化學教授交談,去化工廠參觀;在那裡,我的衣服染上了不少斑點,我要帶去跟您算帳——《神秘島》畢竟是一部有關化學的小說。我極其謹慎地對待因尼摩船長在島上出現而不為人發覺所引起的興趣,以便造成一種出色的漸強效果,就像對一位引您到您所知道的地方去的漂亮女人所作的愛撫那樣!我就是我2月2日所處的狀況。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