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史迪威 | 上頁 下頁 |
六二 |
|
中國方面關於反攻緬甸的準備工作確實在積極地進行,史迪威的情緒也漸漸高漲起來。他在11月19日的日記中寫道:「我們已得到英國佬和中國人的許諾。並且開始了行動。如果我們能在韋威爾的屁股底下點上一把不滅的火,並能掌握這邊的指揮和訓練,這件事就會辦得漂漂亮亮的,真是太棒了。由於所有的人都說這事不可能,我自然要努力把它辦好。」11月22日,他致電馬歇爾,認為中國方面已經採取了實際行動,因此,美國應當履行自己關於增加對華援助的承諾。 但是,當時美、英軍隊正在忙於北非作戰,很難大量增加對華援助。馬歇爾給史迪威發來電報,只答應提供現有的租借物資,並對這個問題作了解釋。史迪威感到憤憤不平,他無法用這樣一點點物資去撫慰中國軍隊作出的反攻努力,這或許還會招來他們的嘲笑。他甚至有些同情蔣介石的艱難處境,「我和『花生米』坐在同一只木筏上,我們兩人只有一塊三明治,而救援的船隻卻離我們遠去」。在發給陸軍部的回電裡,他明確地表示了自己的不滿,他認為如果美國就是這樣「支援」中國軍隊的話,那就再不要提什麼「支援」兩個字了。他要求儘快向中國戰區提供2個戰鬥機中隊l1個轟炸機中隊和50架運輸機,並把每月向中國空運的租借物資從3500噸逐步提高到1萬噸。馬歇爾為滿足史迪威的要求作出了最大的努力,他同意增加中國的空軍力量和物資援助,並保證把史迪威的要求放在僅次於北非戰場的優先地位。他在發給史迪威的複電中說:「我已看到你那封罵娘的電報了。我非常同情你的反應。」 但是,就在反攻緬甸的準備剛剛取得一點進展的時候,英國人的突然變卦又一次讓史迪威陷入了尷尬的境地。11月下旬,英國人就已經考慮縮小反攻緬甸的作戰規模,他們提出由英軍奪取緬甸西部的若開山、欽邦山和加列瓦一線,並襲擾日軍的後方。很顯然,英國的目的只是想為保衛印度構築前進陣地,並不想收復整個緬甸,他們也不希望中國軍隊進入緬甸。12月7日,韋威爾正式提出取消反攻緬甸的計劃。 12月13日,史迪威再次飛往印度,力圖勸說韋威爾改變主意。在多次的談判當中,韋威爾一再強調目前的各種困難,故意設置障礙,並表示不相信中國軍隊的作戰能力,他堅持要到1943年11月以後再採取重大的軍事行動。華盛頓也向倫敦施加壓力,以使英國政府督促駐印英軍給予積極配合。但是,丘吉爾的主要注意力也放在歐洲和北非戰場上,不肯作出讓步。 史迪威掃興地從印度回到重慶,他仍然希望中國軍隊能單獨對緬甸北部發動一次小規模攻勢,以打通從印度利多經緬北密支那到中國雲南的地面交通線。同時,沿此線修築一條已在籌劃當中的中印公路。若能實現這一計劃,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改善中國戰區的狀況。他向宋子文遞交了一份又一份備忘錄,並對蔣介石、何應欽等人進行遊說。除了向他們說明奪取緬北對中國的重要利益外,他還強調地暗示,如果軍隊不採取積極行動,華盛頓可能會對中國戰區「是否還值得美國繼續投入人力和物力表示懷疑」。但是,這一切都沒有取得效果。 12月28日,蔣介石致電羅斯福。他表示,由於英國未能按照原定條件在孟加拉灣部署足夠的海空軍力量,還要把收復緬甸的陸軍部隊從7個師減少到3個師。因此,中國方面不得不取消反攻緬甸的計劃。他希望羅斯福能敦促英方加緊調集海空軍力量,以共同擔負起收復緬甸的責任。 接到蔣介石的來電後,羅斯福焦急萬分,隨即於1943年1月2日通過史迪威發去了複電。他強調指出,打通緬甸的地面交通線比奪取整個緬甸更為重要,並允諾將儘快把這一問題提交同盟國最高機構予以討論。他勸告蔣介石,在他直接與丘吉爾首相磋商以前,不要匆忙地作出放棄作戰的最後決定。 蔣介石並不需要羅斯福和丘吉爾作什麼磋商,既然美國仍能通過駝峰航線向中國提供援助,他就絕不願比英美付出更多的代價去打通所謂的地面交通線。史迪威認為,只有採取強硬的態度,以停止援助、收回租借物資、撤退美軍人員相威脅,才能迫使蔣介石遵守諾言。他起草了一份「最後通牒」,並且發給了馬歇爾。「如果喬治同意,就由華盛頓發給中國。」他斷言,「如果美國不夠強硬的話,我們就只能使自己落入『花生米』的控制之中。」但是,馬歇爾不能違背羅斯福總統規定的政策,沒有採納史迪威的建議。 1月8日,蔣介石再次致電羅斯福,正式拒絕在預定時間發動緬甸作戰。他認為:「收復緬甸的行動必須是地面部隊和海空力量的聯合作戰。除非海軍能夠阻止或牽制緬甸南部的日軍,否則敵人就將迅速集結起來壓向緬北的我軍……因此,我軍在緬北的作戰行動,不可避免地會面臨失敗的危險。如果中國軍隊再次在緬甸遭受失敗,那將會造成難以預料的災難性後果。」他提出,緬甸作戰,必須推遲到秋天的下一個旱季才能進行。緊接著,他又強調了陳納德的空中作戰理論,而且幾乎是按照陳納德的原話說,「在中國進行的空中打擊具有極大潛力」,「空中攻勢將為最後的總攻做好直接準備」。 史迪威當天是從宋子文那裡得知的這一消息,蔣介石並沒有把這一決定告訴他。儘管他是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和美國駐華代表,但蔣介石仿佛把他當成一個無足輕重、可以隨意擺佈的小卒子,總是獨斷專行地決定一切重大問題。史迪威的心情十分沮喪,精心準備了近半年的作戰行動,突然便被擱置起來了。他在日記中把1月8日這一天記成了「黑色的星期五」,並寫道「英國佬得逞了,這正是他們想要的。現在他們想推卸責任,中國人也要撒手不管,讓倒黴的美國人去勇往直前、艱難奮戰吧!」 幾天以後,史迪威得到了美國政府授予他的一枚「優秀服役十字勳章」,以表彰他在上一年4月冒著炮火親臨東校前線指揮作戰的英勇行為。但是,這也難以排解他心中的鬱悶。他深深地感到:「迎著槍彈勇猛衝鋒而犧牲,或許是一種解脫。我寧願和士兵們一起戰鬥而長眠在大地上,也不願捲入現在這種勾心鬥角和討價還價之中。」作為一名勇敢、剛毅的軍人,他是那樣渴望戰鬥,但是,中緬印戰區複雜的同盟關係,像亂糟糟的一團繩索緊緊束縛住了他的手腳。他很想揮起一把利刃,斬斷這團亂麻,但是,美國在亞洲和全球的戰略需要,又不允許他這樣。這正是:勇將壯志在疆場,小人營苟詭計藏;唯願陣前灑熱血,偏遇冷槍暗箭傷。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十八章 雲南整訓 雲南重組遠征軍,誓將頑石點成金; 卡城會議定大計,再遇苛責備含辛。 由於「黑色星期五」使反攻緬甸的計劃擱淺,史迪威對蔣介石更為不滿。但是,他接受了馬歇爾要他「忍耐和寬容」的勸告,強壓住心頭的憤怒,繼續全身心地投入了整編、訓練和裝備中國軍隊的工作。 他向宋子文遞交了一份計劃,主要有四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繼續加強蘭姆加爾的訓練工作,包括再向中國駐印軍增派1個師,組建裝甲兵和無線電通訊學校等;第二,建立利多基地,以作為中國駐印軍反攻緬北的出發地和後勤供應站,並為修築中印公路做好準備;第三,向雲南集結30個師的中國軍隊,並進行整編、訓練和換裝,以建立另一支重要的突擊力量;第四,整編中國空軍,並準備在桂林地區再裝備第一批30個陸軍師。史迪威關注的重點是雲南部隊的整訓工作。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