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盜世奸雄-希特勒 | 上頁 下頁
六六


  挪威國王哈康是個堅貞不屈的人,不畏強暴,與他軟骨頭的哥哥——丹麥國王克裡斯蒂安——迥然不同。他不肯任命以吉斯林為首的政府,嚴正拒絕了希特勒的無理要求。那天晚上,從附近鄉村的一個電力微弱的小電臺(那是與外部世界保持聯繫的唯一工具)發出了挪威政府對強大的納粹德國的挑戰。國王宣告挪威決定不接受德國的要求,並號召為數只有300萬的人民起來抵抗侵略。

  但納粹征服者並不十分相信挪威人真會說到做到。他們又作了兩次嘗試,企圖勸阻國王。4月11日早晨,吉斯林的一個密使伊爾根斯上尉,前來勸說國王返回首都。他保證吉斯林一定會效忠國王。但國王以無言的輕蔑拒絕了他的建議。

  下午,勃勞耶拍來了一份急電,要求再見國王,商談"某些建議"。這位被上面追得很緊的德國公使,接到裡賓特洛甫的指示,要他告訴國王:他"想給挪威人民最後一次達成合理的協議的機會"。這一次,外交大臣科特博士在請示國王以後回答說,如果德國公使有"某些建議",他可以用電報向外交大臣提出。

  希特勒在這樣一個現已陷於困境的小國面前碰了一鼻子灰以後,勃然大怒,馬上採取不脫強盜本色的攻擊。德國人要想俘虜國王和政府人員的企圖既失敗在先,要想說服他們投降的嘗試又碰壁在後,於是就想一不做二不休地把他們殺掉了事。4月11日很晚的時候,德國空軍奉命出動炸平紐伯格宋村。納粹飛行員先用炸彈和燃燒彈炸毀該村,又用機槍掃射那些企圖從烈焰中逃生的人。德國人顯然以為這樣一來,他們已經把國王和政府人員都殺光了。後來在挪威北部俘虜的一名德國空軍在4月11日的日記上有這樣的記載:"紐伯格宋。奧斯陸政府。已被完全消滅。"

  村子的確是消滅了,但國王和政府人員卻安然無恙。納粹的飛機快來的時候,他們已經躲到附近的森林裡了。他們站在深可沒膝的雪地裡,看著德國空軍把這個小村莊夷為平地。然後,他們毅然決定沿著崎嶇的古德勃蘭德斯山谷北上,經過哈馬爾和利勒哈默爾,越過高山峻嶺到達西北海岸的昂達耳斯內斯,這地方在特隆赫姆西南100英里。沿途他們把那些失散了的、茫然不知所措的軍隊組織起來,繼續抗戰。

  就這樣,經過近兩個月的周旋、苦戰,終因眾寡懸殊而失敗了。希特勒雖然征服了挪威,但付出的代價是沉重的。在20艘驅逐艦中損失了10艘,8艘巡洋艦中損失了3艘,主力巡洋艦"夏恩霍爾斯特"號和"格奈斯腦"號及袖珍戰艦"盧佐夫"號都負了重傷。儘管損失嚴重,但仍然是希特勒取得的一個"重大勝利"。它使德國得到冬季運輸鐵礦砂的道路,進一步保護通往波羅的海的進出口,使得大膽的德國海軍能夠打開一個缺口進入北大西洋,並為它們的潛艇和海面艦隻在對英作戰中提供優良的港口設備。它還使希特勒的空軍基地與主要敵人之間縮短了幾百英里的距離。而最重要的是它大大增加了納粹德國的軍事威望,好像它是不可戰勝的。繼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之後,現在又加上了丹麥和挪威,都被希特勒的武力征服了。當時在西方上層人士中,流行著一種嚴重的失敗主義情緒,他們苟且偷安,無所作為。他們哀歎,"未來的潮流看來是屬￿希特勒和納粹主義了"。但是真正的力量還是屬￿覺醒的人民,人民的力量是不可戰勝的!

  在西方失敗主義情緒的籠罩下,希特勒更加發瘋發狂,迫不及待地要向西線進軍了。

  第二十四章 入侵低地國家

  希特勒征服丹麥和挪威之後,就開始向西線發動進攻,首先向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兩個中立小國荷蘭、比利時進擊了。

  1940年5月10日,陽光明媚,天剛破曉不久,駐柏林的比利時大使和荷蘭公使被召到外交部。他們得到裡賓特洛甫的通知,德國部隊即將開入他們的國家,以"保衛"他們的中立,抵禦英法即將開始的"進攻"。這正是一個月以前對丹麥和挪威所提出的同一個站不住腳的藉口。德國發出的一份正式最後通牒,要求兩國政府不要進行任何抵抗。若有抵抗,一定會遭到粉碎,而流血的責任,"完全要由比利時王國和荷蘭王國政府負責"。

  在布魯塞爾和海牙,德國使節分別將同樣內容的電報送交各駐在國的外交部。十分有諷刺意義的是,在海牙送交最後通牒的是德國公使尤利烏斯·馮·齊希—布爾克斯羅達伯爵,此人就是曾在1914年,公開地把霍亨佐倫帝國剛剛破壞了的德國對比利時中立的保證,叫做"一張廢紙"的德皇首相貝特曼—霍爾維格的女婿。

  在布魯塞爾的外交部,當德國的轟炸機在頭上呼嘯,炸彈在附近機場爆炸,把窗口震得咯咯作響的時候,德國大使貝勞—許汪特踏進外交大臣的辦公室,正從自己的衣袋裡取出一張紙來。保羅—亨利·斯巴克阻止了他。

  "請你原諒,大使先生,讓我先講",斯巴克憤怒地說,"德國軍隊剛剛進攻了我們的國家。德國對信守中立的比利時進行罪惡的侵略,這在25年之中,已經是第二次了。目前發生的事情,較之1914年的侵略,也許更加可惡。既沒有向比利時政府提出最後通牒,也沒有提出照會或任何抗議。比利時是通過進攻本身才知道德國已經違反了它自己承擔義務的……歷史將追究德國的責任。比利時已下定決心要保衛自己。"

  接著,這個為難的德國外交官開始宣讀德國正式的最後通牒,但是斯巴克打斷了他的話。"把文件交給我,"他說,"我願意免掉你這個痛苦的任務。"

  德國人對於這兩個低地小國的中立曾作過無數次保證。

  比利時的獨立和中立,曾經在1839年得到歐洲五大強國"永久"保證,到1914年德國撕毀為止,這個條約被遵守了75年。魏瑪共和國曾答應決不進攻比利時,希特勒上臺以後也繼續重申過這個政策,並且也給了荷蘭同樣的保證。1937年1月30日,這位納粹總理在廢除了洛迦諾條約以後公開宣稱:"德國政府已經向比利時和荷蘭進一步保證,它願意承認和保證這兩國領土的不可侵犯的中立。"

  比利時在1918年以後曾明智地放棄過中立。到了1936年,由於第三帝國的重新武裝和它在1936年春天重新佔領來因蘭,比利時感到恐慌,又要用中立來保護自己了。1937年4月24日,英法兩國解除了它對洛迦諾條約承擔的義務;同年10月13日,德國也莊嚴地正式肯定:"它在任何情況下,都不會破壞比利時的不可侵犯和領土完整,它在任何時候都將尊重比利時的領土","如果比利時受到進攻,就準備給予援助"。

  希特勒雖然在口頭上一再聲稱要保證低地國家的中立,但他從來也沒有打算履行自己的諾言。相反,他卻要求德國三軍儘快做好"通過盧森堡、比利時和荷蘭發動進攻的準備","目標在於儘量奪取荷蘭、比利時和法國北部的廣大地區。"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