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盜世奸雄-希特勒 | 上頁 下頁
三〇


  為了打破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軍事限制,早在1934年,希特勒就命令陸軍要在同年10月1日以前,把它的兵力增加到兩倍,從10萬人增加到30萬人。還準備公開下令徵兵和公開否認凡爾賽和約。海軍也得到警告,要加速建造兩艘26000噸的巡洋戰艦,這兩艘戰艦後來命名為"夏恩霍爾斯特"號和"格奈斯瑙"號。凡爾賽和約所禁止建造的潛水艇,也早在芬蘭、荷蘭和西班牙偷偷建造。作為民用航空部長的戈林也在忙著建立空軍。他命令製造商們搞軍用飛機的設計,對軍用飛機駕駛員的訓練,早在航空體育協會的偽裝下加緊進行了。

  凡是在那個時期到魯爾和萊茵蘭工業區參觀的人,看到軍火工廠,特別是德國主要槍炮製造商克虜伯的軍火工廠和伊·格·法本這家大化學托拉斯的軍火工廠的緊張活動,無不觸目驚心。雖然協約國禁止克虜伯在1919年以後繼續從事軍火業,但是他的公司實際上並沒有閑著。法本托拉斯的科學家們,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由於英國的封鎖切斷了智利對德國的硝石供應,因而發明了利用空氣製造人造硝酸的方法,使德國避免很早垮臺。現在,在希特勒統治下,這個托拉斯著手使德國在現代戰爭不可缺少的兩種物資方面能夠自給自足。這兩種物資就是汽油和橡膠,過去一直是依賴進口的。

  從煤裡提煉人造汽油的問題,這個公司的科學家早在20年代中期就解決了。在1933年以後,希特勒命令法本公司把人造汽油的產量到1937年提高到每年30萬噸。到這時,該公司也發現了如何從煤和德國有充分蘊藏的其他物產中提煉人造橡膠的方法,並且擴建工廠,大規模生產人造橡膠。到1934年年初,國防會議工作委員會批准了動員24萬個工廠來供應戰爭訂貨的計劃。到了1935年2月16日,希特勒公佈了一項驚人的法令:實施普遍軍役制,並規定為和平時期建立12個軍和36個師的軍隊,大約50萬人。德國的航空工業也得到迅速的恢復和發展,1932年才生產36架飛機,到1935年已上升到3183架了。這樣一來,凡爾賽和約的軍事限制被希特勒徹底撕碎了。

  3月17日,星期日,是德國一個狂歡慶祝的日子。凡爾賽和約的束縛——德國的戰敗和屈辱的象徵被掙脫了。在大多數德國人看來,國家的榮譽已經恢復了。這個星期日又是陣亡將士紀念日。希特勒在國家劇院舉行了自1914年以來最盛大的紀念典禮。整個樓下是一片軍服的海洋,前帝國陸軍的褪色灰制服和尖頂鋼盔與新軍隊的制服間雜在一起,還有以前沒有看到過的德國空軍的天藍色制服。坐在希特勒旁邊的是馮·馬肯森陸軍元帥,他是德皇軍隊中唯一還活著的元帥,穿著髑髏驃騎兵的禮服。臺上燈光輝煌,青年軍官高舉著德國軍旗,一動不動地站著。在他們後面的一幅帷幕上,掛著一個極大的銀黑兩色的鐵十字架。從表面上看,這是一個紀念德國陣亡將士的儀式,實際上卻是一個慶祝凡爾賽和約的死亡和德國徵兵制軍隊復活的歡樂典禮。

  希特勒擴軍備戰的步伐是驚人的。1939年9月1日他供稱:"我致力於德國國防軍的重建工作,已6年有餘。在此期間,為建軍而支出的費用在900億馬克以上。"每年平均150億馬克。在1933年到1938年的6年中,德國軍事預算的開支和軍事生產都分別增加了9倍。軍費開支占同期國家預算的五分之三。1939年建成位於德國西部邊界的長500公里,包括16000個軍事設施的齊格菲防線1936—1939年,法西斯德國在西部邊境建築的防禦陣地體系,大部分地段與法國的馬其諾防線相對峙。

  齊格菲是德國13世紀初民間史詩《尼伯龍根之歌》的英雄,相傳以龍血沐浴後,全身刀槍不入。防線以此命名,含有不破之意。1945年3月,為英美聯軍所突破。1939年,德國生產了8295架飛機。這一年,德國的軍火生產,比英、法兩國的總和還多一倍。希特勒對大規模擴充軍備的目的是直言不諱的,他說:"從原則上來說,我不是為了不打仗才建立國防軍的。我一向都有打仗的決心。遲早我總要解決這一問題。」

  面對納粹德國擴軍備戰的瘋狂行動,英國、法國和國際聯盟理事會,除了發出空洞的警告外,沒有採取任何實際的懲罰行動。然而,希特勒並不安於已取得的成就。他認定,現在又該來彈彈他那愛好"和平"的調子,藉以麻痹英法美,以便乘西方缺乏準備時,打它個措手不及。此外,他還想看看是否能在團結起來對付他的大國中間鑽個空子,藉以離間他們之間的關係。

  1935年5月21日晚上,希特勒又在國會發表了一篇"和平"演說。這次演說是他最動聽的,而且無疑是最巧妙、最能迷惑人的演說之一。希特勒當時顯得心情舒暢,流露出一種不僅自信的,而且使聽眾感到意外的寬容與和解的精神。演說詞中沒有對凡爾賽和約國家進行譴責和表示不滿。倒是有許多保證,說他所要的只是在對大家都公正的基礎上的和平諒解,他不要戰爭;說戰爭是沒有意義的,沒有用處的,而且是令人極端憎惡的。他說:

  過去300年中歐洲大陸上所流的血,跟這些事件對各國所產生的後果,頗不相稱。到頭來法國仍舊是法國,德國仍舊是德國,波蘭仍舊是波蘭,而意大利仍舊是意大利。帝王的野心、政治欲望、愛國偏見,造成了大量流血……如果這些國家僅僅把它們的犧牲的一小部分用在比較明智的目的上,成就無疑會更大而且更永久。

  希特勒宣稱,德國絲毫沒有要征服其他國家的念頭。德國要和平,是基於它的基本信念。它要和平還由於它認識到這樣一個簡單而樸素的事實:沒有一個戰爭可能在本質上改變歐洲的苦惱,每一次戰爭的主要後果是摧毀國家的精華。他聲嘶力竭地喊道:"德國需要和平,希望和平!"

  希特勒繼續在和平問題上大做文章。到最後,他還提出了維護和平的十三點建議,這些建議看來非常冠冕堂皇,因此不僅在德國,而且在整個歐洲都造成了深刻而良好的印象。他在這些建議之前卻有一段提醒人們注意的話:

  德國已向法國莊嚴地承認和保證了它在薩爾公民投票後決定的邊界……我們從而最後放棄了對阿爾薩斯—洛林的一切要求,為了這塊土地,我們曾經進行了兩次大戰……在不咎既往的情況下,德國已和波蘭締結了一個互不侵犯協定……我們將無條件地信守這個協定……我們承認波蘭是一個偉大而具有民族意識的民族的國土。

  至於奧地利,希特勒說,德國既不打算也不希望干涉奧地利的內政,更不想併吞奧地利,或者來一次合併。

  希特勒的十三點建議的內容是很廣泛的。德國不能在國聯廢除凡爾賽和約以前重回日內瓦。他暗示說,如果國聯廢除凡爾賽和約,各國的充分平等得到承認的話,那末德國將重新參加國聯。但是,德國將"無條件地尊重"凡爾賽和約的非軍事條款,"包括關於領土的規定在內。特別是它將支持和履行由於洛迦諾公約而產生的一切義務。"希特勒還保證德國將遵守萊茵蘭的非軍事化。雖然德國"隨時"都願意參加一種集體安全體系,但是它卻更喜歡雙邊協定,願意和它的鄰邦簽訂互不侵犯協定。

  至於裁減軍備,希特勒更是準備無所不允的:"德國政府願意同意能導致取消最重型武器的任何限制,特別是適用於侵略的武器,如像最重型的大炮和最重型的坦克的任何限制……德國表明願意同意對大炮口徑、戰艦、巡洋艦和魚雷艇的任何限制。同樣,德國政府願意同意對潛水艇噸位的限制,或者完全取消潛水艇……"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