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史迪威 | 上頁 下頁 |
六四 |
|
當時北非戰場的形勢已大為改觀。1942年11月4日,英軍統帥蒙哥馬利率第8集團軍取得了阿拉曼戰役的勝利,一舉殲滅德意聯軍5萬餘人。11月8日,艾森豪威爾指揮的北非遠征軍在卡薩布蘭卡、奧蘭和阿爾及爾登陸,開始執行「火炬」計劃,並迅速攻入突尼斯境內。美英兩國軍隊已對北非的德意聯軍形成了兩面夾擊之勢。 然而,太平洋戰場的形勢卻不容樂觀。美國雖然已在珊瑚海、中途島、瓜達爾卡納爾群島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損失十分慘重。因此,美國積極主張中美英三國聯合發起反攻緬甸戰役,以打通與中國的地面交通線,加強中國軍隊的對日作戰力量,並把中國大陸作為對日反攻的主要基地。 英國人從其自身利益考慮,深恐美國把主要注意力轉向亞洲,因此對反攻緬甸採取了消極抵制。他們提出,如果抽調登陸艦艇去攻佔仰光,必然會削弱英國橫渡英吉利海峽,進攻歐洲大陸的作戰力量。馬歇爾和美國海軍作戰部長歐內斯特·金上將對英國人施加了壓力,同時也作出一些許諾。馬歇爾表示,如果不能進行「安納吉姆」戰役,太平洋地區隨時都可能出現嚴重的不利形勢。這將會迫使美國不得不撤銷在歐洲戰場承擔的責任。金上將提出,進攻仰光和安達曼群島的登陸艦艇可以從南太平洋的美國海軍中抽調。 由於美國人的堅持和努力,卡薩布蘭卡會議就「安納吉姆」戰役達成了初步協議,並得到羅斯福和丘吉爾的批准。按照協議,反攻緬甸的計劃和準備工作將以1943年11月15日為目標時限;反攻的最後決定,由聯合參謀長委員會在7月以前作出。為了使中國軍隊參加這一戰役,會議還決定派美國空軍司令阿諾德上將、後勤補給司令索默維爾中將和英國元帥約翰·迪爾勳爵來華,向蔣介石通報卡薩布蘭卡會議的內容,並進行具體磋商。 2月4日,阿諾德和迪爾等人來到重慶,在史迪威的陪同下,前往黃山別墅與蔣介石舉行會談。阿諾德帶來了羅斯福總統送給蔣介石的「禮物」——美國將在4月1日以前向中國戰區提供137架運輸機,用以增加駝峰空運;同時向中國派遣一支B-24型轟炸機大隊。蔣介石並沒對此感到滿足,他向阿諾德抱怨說:「我曾經要過許多東西,但得到的卻只是無法提供更多援助的『解釋』和『藉口』。」「經過反復交涉」,蔣介石終於在2月6日同意派中國軍隊參加「安納吉姆」戰役。但是,他又提出了一個新的「三項要求」:第一,讓陳納德脫離第10航空隊,成為中國戰區一支獨立的空軍部隊;第二,每月經駝峰空運的物資要達到1萬噸;第三,在1943年11月以前,向中國提供500架作戰飛機。他說,如果不能提供這些條件,就無法保證反攻戰役的成功,並對阿諾德說:「告訴你們的總統,除非我的三個條件都得到滿足,否則我不能打這個仗,他也別指望我派中國部隊參加這次戰役。」 史迪威對蔣介石的態度十分不滿,他針鋒相對地反問道;「如果美國方面只能提供有限的援助,那麼中國軍隊是否還願意參加秋季的反攻?」蔣介石頓時拉長了臉,他氣急敗壞地說:「我難道沒說過願意參加嗎?」事後,他又讓宋子文傳話,指責史迪威當眾讓他難堪。史迪威在日記中憤憤地寫道:「見他的鬼去吧!」阿諾德和史迪威有同樣的感覺,他私下對史迪威說:「這些要求聽起來有敲詐勒索的味道,我決不會把蔣介石的話轉告給總統的。」 在得到蔣介石有條件的首肯之後,史迪威和阿諾德、迪爾等人一同飛往印度。2月9日,中美英三方代表在加爾各答召開軍事會議,以落實卡薩布蘭卡會議關甯「安納吉姆」戰役的決定,中方代表是何應欽和宋子文,英方代表是迪爾和韋威爾,史迪威和阿諾德、索默維爾、比斯爾作為美方代表出席會議。 三方代表一致同意于1943年11月發起「安納吉姆」戰役。 中國駐印軍將出動2個師,從印度利多穿過胡康河谷,向密支那。八莫方向進攻;中國遠征軍出動11個師,從雲南向景棟、臘戍、八莫方向進攻;兩軍會合之後,向曼德勒發動攻擊。英印軍出動9個師,以3個師從印度英帕爾攻佔加里瓦,渡過親敦江後與中國軍隊會攻曼德勒,並揮師南下;以1個師從緬甸酉海岸登陸,進攻阿拉幹地區;以5個師在緬甸南部登陸,向仰光發動進攻。 會議預定盟軍將在1944年1月攻佔仰光,5月佔領整個緬甸。 三方代表還共同研究了中國方面提出的把對華空運物資提高到每月1萬噸的要求,因為這不僅涉及到駝峰航線,而且涉及到印度阿薩姆邦的空運基地和從卡拉奇到阿薩姆的漫長鐵路線。 自太平洋戰爭爆發以來,中國戰場得到的美國租借物資,同英國和蘇聯相比確實少得可憐。到1942年12月,英國得到的租借物資達34.5億美元,占美國租借物資總額的76%;蘇聯得到9億美元,占20%;中國只得到1.2億美元,占2.6%。這一方面是由於英美把戰略重點放在歐洲和北非戰場,另一方面也是由於對華運輸的困難。 要使每月的空運量達到1萬噸,必須要有600架運輸機,空運線兩端必須各有12座機場,每個機場要容納50架飛機,還要有必要的倉儲設施和公路、鐵路,同時每向中國空運1噸物資,就要消耗同樣數量的燃料。史迪威和阿諾德都曾向蔣介石解釋這方面的困難,但蔣介石總是不屑一顧。他對阿諾德說:「事情是必須做的,辦法總會有的。」 中國代表在會上表示,雲南方面的機場和其它設施可以保證予以解決。韋威爾也表示,儘管英國軍隊要用同一條運輸線來保障前方部隊的作戰準備和後勤供應,但只要美國空運司令部能運送多少物資,他就保證把物資運到阿薩姆。 阿諾德等人的重慶之行和加爾各答會議的結果,使史迪威感到非常高興。他覺得能說服中英兩國接受「安納吉姆」計劃,就「如同翻越了駝峰」;同時,「阿諾德和迪爾開了眼」,他們見識了一下他不得不與之打交道的蔣介石和何應鐵之流,究竟是些什麼樣的人物。阿諾德很理解史迪威的艱難使命,他對史迪威說:「親愛的喬,你那份工作真不是人幹的……不論在什麼時候,只要你需要我的幫助,請儘管吩咐。」 但是,史迪威也並不感到輕鬆,蔣介石實際上是用新的「三項要求」投出了一個討價還價的籌碼,他隨時可能以此為藉口收回自己的承諾。因此,要迫使蔣介石履行自己的承諾,最有效的辦法就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在答覆蔣介石的各種要求時,必須以強硬的態度提出美國的附加條件。儘管羅斯福拒絕採取這種辦法,但史迪威仍想讓華盛頓認清國民黨政權的現實,不能讓蔣介石牽著美國的鼻子走。他給馬歇爾發去了一封電報,再次陳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說:「蔣介石變化無常,很難對付,無論我們給他什麼,他總會不斷地提高要價。除非我們用更加嚴厲的口氣對他講話,否則,他的這種態度還會繼續下去。我們為他做的每一件事,都應當從他那兒討回一個保證。」 馬歇爾希望總統能再次考慮史迪威的建議,他把這封信附在自己的報告裡轉給了羅斯福。但是,馬歇爾的努力沒有奏效,相反卻招致了羅斯福總統一次嚴厲的斥責。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