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盜世奸雄-希特勒 | 上頁 下頁
四四


  究竟是誰替希特勒敞開了方便之門呢?正是以張伯倫為代表的西方綏靖主義者。毛澤東同志在1939年深刻地揭露了這些綏靖主義陰謀家們的險惡用心,指出:"這些陰謀家們,在西班牙問題上,在中國問題上,在奧地利和捷克問題上,不但並無絲毫制止侵略的意思,而且相反,縱容侵略,挑動戰爭,使人為鷸蚌,己為漁人,美其名曰不干涉,實則是坐山觀虎鬥。世界上多少人被張伯倫及其夥伴的甜蜜演說所蒙蔽,而不知道他們笑裡藏刀的可怕。"這就是綏靖主義的反動本質。

  張伯倫一夥原來打算給希特勒打開東進的大門,玩弄縱虎傷人的陰謀。他們以為奉送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會滿足希特勒的侵略欲望,殊不知侵略者的欲壑難填。正如捷克斯洛伐克外長在被迫接受慕尼黑協定時對英、法部長們所講的:"我不知道你們的國家是否會從慕尼黑作出的決定中得到好處,但肯定無疑的是,我們不會是最後一個受害者。在我們之後,其他人也將遭遇同樣的命運。"

  歷史果真是無情的,玩火者必自焚!希特勒在"抹掉捷克斯洛伐克"之後,就迫不及待地向下一個獵取對象動手了。正是:縱虎貽患,必定遭難。

  第十六章 白色方案

  歐洲風雲多變,綏靖政策徹底破產。希特勒兵不血刃地佔領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之後,就一心在盤算著征服波蘭的"白色方案"了。他認為,淩辱許士尼格和貝奈斯並沒有費什麼力氣。現在要輪到約瑟夫·貝克了。

  張伯倫曾大肆宣傳,慕尼黑協定贏得了"一代人的和平",但和平在哪裡呢?歷史的紀錄如下:

  1938年10月21日,也就是慕尼黑協定後21天,希特勒發佈了清算捷克斯洛伐克的密令。

  1939年3月15日,德國出兵佔領了捷克斯洛伐克殘餘部分。

  3月23日,德軍侵佔了立陶宛的默默爾港。

  3月24日,希特勒密令三軍做好佔領但澤自由市的準備。

  4月3日,希特勒批准下達密令"白色方案",命令三軍在9月1日以前做好入侵波蘭的一切準備。

  4月7日,希特勒的盟友意大利法西斯領袖墨索里尼,派兵進入阿爾巴尼亞,這樣他在征服埃塞俄比亞以後,又征服了這個"山鷹之國"。他因此得到了一塊進入希臘和南斯拉夫的跳板。在歐洲已經十分緊張的空氣中,這使得敢於抵抗軸心國家的小國更加膽戰心驚。

  這些紀錄說明,慕尼黑協定根本沒有帶來什麼和平,而是加速了戰爭的步伐。希特勒本來打算發動局部戰爭奪取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可是西方國家的綏靖政策幫了大忙,使德軍不戰而勝,幾個月工夫就連陷兩國。這是出乎希特勒和德國將帥們的預料的。於是希特勒決定抓住西方國家還沒有做好準備並害怕打仗的弱點,繼續發動進攻。他對黨羽們說:"我們的敵人是小蛆蟲,我在慕尼黑已經領教過他們了。"他決心以但澤自由市問題為藉口,向波蘭開刀。這樣,圍繞著波蘭問題就展開了大戰前夕一場最尖銳複雜的國際鬥爭。

  波蘭位於歐洲大陸東部,東接蘇聯,西鄰德國,南界捷克斯洛伐克,北臨波羅的海,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佔領了波蘭,德國就可以消除進攻西歐的後顧之憂,又可以把波蘭作為將來入侵蘇聯的軍事集結地和出發基地。波蘭有豐富的煤礦,冶金、化學、機器、造船工業都相當發達,通過掠奪波蘭的人力物力資源,將進一步加強德國的戰爭能力。

  波蘭這個國家,在歷史上曾經被沙俄、普魯士、奧地利三次瓜分,喪失了自己的獨立。波蘭人民為爭取自己的獨立進行了長期的鬥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波蘭終於複國,它的領土由俄、德、奧三國操波蘭語的居民組成,也包括其他少數民族。北方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但澤市,1793年被普魯士侵佔,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劃為自由市,組織自治政府,經濟處在波蘭支配之下,宗主權也屬波蘭。此外,波蘭還從戰前德國土地取得通向波羅的海的一條"走廊"地區。

  凡爾賽和約所締造的國家,沒有一個像波蘭那樣命運多舛。在剛剛複國以後那幾年動盪的歲月裡,它對俄國、立陶宛、德國、捷克都曾進行過侵略戰爭,給本國人民和鄰國人民帶來了災難。在畢蘇斯基元帥死後,波蘭主要是由一小群"上校"統治著,他們是畢蘇斯基麾下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對俄國作戰的波蘭軍團的一些領導人。居於魁首地位的是斯密格萊—利茲元帥,貝克上校負責掌握著外交政策。這幫昏庸糊塗的軍人集團,一貫妄自尊大,政治上短見,反蘇反共,在希特勒侵捷時,居然趁火打劫,伺機分割了一小塊土地。正是因為他們和英國人幫助德國征服了捷克斯洛伐克,他們的國家才陷入了軍事上無法防守的地位。1939年3月,當希特勒向波蘭提出了割讓但澤和解決"走廊"問題時,波蘭政府才慌了手腳。它堅決拒絕了德國的無理要求,並向它的盟友法國和英國求援。

  在所有同德國接壤的國家中,從長期來說,波蘭是最應該有所戒懼的。但是在所有這些國家中,它卻是最沒有看到德國的危險的。凡爾賽和約之中,再沒有哪一條比建立波蘭走廊、給波蘭以出海通道並且把東普魯士同德國分開的條款更使德國人怨恨的了。把但澤港口從德國分割出去,使它成為處於國際聯盟的監督下,然而在經濟上又完全處於波蘭支配下的一個自由市,這件事情也同樣引起德國的怨恨。就是軟弱的魏瑪共和國政府也把這看成是波蘭毀傷了德國的肢體,而不肯予以承認。德國陸軍的態度對此更加強烈,早在1922年,馮·西克特將軍就這樣說過:"波蘭的存在對德國生存的基本條件來說是不能容忍的,不能並存的。……消滅波蘭必須成為德國政策的一個根本目標。"

  然而,貝克上校是經過一段時間才有所覺醒的。他同絕大多數波蘭統治階級一樣,對俄國懷有強烈的民族情緒,更不喜歡蘇聯的社會主義制度。不但如此,他也不喜歡法國人。他在1923年在巴黎任波蘭大使館武官時,曾經被法國當局以出賣同法國陸軍有關的文件的罪名驅逐出境,因此對法國人懷有宿怨。他在1932年成為波蘭外交部長以後,從一開頭就對納粹獨裁政權抱有熱烈的同情。過去6年之中,他曾盡力使他的國家接近第三帝國而削弱它同法國的傳統關係。

  1934年,希特勒主動同波蘭簽訂了波德條約,目的就是乘機取得一個如此堅決反蘇反共的國家的友誼,而且同時使它疏遠日內瓦和巴黎,從而破壞凡爾賽和約所造成的歐洲體系。波蘭對德國同情友好的關係,使希特勒能騰出手來先辦該辦的事情:進兵來因蘭,征服獨立的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對所有這些加強德國、削弱西方、威脅東方的行動,貝克和華沙的其他上校們都以無法解釋的完全盲目的態度欣然作壁上觀。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