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史迪威 | 上頁 下頁
五八


  7月19日,史迪威通過軍委辦公廳主任商震,向蔣介石轉交了他精心擬定的關於奪回緬甸的作戰計劃。其主要設想是;以英軍3個師、華軍2個師、美軍1個師為第1路,從印度阿薩姆邦向曼德勒出擊;以華軍20個師為第2路,從中國雲南進攻臘戍;兩路會合之後,揮師南下,攻取仰光;以英國海空軍為第3路,進攻孟加拉灣的安達曼群島,並在仰光登陸。為實現這一計劃,他還要求蔣介石立即向雲南集中30個師的中國部隊,以便進行整編、更換裝備和組織訓練。

  美國政府得知史迪威與蔣介石發生衝突的情況之後,採取了支持史迪威的立場。羅斯福總統授權馬歇爾起草了給蔣介石的回電,電報由當時在美的宋子文負責轉交。回電明確表示,美國不會召回史迪威,即使換人,任何繼任者都將具有和史迪威相同的權力。根據美中雙方換文達成的協議,史迪威既是中國戰區參謀長,又是美國總統的代表,因此,「要史迪威將軍全部按照你的命令來行使職權是不切實際的」。

  宋子文被羅斯福回電中的強硬態度驚呆了,他不敢把這封電報如實地轉交蔣介石,竟擅自對電文的內容、措辭和語言作了修改,而馬歇爾卻把原件的副本直接發給了史迪威。這樣,史迪威從總統回電的原件中,看到的是美國政府對自己的支持;而蔣介石卻從宋子文刪改的回電裡,誤以為羅斯福對他作出了讓步,兩個人的對立情緒越來越嚴重了。

  在華盛頓的總統辦公室裡,羅斯福面對著史迪威和蔣介石分別發來的充滿火藥味的電報,心裡感到憂慮和不安。史迪威作為美國代表的地位和職權必須堅持,因為這關係到美國的根本利益。他從許多不同的渠道得到報告,指責蔣介石把大量的租借物資中飽私囊或囤積起來,用以對付共產黨人和國內的其他政治對手。只有嚴密地監督美國租借物資的分配和使用,才能保證這些對華援助全部用於對日作戰。但是,他也不同意史迪威提出的以租借物資為手段,向蔣介石施加壓力的辦法,擔心這會徹底地激怒蔣介石,使他真的脫離同盟國陣營,與日本單獨媾和,這當然也會嚴重損害美國的利益。為了協調史迪威和蔣介石的關係,羅斯福決定派他的經濟顧問勞克林·柯裡博士到中國去。

  7月20日晚,柯裡作為羅斯福總統的私人代表到達重慶。他分別向史迪威和蔣介石瞭解了情況,並同雙方進行了多次談話。

  問題的癥結十分明顯,造成雙方衝突的主要原因在於蔣介石,他拒絕承認史迪威作為美國代表的地位和職權。蔣介石聲稱,他根本不知道宋子文和史汀生就史迪威赴華使命達成的換文;柯裡還發現了宋子文在羅斯福回電上做的手腳。他就此向蔣介石作了詳細的說明,指出:「史迪威來華的雙重身份和任務,以及管理美國租借物資的權力,是由史汀生和宋子文共同商定的,並且有正式換文可據。宋子文不將換文的內容向委員長報明,又不將羅斯福總統支持史迪威立場的電函如實轉交,使得委員長不瞭解美方對史迪威職權的基本態度,這些並不是史迪威的責任。」蔣介石聽後,不得不表示他「不反對」史迪威的雙重地位和任務。

  關於撤換史迪威的問題,柯裡對蔣介石說:「史迪威將軍在美軍中享有很高的聲望,是馬歇爾參謀長最信任的將領之一。如果委員長認為史迪威沒有在華的必要,馬歇爾可以把他調往別處,擔任其他的指揮任務。不過,這必然會影響中美兩國的友好關係和美國的對華援助。同時,任何繼任者都將享有和史迪威相同的職權。」蔣介石表示,是否調回史迪威,全由羅斯福總統定奪,他本人沒有任何意見。

  接著,柯裡要求蔣介石對史迪威奪回緬甸的作戰計劃表明態度。他認為,只有收復緬甸,重新打開滇緬路,美國的租借物資才能大量地運往中國;同時,只有中國採取積極的作戰行動,才能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並且有更充足的理由要求美國擴大對華援助。柯裡保證,如果中國能參加收復緬甸的作戰,他將說服羅斯福總統滿足關於提供500架飛機和每月空運5000噸物資的要求。8月1日,中國軍委會根據蔣介石的命令,正式通知史迪威,「中國政府完全同意收復緬甸的計劃」,並答應在滇西和滇南部署20個師的中國軍隊。

  最後,柯裡建議蔣介石重新召見史迪威,言歸於好,並同意讓史迪威和他一道去印度,以便安排中國駐印度部隊的訓練事宜,同時,與英軍商討收復緬甸的作戰計劃。蔣介石欣然表示同意。8月3日,史迪威和蔣介石在僵持了整整一個月之後,終於又坐到了一起。

  柯裡調解的成功,暫時緩和了史迪威和蔣介石的矛盾,但卻也使這位美國總統的私人代表產生了一種錯覺。在他看來,蔣介石並不是那麼頑固和不可理喻,只要耐心地說服和勸導,他還是可以做出妥協的。這種錯覺使他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對史、蔣衝突的看法。他更多地把這場衝突的責任歸咎于史迪威剛烈的性格、暴躁的脾氣、孤傲的態度和尖刻的語言。柯裡是常在羅斯福左右,並且深得信任的人物,他的這種看法不能不對美國總統產生重要影響,這無疑給史迪威埋下了一個潛在的危險。

  8月4日,蔣介石夫婦在黃山別墅舉行宴會,為柯裡和史迪威離華赴印餞行。孔祥熙、宋藹齡夫婦和宋慶齡出席作陪。

  宋氏三姐妹非常難得地聚在一起,史迪威在日記裡生動地記下了他對這三位著名女性的印象。「孫夫人是三姐妹中最令人愉快的,可能也是最深沉的。她非常敏銳,親切和藹,文雅嫡靜,沉著自信,細心周到,穿著十分得體。」「蔣夫人聰明伶俐,行動果敢,總想把事情趕快做完,希望自己是個男人。思想不深刻,但理解問題很快。非常直率、開放,但是……易於衝動,急躁魯莽。」「孔夫人靈活圓滑,但缺乏個性。對目前發生的情況不置可否,這正是最糟糕的地方。只想讓別人為所有的事情操心。」

  史迪威並不是一個粗心的武夫,他對交往對象的觀察十分細緻而深刻,並且總能比較準確地作出自己的評價和判斷。他對宋氏三姐妹的描述是很貼切的。同樣,蔣介石暫時作出的緩和姿態,也無法改變他在史迪威心目中的形象:「他可以超越邏輯和理性,憑著自己的『直覺』隨心所欲;他無視通常的規則和程序,卻大談什麼中國人的心理特點;他被表面現象和過時的經驗所迷惑,突然地變來變去;他頑固至極,拒絕和別人討論問題……他不肯前進一步,也不採取任何實際行動以提高中國的地位,這樣,他自己的地位也無法得到加強。」

  兩天之後,史迪威和柯裡一同離開重慶飛往印度。柯裡為他「成功」的調解洋洋得意,而史迪威卻無法相信蔣介石的那些口頭允諾。他擔心說不定哪一天蔣介石又會突然變卦,但他完全沒有料到,接踵而來的危險並不是來自蔣介石,而是來自他的本國同胞。這正是:按約履權釀糾葛,柯裡巧言暫彌合;此去印度練精兵,豈料後院又起火。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