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山本五十六 | 上頁 下頁 |
二〇 |
|
然而,此時日軍也已傷亡過半,不得已於10月20日再度決定增兵,以3個師團又1個旅團的兵力組成第10軍,另從華北抽調第16師團編入上海派遣軍的戰鬥序列。這樣,通過這次增兵,上海周圍的日軍已達2個軍9個師團又2個旅團。此時日本留在國內的部隊只有近衛師團及第7師團兩個常設師團。 11月5日拂曉,大霧彌漫。新增日軍第10軍第1梯隊登陸兵團,在海軍軍艦、飛機火力掩護下,在杭州灣北側的金公亭、金絲娘橋、金山嘴等處登陸。中國守軍由於沿岸兵力薄弱,被敵軍擊破,日軍登陸成功。當時中國軍隊曾駐浦東的第62師及獨立第45旅與駐楓涇的第79師夾擊登陸之敵,並令第1預備師由蘇嘉路趕往增援,但由於部隊聯絡困難,行動遲緩,計劃未能如期實施。日軍乘機突進,一舉進入黃浦江一線,對上海中國守軍形成兩翼迂回包圍之勢。 在這種不利形勢下,中國第3戰區部隊為避免重大犧牲,於11月8日晚後撤,轉移陣地。但是蔣介石仍對英法的干預寄於希望,堅決反對後撤。他說:「上海是我國的重要經濟基地,如果放棄會使政府財政和物資受到很大影響。上海無論如何不能放棄!不能放棄!……只要我們在上海繼續頂下去,相信九國公約國家會出面制裁日本,戰爭可以早些結束。因此,必須收回撤退命令,要各個部隊仍在原來陣地死守!」 蔣介石的話使他的副總參謀長、外號小諸葛的白崇禧大吃一驚。因為在淞滬三角地帶的數十萬大軍已經接到撤退命令,有的已經在行動了,怎麼能收回撤退的命令呢?然而,固執的蔣介石直接向全軍下達了返回原陣地的命令。結果造成全線混亂,90萬大軍擁擠在一個狹小地帶爭先恐後,拼命搶路,人吵馬叫,亂成一團。 日軍利用這一難得的機會,對中國軍隊進行了狂轟亂炸,幾十萬大軍因而潰不成軍。11月12日,上海市區陷於敵手。淞滬會戰歷時3個月,日軍終以傷亡4萬多人的代價結束了會戰。 由於淞滬會戰是由海軍直接發動的,因此作為海軍次長的山本五十六也時刻關注著中國戰局的發展。儘管他對陸軍存有反感,不贊成陸軍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但在戰爭擴及上海後,他改而積極主張一舉擊垮中國,並積極地為日本順利增兵作了大量的工作,尤其是其調動海軍航空兵,在戰爭頭8個月中,擔負起了支援陸軍、在前線進行俯衝轟炸,對中國內陸城市進行遠距離戰略轟炸等主要任務。可以說,遠在東京的山本手上同樣沾滿了屠殺中國人民的鮮血。 然而,中國人民沒有被侵略者的暴行所嚇倒,即使日本這個「殺人機器」、「獸性怪物」在南京屠殺了30萬中國人,它也沒有達到滅亡中國的目的。頑強的中國人民在經受了百年的屈辱之後,不能再容忍任何羞辱繼續下去,「為國家生命計,為民族人格計,為國際信義與世界和平計,皆已無屈服之餘地,凡有血氣,無不具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之決心。」未幾,國民黨官兵在台兒莊報捷,擊潰日軍第10師團和第5師團,殲滅日軍1萬餘人。同時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新四軍深入敵後建立根據地,配合正面戰場,也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者。日本統治集團不得不採取進一步的措施,企圖通過武漢、廣東會戰,「捕捉戰爭結束的機會」。但廣東、武漢會戰的結果,仍與日本侵略者的願望相反。山本五十六在戰爭之初所最擔心的事情終於變成了現實:日本的泥足已深深陷入中國全民族抗戰的土地上。 此正謂:欲滅中國,日本軍閥癡心妄想;直下滬寧,山本海軍意欲建功。欲知後事如何,且見下章評說。 ◎第八章 三國同盟 臭味相投德日意,擴張侵略野心巨; 細計結盟得與失,山本幾度相抵制。 日本深陷中國戰爭泥潭,中日之戰持久化。這一情形的出現,使日本統治集團像熱鍋上的螞蟻焦躁不安。為了在國際上造成有利於其侵略中國的態勢,加快解決中國問題,日本法西斯找到了臭味相投的德、意法西斯。 此時,德國正為日本在東方所點燃的戰火所鼓舞,急於走向大規模的擴張之路。1937年11月,在日本全力進攻中國最大城市上海時,法西斯德國召開會議,通過了《霍斯巴赫備忘錄》,確定了一個大規模擴張計劃和發動戰爭的時間表。為此,希特勒非常希望能與日本締結一個針對英法美的同盟,改變1936年簽定的反共產國際協定中不承擔軍事義務的狀況,以使日本在遙遠的東方牽制德國的仇敵。 1938年1月,日本駐德國使館副武官大島浩前往奧得河畔松訥貝格別墅向裡賓特洛南拜年。裡賓特洛甫充滿感情地對大島浩說:「我們應該簽訂一個使日、德關係更加親善密切的條約。」此後,兩人即圍繞著兩國締約一事不斷進行秘密接觸。希特勒考慮到德國對華援助政策妨礙了日德同盟,為了贏得日本的好感,乃於1938年2月圖謀改變對華政策,更換了國防軍首腦集團,罷免了牛賴特的外交部長職務,任命裡賓特洛甫繼任外長;接著又撤回了派駐在中國給蔣介石充當軍事顧問的代表團,正式承認偽滿洲國,公開支持日本。德國此舉大得日本歡心。 1938年6月,在德國撤回在華軍,事顧問後不久,日本正式決定進一步加強同德國的合作,並就建立軍事同盟與德國開始交涉。為了有利於三國同盟談判的進行,日本在人事上也進行了變動。10月,反對三國同盟談判的駐德大使東鄉茂德調任駐蘇大使,大島浩晉升為駐德大使,直接負責與德國的談判。這個任命是應陸軍參謀本部和陸軍大臣板垣之命作出的。不久又任命另一位更激烈地主張與軸心國締結全面條約的白鳥為駐意大使。 在與德意結盟問題上,海軍再次與陸軍發生矛盾。儘管海軍也同意加強日、德、意合作,但不同意陸相板垣征四郎主張的「裡賓特洛甫方案」。按裡賓特洛甫方案的原則,日德締結的條約,將不僅是針對蘇聯而且是廣泛針對英、法、美的堅強的軍事同盟。他們認為在日本擴大侵華戰爭後,軍事力量陷入中國戰場,日本在外交上日趨孤立,不宜再與西方國家為敵,以免失去外交上的回旋餘地和斷絕對英美的貿易;與德國締結的條約只應是反共產國際協定的繼續,而不應有其他的內容。海軍之所以堅持這一觀點,還因為他們害怕在與德國簽約後會因此而導致日本捲入歐洲戰爭,為德國火中取栗。山本五十六與海軍大臣米內光政是反對與德國結盟的主要人物。山本從海軍的立場出發,認為日本的主要敵人是美國,而日本對美戰爭準備遠遠不夠充分,在這樣的形勢下,與德國結盟是得不到任何好處的。作為日本海軍,在當前準備極不充分的形勢下,應極力避免刺激美國、以美國為敵、同美國作戰,應集中全力解決中國事變,不應再添敵人。山本對陸軍狂熱分子極力主張與德國結盟憂心忡忡,他說:「照這樣下去,日本勢必被捲入戰爭,而且是以美國為對手。」 當時,在日本海軍中,隨著永野修身海軍大臣的辭職,海軍省被山本五十六和米內光政的人所控制,執行比較穩定、務實的政策;而過去強硬的艦隊派人員大都集中于軍令部或在艦隊中任職。山本與米內光政在海軍炮術學校任教時曾是同事,二人經常在一起吃飯、練劍,關係比較融洽。在觀點上二人也比較一致,皆傾向於條約派。在永野辭職時,山本為了在內閣中同陸軍相抗衡,極力說服永野推薦米內作為他的繼任者。就這樣,米內才擔任了海軍大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