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盜世奸雄-希特勒 | 上頁 下頁 |
二五 |
|
"第二次革命"這個口號是衝鋒隊頭子羅姆製造出來的,他堅決主張實現"第二次革命"。納粹党摧毀了左派,但是大企業界、金融界、貴族和容克地主仍然牢牢地控制著陸軍的普魯士將軍們。羅姆、戈培爾和納粹運動中的"激進分子",要求把他們清算掉。當時羅姆手下的衝鋒隊已發展到200萬左右,幾乎是陸軍的20倍。8月間,羅姆在一次講話中說:"今天仍有擔任官職的人,對於革命的精神毫無瞭解。如果他們膽敢把他們的反動思想付諸實踐,我們將毫不留情地要把他們幹掉。" 但是,希特勒卻有不同的想法。在他看來,納粹黨的"社會主義"口號只不過是宣傳而已,只不過是取得政權道路上爭取群眾的手段而已。現在他既然已經奪取了政權,對這個口號就不再感興趣了。他現在需要時間來鞏固他的地位和國家的地位。在目前,他還得巴結企業界、陸軍和總統。他並不打算使德國陷於混亂,從而危及他自己的政權的生存。絕不允許有什麼"第二次革命"。他在7月1日對衝鋒隊和党衛隊領袖的講話中說明了這一點。他說,德國現在需要的是秩序。"對於任何破壞現有秩序的企圖,我將同所謂第二次革命一樣,加以無情的鎮壓,因為這只會造成混亂。" 在普通納粹黨員中間,特別是在希特勒的群眾運動核心力量衝鋒隊員中間,失望情緒是很強烈的。他們大多數人屬心懷不滿的失業大軍,由於本身經歷,生來就反對資本主義。他們相信,在街頭鬥毆,對"革命"作了貢獻,"革命"就一定會給他們帶來報酬,不管是在企業中,還是在政府中,應該得到優厚差使。他們在春天,由於採取了一陣過火行動而陶醉了一個時候,如今他們的希望破滅了。原來的人,不管是否黨員,仍將保有原來的職位,並且握有任免大權。不過,這還不是衝鋒隊員中間騷動不安的唯一原因。 希特勒和羅姆過去在衝鋒隊的地位和宗旨問題上的爭吵,如今又爆發了。納粹運動一開始的時候,希特勒就主張,衝鋒隊員應該是一支政治力量而不是軍事力量。他們應該提供納粹黨在取得政權的道路上所需要的暴力和恐怖。而在羅姆看來,衝鋒隊不僅是納粹革命的骨幹力量,而且是未來革命軍的核心。現在已是這樣的時候了,應該推開反動的普魯士將軍,組織一支"革命"的軍隊,一支"人民"的軍隊,由他和他的那些征服了德國街道的強悍的助手們來領導。 這種想法同希特勒的想法大相徑庭。他比羅姆或任何其他納粹党人更加清楚,沒有陸軍將領的支持,或者至少說沒有他們的默許,他是不可能取得政權的;至少在目前,如果他要繼續執政,這在一定程度上就要取決於陸軍將領們的繼續支持,因為他們仍舊有著可以攆走他的實際力量。而且希特勒也預見到,在不會很久的將來,當86歲的總司令興登堡逝世的時候,他在這個關鍵的時刻,將需要陸軍對他個人的忠誠。 此外,這個納粹党領袖還相信,只有軍官團才能幫助他實現他在短期內建立一支強大的紀律嚴明的軍隊的目標,因為軍官團有著它的軍事傳統和人才。而衝鋒隊只不過是一群暴徒、烏合之眾,只能在街頭毆打鬧事,很少有現代軍隊的價值。況且,它的任務現在已經完成了,從今以後,就必須很有策略地使它退出歷史舞臺。因此,希特勒的看法和羅姆的看法是不可調和的。從1933年夏天開始到次年6月30日,這兩個既是納粹運動的元老又是親密的朋友之間,一直在進行著一場簡直是你死我活的鬥爭。 希特勒奪權以後,曾秘密地向軍隊作了保證,因此爭取到許多高級軍官倒向他的一邊。在1933年2月2日,即他就職後兩天,他在陸軍總司令馮·哈麥施坦因將軍的家中,向陸、海軍高級將領講了兩個小時的話。埃裡希·雷德爾海軍上將,在紐倫堡審訊時透露了希特勒同軍官團第一次會談的大意。他說,希特勒消除了高級將領們的疑慮,他還保證,陸軍和海軍現在可以放手致力於迅速重新武裝的這項主要任務。雷德爾海軍上將承認,他對於建立一支海軍的前景是極為高興的。馮·勃洛姆堡將軍後來在他的回憶錄中也說,"元首打開了一個使將來有無窮機會的活動餘地。"勃洛姆堡於1933年1月30日匆忙就任國防部長一職,也就消除了陸軍方面要想反對希特勒出任總理的任何打算。 為了要進一步鼓起軍方領袖們的熱情,希特勒在4月4日設立了國防會議,來加緊執行一項重整軍備的秘密計劃。3個月以後,在7月20日那天,他頒佈了一項新的陸軍法,廢除了民政法庭對軍人的司法管轄權,取消了士兵的選舉代表制,從而恢復了軍官團的歷史悠久的軍事特權。許多陸、海軍將領開始從另外一個比較贊成的角度來看待納粹革命了。 為了要給羅姆吃些甜頭作為安慰,希特勒在1933年12月1日任命羅姆和副黨魁魯道夫·赫斯為內閣閣員。在1934年元旦,又給這個衝鋒隊的頭子寫了一封熱情友好的信。他一方面重申"陸軍有責任保衛國家,抵禦境外敵人",同時又承認"衝鋒隊的任務是確保國家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第三帝國的存在",並且承認,衝鋒隊的成績"主要應歸功於羅姆"。這封信刊登在1934年1月2日納粹黨的機關報《人民觀察報》上,對於暫時緩和衝鋒隊中存在的不滿情緒,起了很大作用。在聖誕節和新年的普遍善意氣氛中,衝鋒隊和陸軍的鬥爭,激進的納粹党分子要求進行"第二次革命"的叫囂暫時平息下去了。 希特勒圖謀世界的藍圖是,要征服歐洲,必先征服德國。一旦他消滅了國內的反對者以後,他馬上就轉到一直使他感興趣的外交事務方面了。 1933年春季,德國在世界上的地位變得更糟了。第三帝國在外交上空前孤立,軍事上軟弱無力。整個世界對於納粹的暴行,特別是迫害猶太人感到憎惡。德國的鄰邦,特別是法國和波蘭,態度是敵對的和多疑的。早在1933年3月,波蘭在但澤舉行了一次軍事示威之後,畢蘇斯基元帥向法國人表示最好聯合起來對德國進行一次預防性的戰爭。甚至墨索里尼對於希特勒上臺執政,事實上也並不熱心,儘管在表面上他裝出歡迎第二個法西斯國家出現的姿態。一個潛力上大大強於意大利的國家元首,很可能不久就使墨索里尼這位領袖黯然失色。一個狂熱的泛日耳曼德國,對奧地利和巴爾幹各國都有野心,而在這些地方,那位意大利獨裁者也已經提出過他的領土要求了。社會主義的蘇聯,支持共和,反對納粹法西斯主義。這樣,在一個充滿敵意的世界中,第三帝國的確是孤立無友、失道寡助的。而且,它又沒有武裝,或者說,同它的高度武裝的鄰邦對比之下,是不堪匹敵的。 因此,希特勒外交政策的當前戰略和策略,是由德國的軟弱和孤立處境這個嚴酷現實所決定的。但是,自相矛盾的是,這種處境又提供了符合他自己和大多數德國人最強烈希望的自然目標:在不致引起制裁的情況下擺脫凡爾賽和約的束縛,在不致引起戰爭的情況下重新武裝。只有在他完成了這雙重的短期目標以後,他才有軍事力量,才能毫無牽制地實現既定的長期外交目的,而它的具體目標和方法是他早在《我的奮鬥》中就十分露骨和十分詳盡地規定了的。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