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如鋼似鐵-鐵托 | 上頁 下頁
一〇九


  且說南斯拉夫與蘇聯決裂之後,國內經濟生活出現了巨大的困難。在農村,按蘇聯模式建立起來的農業合作社與集體農莊,看來並沒有給南斯拉夫的經濟生活帶來多大積極效果。相反,農村矛盾越來越多,農民與政府的矛盾也變得尖銳起來。面對現實,鐵托採取了大膽的做法:解散農業合作社。

  農民們回到了自己的土地上。

  工廠中的情況也不妙。但工廠怎麼辦呢?工廠是工人賴以生存的場所;工廠,尤其是國營工廠,是全民所有制企業,是社會主義的基礎。農業合作社可以解散,把土地分回給農民。但工廠卻不能解體,把廠房和工具分給工人。

  鐵托和他的戰友們對此動了一番腦子,最後想出了「工人自治」的概念,並把它付諸實踐。

  「自治」的思想,最初是由吉拉斯和基德裡奇提出來的。它一被提出,先是受到卡德爾的肯定。隨後,便得到鐵托的首肯。

  在與蘇聯進行函戰時,南斯拉夫的理論家們就開始認識到擴大黨內的民主、擴大生產單位自主權的重要意義。他們都在重新學習馬克思、列寧的著作。當時人們就發現,不但是党的理論工作者,就是党和政府的高層領導人,他們的案頭上都有這些著作。如何既保住党的領導權,又能給下層和地方以更大的民主和權力?他們想從經典著作中找到答案。

  大家都在動這方面的腦筋,提出的設想和見解五花八門。

  「工人自治」的思想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出臺的。

  實際操作是,通過民主的方法,自下而上地選舉代表,組成「工人委員會」;該委員會的主要職權,是直接對工廠進行管理,負責工廠裡從生產計劃到利潤分配一切重大問題的決策。從全國來講,「自治制」有一個由局部到整體。由淺至深的發展過程。

  1950年,「自治」還限於工礦和交通運輸部門。同年6月,頒佈《勞動集體管理國營經濟企業和最高經濟聯合基本法》,規定把工礦和交通運輸企業的國家所有制改為社會所有制,由直接生產者進行管理。形式是通過選舉產生的工人委員會這種管理機構來進行管理。

  1952年,頒佈《國民經濟計劃管理法》,改變國家的計劃體制,從此,國家不再對企業下達統一的計劃,而是提出計劃比例和國家指標,供企業參考。企業的發展計劃自主制定,企業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依法納稅後,自行決定利潤的分配。取消固定工資,企業人員多勞多得。

  1953年,頒佈《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社會組織和政治組織的基礎與聯邦國家權力機關的基礎的根本法》,把自治原則擴大到了教育、文化、衛生保健等社會活動領域和政治生活之中,使企業自治發展成為社會自治。

  1964年,南斯拉夫取消了國家投資基金,改由銀行貸款,這樣,便取消了擴大再生產的國家控制權,而把這一權力給予了企業。

  70年代,又把「聯合勞動」的原則納入自治制,進一步完善和豐富了這一制度。

  鐵托對這一制度極為看重。他指出:

  「工廠屬￿工人,土地屬￿農民,這不是一句抽象的宣傳口號,而是具有更深刻的意義,體現著社會主義生產關係在社會所有制、工人的權利與義務方面的整個綱領,因此,只要我們真心誠意要建設社會主義,它是能夠而且必須在實踐中實現的。」在一個時期,自治制度曾被看做南斯拉夫式社會主義的一大象徵,為世人所矚目。

  不結盟則是南斯拉夫式社會主義的另一大象徵,為世人所矚目。

  在全球兩個軍事集團對峙日益加劇、集團政治愈演愈烈的情況下,如何發揮像南斯拉夫這樣既不想鑽進東方集團、又不想加入西方集團的中小國家的作用,是鐵托一直在思考的問題。他最終找到了出路。這就是不結盟概念的提出和實踐。

  1956年,鐵托把在非洲佔有舉足輕重地位的領導人埃及總統納賽爾和對亞洲政治具有重大影響的印度總理尼赫魯請到他在布裡俄尼島的住處,三人一起探討了在國際關係中推行「積極的」和平共處原則的可能性的問題。這是「不結盟」思想的萌芽。這之後,由他倡導,與納賽爾、尼赫魯及亞非國家其他一些領導人,如印尼的蘇加諾,加納的恩克魯馬等一起,以積極的和平共處為綱領,把一些不參加集團的國家組織在了一起。這是不結盟實踐的重大一步。1961年,在貝爾格萊德召開了首次不結盟首腦會議,參加會議的有23個國家。1964年,第二次不結盟首腦會議在開羅召開,參加會議的增加到47個。到1986年,不結盟運動成員已發展到101個。

  為了推動不結盟運動的發展,從1956年開始,鐵托不斷在國外奔波。到1968年止,十幾年當中,他先後訪問了30餘個國家。當初,他乘坐自己的「海鷗」號遊船出訪。後來,訪問的國家越來越遠,他不得不改坐飛機,儘管他坐飛機總是感到不適。他每到一處,都受到被訪國家的隆重接待。

  隨著不結盟運動的發展,南斯拉夫的國際地位和鐵托的國際聲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影響也得到了極大的加強。

  1970年,美國總統尼克松訪問了貝爾格萊德;同年,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菲利普親王到南斯拉夫進行了正式訪問。

  1971年,蘇聯的領導人勃列日涅夫也訪問了貝爾格萊德;南斯拉夫,作為一個中小國家,能夠把這些人物召到自己的首都,不能不歸功於不結盟的創舉。

  這一切都是鐵托的成功。無疑,他為自己、為黨、為國家的成功而高興。

  但鐵托也有苦痛。

  在這些日子裡,鐵托生了幾場病,動了手術。他必須與折磨人的疾病進行鬥爭。」另外,他的戰友,也一個個離他而去:他們有的病逝與他永別,有的由於種種原因與他分手。這對鐵托來說是難以承受的打擊。他必須與這些事變帶來的痛苦進行鬥爭。

  他最喜歡的戰友和學生洛拉·裡巴爾早在戰爭年代就付出了年輕的生命。

  他所器重的主抓經濟工作的基德裡奇,在剛剛進入50年代、黨和鐵托最需要他的時候,與世長辭了。人們都說基德裡奇是累死的。當時,鐵托用他的藍色專列把基德裡奇的遺體送回了基德裡奇的故鄉。鐵托親自在專列上護送他的靈樞。

  鐵托最親愛的戰友莫薩·皮雅傑於1957年病逝。鐵托在他的靈前說:

  「我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你出訪前我們分手的時候竟是我同你作最後一次談話。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