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如鋼似鐵-鐵托 | 上頁 下頁
四二


  這時,蘭科維奇出現了。他已先期到達。

  哨兵們向鐵托表示歉意,鐵托則表揚了他們認真負責的精神。

  這樣,巴比奇工程師這一角色的扮演從此結束。

  到達解放區,鐵托如魚得水。他的主要戰略思想是要在這廣闊的天地裡生成、豐富、發展。

  我們看到,在到達解放區之前,鐵托的戰略輪廓已經形成。這個輪廓可以分解為以下幾點:

  一、建立一支党領導下的武裝部隊,作為進行解放鬥爭和社會主義革命的支柱。

  這一決定是在貝爾格菜德作出的。當時,在南斯拉夫領土上駐有外國入侵者的十幾個師,另有克羅地亞獨立國的地方武裝5個師。可鐵托這邊還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軍隊。沒有軍隊的鐵托,卻成立了總參謀部。這並無荒唐可言。建立總參謀部,正是為了建立一支軍隊。事實證明,此後不到半年,鐵托的總參謀部已經統領80000之眾。而到抗戰結束時,鐵托的人民武裝力量已達80萬之多!

  沒有這樣一支軍隊,鐵托的事業是不可想像的。

  二、開闢解放區,一則作為遊擊隊的戰略基地,二則作為人民政權的基礎。這一戰略思想也是在尚無解放區的情況下形成的,而且作為黨的行動方向,於1941年7月以政治局的決定的形式被確認了下來。爾後,鐵托把它置於建立軍隊同等重要的地位,不遺餘力地落實這一決定。

  三、建立抗擊入侵者的統一戰線。鐵托的出發點是貫徹共產國際的指示,在抗戰中,主要依靠黨所遵循並大加宣揚的共產主義,而且要借助於愛國主義,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還借助於南斯拉夫各族人民的民族主義。

  為了貫徹這些戰略思想,鐵托把集中到了身邊的得力幹將又派往各地。

  行動最迅速的是黑山地區。黑山地區是意大利佔領區。這裡的起義,從7月13日開始,很快形成燎原之勢。幾個月的功夫,黑山全境被解放,解放區的面積達10000多平方公里。意大利軍隊遭到重大損失,僅梅西納師傷亡人員即達5000人。

  這期間,波斯尼亞一黑塞哥維亞、馬其頓、斯洛文尼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各地都掀起了武裝抗擊入侵者的浪潮。

  在起義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偏差。如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起義很快得到響應,而且在全境迅速發展,但在起義隊伍中很快出現了頭腦衝動、忘乎所以的無政府主義現象,最後發展到燒殺搶掠的地步,凡對起義不予支持者,都受到了打擊。甚至派到此地指導起義的密洛凡·吉拉斯也對形勢無法控制了。

  起義發展最穩健的是斯洛文尼亞。

  在這裡,德國佔領者妄圖推行德意志化。佔領者不承認此地斯拉夫人的民族特性,而對於敢於對此表示反抗的斯洛文尼亞人實行鎮壓政策。

  1941年底,德國佔領者把斯洛文尼亞全境內608名斯洛文尼亞族的羅馬天主教神父中的478名拋進了集中營。

  這一條件促成了人民陣線的迅速建立。對佔領者不滿、對佔領者屠殺政策不滿的各界人士,都集中在以共產黨領導的遊擊隊為核心的「解放陣線」周圍。

  這樣,在斯洛文尼亞全境,很快出現了400多個「解放陣線」地方委員會,這些委員會領導斯洛文尼亞人採取各種方式,與佔領者展開了鬥爭。有些鬥爭形式別出心裁,而且頗有實效。如「解放陣線」在盧布爾雅那組織了全民性的大規模抗議行動,使人們在規定時間離開街頭和公共場所。這樣,盧布爾雅那在1941年被佔領後曾兩度出現全市性「萬籟俱寂」的景象:一次在1941年10月29日,即斯洛文尼亞人、塞爾維亞人和克羅地亞人共同擺脫奧匈桎梏23周年紀念日,另一次是1941年12月1日,即南斯拉夫國慶日。

  塞爾維亞一直是遊擊隊活動的主要基地。在西塞爾維亞,10支遊擊隊很快組成,半年不到,發展成有8000名武裝戰士的大軍。解放區也日益擴大。

  1941年秋,從貝爾格萊德市郊一直到烏日策,解放區連成了一片,往西一直可以通向西海岸,只要避開德國人佔領的大城市,人們從西海岸到貝爾格菜德市郊,完全不必離開解放區。遊擊隊打擊的目標,首先是地方偽政權和憲兵隊,同時也不放過易於打擊德意入侵者的機會。這期間,德國駐軍傷亡達6000餘人,約有400名官兵成為遊擊隊的俘虜。

  事實證明,德國的戰術極不適宜對付遊擊隊。他們在向遊擊隊據點發起進攻時,總是排好陣式,像在閱兵場上一樣,整齊地向前推進。一個士兵倒下去,後面的一個士兵立刻上前補缺,這一切也非常鎮靜,從容不迫。這當然吃了大虧。在遊擊隊日益猛烈的打擊下,德軍撤離了恰恰克和烏日策。

  德軍撤離烏日策後,遊擊隊的總部即從克魯帕尼遷到了烏日策。這樣,烏日策成了南斯拉夫第一塊被解放的土地的象徵,它周圍的解放區,被人稱之為「烏日策共和國」。解放區內有一百多英里長的鐵路,而且普遍建立了郵政系統。學校也辦了起來。出版了報紙,《戰鬥報》每週出版三次。

  在解放區,人民委員會代替了各級舊政府。

  德國佔領軍對抵抗運動的迅速發展毫無精神準備。到1941年9月,在塞爾維亞農村,德軍對2/3的地區失去了控制。事情發展到這一程度,才引起了佔領者與納粹大本營的重視。

  這時,各種調查報告開始湧到佔領軍的指揮機構。

  在塞爾維亞任軍政府首腦的前党衛軍旅長特納博士有一份報告。報告中提到:

  遊擊隊在森林裡的那種陣地乾脆無法正面進攻。目前雖然加緊宣傳,說俄國的布爾什維克作戰不利,但這種宣傳對這裡的遊擊隊不起什麼作用。我們獲得的印象是:甚至傳說蘇聯投降也不能使這幫匪徒屈服,他們善於像魔鬼似的恢復元氣。此外,他們的組織是出色的,一個秘密組織應該是什麼樣子,他們足以作為楷模。

  有一名德國上尉對問題看得更深刻。他在一份報告裡指出,對遊擊隊,「不只是一個如何對付共產黨的問題,而實際上是如何對付一場全西的民族運動」。

  總而言之,德國佔領軍也好,希特勒納粹大本營也好,對於南斯拉夫境內迅速興起的抵抗運動,是再也無法等閒視之了。

  調兵遣將,加緊對解放區的進攻和圍剿,也成為希特勒為鞏固對南斯拉夫佔領的當務之急。為此,希特勒制定了行動計劃,並決定改變進攻的戰術。

  「鞏固後方」的另一個措施,是選擇更加忠心的傀儡,免得讓偽政權的權勢人物在風吹草動之時幹出不利於長久佔領的舉動,甚至倒戈轉向倫敦,反對德國。

  在此背景下,塞爾維亞陸軍將領米蘭·奈迪奇替代原政府首腦米蘭·阿契莫維奇,組成「民族拯救政府」。奈迪奇認為,實現塞爾維亞資產階級的聯合,共同對付共產黨的威脅是十分必要的。為此,他上任伊始,便來了一個大規模的心理宣傳戰。這樣做,當然也是對主子效忠的一種表示。

  他首先動員了10000人,身著舊南斯拉夫軍隊的制服,到各地去「展示」,好讓老百姓知道,「舊政權回來了」。接著,他配合德國佔領當局,動員並脅迫社會名流在德國人發起的「反共」倡議書上簽名。

  教會的主教們首先在「倡議書」上簽了名。隨後,8月17日,有幾百名頭面人物也簽了名。

  文化界中也有硬骨頭。當場拒絕在「倡議書」上簽名的,就有雕刻家斯雷膝·斯托亞諾維奇、作家伊沃·安德裡奇、貝爾格菜德大學教授米洛什·文裡奇等。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