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如鋼似鐵-鐵托 | 上頁 下頁 |
四三 |
|
這裡還出現了一個有趣的插曲:當時,米洛什·文裡奇已經進入徵集簽名的大廳。原先他不清楚是怎麼回事。而他瞭解了事情的真相後,便悄悄離開了大廳。不巧,他的行動讓一位作曲家兼指揮看到了。音樂家攔住了文裡奇的去路,道: 「米洛什,你別跑。」這位老教授停了下來。他當著大家的面說: 「對於你來說,這沒什麼,你是演奏風笛的,可我是給學生講授倫理學的。」這項運動喧鬧一時,並沒有收到什麼實效,德國人明白,真正解決問題,還得在戰場上。 9月份,德國加強對遊擊隊進攻的計劃開始實施。新從法國調來的德軍第三四二師,在沙巴茨渡過薩瓦河,進犯解放區。遊擊隊與德軍激戰月餘,德軍挺進到瓦列沃。遊擊隊遂將瓦列沃包圍,時間達兩個月之久。後遊擊隊出於戰略考慮,沒有與德軍正面交鋒。德軍得以突圍撤退。這樣,德軍對遊擊隊的「第一次進攻」隨即結束。 但德軍消滅遊擊隊主力的目標未變。隨即調集大量軍力,對遊擊隊發起了第二次大規模的進攻。 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文分解。 正是: 民為適時甘露禾,軍似求生得水魚。 自有大將施韜略,謀謀劃劃出新局。 第十六章 內戰 物有優劣分皂白,忠逆終憑時日裁。 人道同室皆兄弟,一何只見刀兵來? 且說當初抗擊入侵者的武裝力量,除遊擊隊之外,還有「切特尼克」。 這「切特尼克」,源於塞爾維亞語。人們對它的解釋並不一致。有的說,這個詞源於塞爾維亞反抗土耳其入侵時代。後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由塞爾維亞英雄科斯塔·貝恰納茨指揮下的抗擊奧匈的非正規軍統稱「切特尼克」。 這科斯塔·貝恰納茨身材魁梧、儀錶堂堂。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率領一支「切特尼克」,活躍在與保加利亞交界的塞爾維亞一側,有效地打擊了敵人。後來,相當長的時間裡,這支「切特尼克」又成為對付克羅地亞人、共產黨及其他敵人的准軍事力量。又有的說,「切特尼克」有「綠林軍」的意思。因為這些軍事人員多在森林中活動。 我們且不管過去情況如何,現在看看與遊擊隊並存的「切特尼克」產生和活動狀況,便不難知道這「切特尼克」到底是一種什麼性質的組織了。 我們知道,1941年德國入侵南斯拉夫,只用了10天的工夫,就迫使南斯拉夫軍隊投降。德國俘虜了30余萬名南斯拉夫官兵。 但當時不是所有的官兵都繳了械。有一部分塞爾維亞士兵,在一些軍官的率領下,退入了森林。他們這樣做,一方面是對入侵者不滿,也是對掌權者不滿,不願執行投降的命令;另一方面,他們無疑是受到傳統的影響。當土耳其入侵時,當第一次世界大戰奧匈軍隊攻入時,均有軍隊進入森林,成為抗擊入侵者的准軍事力量。第三,他們這樣做,還因塞爾維亞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到處都有敵人難以進入的山林。 在「切特尼克」中,最有影響的軍官是德拉紮·米哈伊洛維奇上校。 米哈伊洛維奇生於1893年,比鐵托小一歲。他參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當時是塞爾維亞軍隊的中尉。協約國的幫助曾使塞爾維亞在戰場上轉敗為勝,這一點,對米哈伊洛維奇日後的思想發展造成不小的影響,使他在領導「切特尼克」運動起始就注意到國際援助的重要性。後來,米哈伊洛維奇又在索菲亞和布拉格擔任南斯拉夫武官。儘管當時米哈伊洛維奇沒有得到提升,但武官的閱歷,對米哈伊洛維奇的成長、成熟,其影響肯定是不容忽視的。 1941年,他已晉升為上校。在他豎起「切特尼克」大旗時,追隨他的,大約有30名軍官。他的司令部很快成為某些塞爾維亞愛國人士的聚義所。 他的助手中,頗有幾名勇士和智謀之徒。 米哈伊洛維奇身材瘦小。人們最初看到他,會覺得他性情溫和,無足輕重,他的背稍微有點駝。一頭濃濃的黑灰色的頭髮覆蓋著他那典型的塞爾維亞農民的圓腦袋。他的兩頰下陷,眼膻深藍、近視。灰色的鬍鬚增強了他的臉部的溫和感。他總喜歡穿一件英國式野戰眼,深藍色的襯衣,紐扣一直扣到頸部。他不系領帶,兩條褲腿塞進厚厚的農民式的襪子裡。 米哈伊洛維奇的思想意識和性格是複雜的。瞭解他的人都知道,他的才能和目光有限。由於受到自己所接受的教育以及家庭出身的影響,他不但有強烈的虛榮心,而且有塞爾維亞舊式軍官所特有的魅力。他十分狡猾,但又往往敗在比他更為狡猾的對手的手下。他自己總是說不過問政治,但他的所作所為又無不與政治有關。他的部下對於他的狂熱的塞爾維亞愛國主義從不懷疑。大家都知道,對於戰後塞爾維亞的前途問題,他抱定一種信念:無論在塞爾維亞成立誰家的政府,但塞爾維亞的權勢必須恢復。他認定,共產主義對於塞爾維亞的權勢的恢復是一種嚴重威脅。大概正是由於這些見解,使他無法充分利用外國入侵後南斯拉夫人民所迸發出來的革命熱情,而對於這種革命熱情背後所表現的深刻而複雜的社會背景他就更是無法理解了。 1941年6月,米哈伊洛維奇與全國其他地區的「切特尼克」建立起了聯繫。此後,他還派遣若干「密使」分赴全國各地,在農村設立「招兵站」,米哈伊洛維奇和他的謀士們計劃,要把全國所有男性農民統統動員起來,使其中20—30歲的塞爾維亞男子,按村落編為15—20人的連隊,組成「切特尼克」的基幹隊伍;30—40歲的男子則專門從事破壞活動,更大一點的男性農民則留在村內,負責治安,維持秩序。 這當然是不切實際的,但卻不能不說明,米哈伊洛維奇並非沒有雄心勃勃的計劃。 「切特尼克」也不能說沒有號召力和吸引力。至1941年9月末,「切特尼克」的隊伍已達5000人。 「切特尼克」隊伍的組成是很複雜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形勢的變化和各方政策的明朗化,這支隊伍發生了重大分化,最突出的變化是一部分人投靠了侵略者,一部分人則參加了鐵托領導的遊擊隊。 從一開始,米哈伊洛維奇就打定主意:如果要在抗擊敵人與保存實力之間進行權衡的話,他重視的是保存實力。而他日後的行動說明,為了保存實力,他甚至不但可以與入侵者避戰,而且還可以與入侵者勾結。 共產黨領導的遊擊隊,無疑是堅決抗戰的。對於遊擊隊,他可以聯合,也可以對抗,甚至還可以與入侵者聯合起來對付。遊擊隊。這一切都以對「切特尼克」是否有利為轉移。 縱觀「切特尼克」的興衰史,可以看出米哈伊洛維奇先後或同時與五種政治軍事力量進行了不同程度的聯繫:一是與南斯拉夫流亡政府的聯繫;二是與以英國為代表的盟國的聯繫;三是與塞爾維亞賣國賊的聯繫;四是與入侵者的聯繫;五是與遊擊隊的聯繫。 米哈伊洛維奇與流亡政府及盟國的聯繫並無特殊困難。建立這種聯繫是雙方共同的願望。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