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史迪威 | 上頁 下頁
四八


  4月5日,蔣介石和宋美齡與史迪威一道從重慶飛往緬甸。為了穩住這位美國將軍,他要作出一種姿態,親自向遠征軍進一步明確史迪威的指揮權。同時,也是為了視察前線戰況,以便具體商定和部署下一步的作戰計劃。

  蔣介石在眉苗召見了史迪威、羅卓英和杜聿明等人,親自宣佈了5條命令:第一,史迪威是我的參謀長,由他擔任指揮遠征軍在緬作戰的職責;第二,羅卓英接受史迪威的指揮,遠征軍各部都要聽羅長官的指揮;第三,一切問題由史迪威將軍全權作最後決定;第四,史迪威有提升、撤職和懲罰所有軍官的全權;第五,對英方一切問題的交涉由史迪威將軍接洽。

  召見之後,蔣介石和宋美齡拉著史迪威讓戰地記者照了一張又一張合影。他們手挽著手,臉上堆滿笑容,以顯示中美之間的團結與合作。

  杜聿明站在一邊,產生了一種受冷落的感覺。從最初統一指揮第5軍和第6軍,到「代司令長官」,現在他上面不僅有了史迪威,又加上一個羅卓英,心中的憤憤不平油然而起。他私下裡找了蔣介石,滿腹怨氣地說:「校長,遠征軍大多是您的精銳,我不能不負責任。如果照史迪威的命令,第200師早就斷送了。他既不瞭解中國軍隊的情況,也可以說不懂戰術。您……」蔣介石一揮手打斷了他的話:「這些我知道的。以後有羅長官在,他會瞭解的。你要服從史迪威和羅長官的命令。你應該明白,我們吃的是美國飯。」

  隨後,蔣介石與史迪威等人共同商定了組織「彬文那會戰」的計劃。其部署是:以第96師在彬文那一線構築預設陣地;以新22師在斯瓦至彬文那之間逐次抵抗,將日軍吸引到第96師主陣地之前;爾後,以新22師、第200師和第66軍新38師從彬文那兩側出擊,將日軍包圍在彬文那南部予以殲滅。

  4月8日,蔣介石和宋美齡離開緬甸回國。史迪威又一次振作起精神,開始行使他的「指揮全權」。要實現「彬文那會戰」計劃,關鍵的一環是要保證遠征軍主力的翼側安全。他在眉苗約見了亞歷山大,要求西線英軍必須固守亞蘭謬一帶的協防地區。4月9日,他在曼德勒和彬文那檢查了新38師、第96師和200師的部署情況。第二天,他又趕到東線,視察了第6軍的防務。這個軍的三個師至今還沒有與日軍接手,他們的裝備和戰鬥力比第5軍還要差些。史迪威要求軍長甘而初,必須守好東部防線,伺機攻擊前進。

  正面新22師的逐次抵抗打得十分艱苦。廖耀湘指揮著他的3個團交替掩護,邊打邊退,一面消耗敵人的有生力量,一面將日軍引向彬文那地區的預設陣地。精心設計和組織的「彬文那會戰」計劃,正在一步步地實現。

  恰在此時,史迪威最擔心的情況出現了。西線英軍放棄了亞蘭謬,並一路後撤,在逃至仁安羌一帶時,被日軍第33師團一支1000多人的穿插部隊切斷退路,英緬軍第1師7000多人陷入日軍包圍。同時,東線也出現了嚴重情況,日軍第56師團從東籲轉向右側迂回,在莫契擊潰了第6軍55師,正急速向樂可、東技方向穿插。

  彬文那地區的遠征軍主力,東西兩翼都遭到了日軍威脅,情況十分危險。4月16日,史迪威在給夫人的一封信中寫道:「我想,我們很快就會在日軍的進攻面前失敗……我們已經盡了最大的力量,如果我們被日本人趕進深山老林,那並不是因為我們沒有努力。」18日,史迪威不得不放棄彬文那會戰,命令第5軍各部向漂貝、塔澤、敏鐵拉一帶撤退。

  英國人像迷了路的孩子,一次又一次地要史迪威派部隊救援在仁安羌一帶被圍困的英軍。4月19日,孫立人率遠征軍新38師經過激戰攻克仁安羌,打退了日軍。這次戰鬥共救出英軍7000多人及被俘英軍、傳教士和新聞記者500多人,並奪回了被日本人劫獲的英軍輜重100多車。英國人一時感激涕零,但沒過幾天就全都忘在了腦後。

  史迪威把他的指揮部從漂貝撤到距曼德勒約30公里的皎克西,準備在曼德勒及其以南地區尋機與日軍決戰。但是,東路第6軍的戰況卻進一步惡化,致使整個戰局急轉直下。向東側迂回的日軍第56師團於4月20日攻佔樂可,爾後向和榜方向急進。日軍的這一穿插行動,在第5軍和第6軍之間打進了一個楔子,這不僅威脅兩軍的翼側,而且使遠征軍的後方要地臘戍門戶洞開。

  面對這一嚴重形勢,史迪威急調第200師向葛魯、黑河方向出擊,並命令第6軍第93師和第49師向南曲依、萊卡一線回防,以封閉第5、第6兩軍的結合部,阻斷日軍穿插。4月23日,他親自趕到已推進至東枝外圍的第200師前線督戰指揮。他根據羅卓英的建議,懸賞5萬緬甸盧比,以盡速拿下東枝。25日,第200師奪回東依。但是,向西回防的第6軍部隊剛剛與日軍接觸便潰不成軍,倉皇向景棟方向撤退。24日,軍長甘麗初報告,他手中已無兵可以指揮。儘管第200師從東枝截斷了日軍第56師團的後路,但該部日軍竟完全不顧後方情況,徑直以每日機械化行軍110公里以上的速度長途奔襲,閃電般地撲向臘戍。

  4月25日,史迪威、羅卓英、杜聿明與亞歷山大等英軍指揮官在皎克西召開會議。會議認為盟軍的前線部隊已陷入危險境地,遂決定放棄曼德勒,撤往伊洛瓦底江以北。隨後,史迪威和羅卓英對遠征軍部隊的行動作了部署:第66新28師由曼德勒馳援臘戍,會同新29師阻擊日軍穿插部隊;第6軍東渡薩爾溫江,向景棟方向集結;孤懸東枝的第200師,就近向第6軍靠攏;遠征軍主力包括第5軍新22師、第96師和第66軍新38師,經曼德勒北渡伊洛瓦底江,退往英多、八莫、密支那方向,據守緬北三角地區,以確保印度——密支那——昆明的空中走廊。

  4月27日,史迪威從皎克西撒到曼德勒以北約80公里的瑞波,在那裡設立了他的指揮部。第二天,他又輕車簡從返回曼德勒前線,指揮遠征軍部隊後撤。現在,重新打通滇緬路已不可能,唯一的希望就是保住印度至昆明的空中走廊。如果丟失緬北,美國對華的空運物資就只有繞道飛越「世界屋脊」喜馬拉雅山了,那將是一條十分危險和艱難的航線。

  遠在太平洋彼岸的羅斯福總統也很重視這個問題,他在4月28日致電蔣介石,明確表示:「一定能夠找到把軍火和飛機送到蔣介石委員長軍隊手中的途徑……一個不可征服的中國,不僅會在東亞,而且會在全世界,為實現和平與繁榮發揮作用。」

  但是,目前的形勢卻在一步步地惡化。4月29日,倉促在臘戍佈防的新28師和新29師一部被擊潰,日軍佔領了滇緬路上最後一座門戶;同時,西線英軍渡過伊洛瓦底江之後,已決定放棄緬甸,正沿著耶烏至加里瓦大道向印度境內撤退。中國遠征軍主力的兩翼再度暴露在日軍的威脅之下。

  4月30日,遠征軍部隊全部撤過伊洛瓦底江,沿曼德勒至密支那的窄軌鐵路向北退卻。當天晚上,隨著一聲巨響,橫跨在伊洛瓦底江上的阿瓦大鐵橋被攔腰炸成兩截,斷口處的兩端沉重地跌入濤濤的江水之中。這雖然一時阻斷了日軍的追擊,但同時也把遠征軍關在了崇山送障、森林茂密的緬北三角地帶。這時,日軍的一支機械化部隊正沿著另一條道路從臘戍向八莫和密支那奔襲,那裡是緬北遠征軍退回國內的最後通道。正是:反攻未成東籲垮,功虧一簣彬文那;緬北一隅陷絕地,茫茫林海何處涯。欲知史迪威和遠征軍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