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史迪威 | 上頁 下頁
三五


  10月,史迪威又前往華南前線。步行15裡,到王亮峙上校的指揮所裡,觀看了德安爭奪戰。那場戰鬥打了5天。起初王上校控制著一個高地,後來被迫撤進城裡,戰鬥繼續逐屋進行。王上校到夜間帶領一批人,穿過狹窄的街道,襲擊日軍。戰鬥一直打到後半夜和第二天。他的部隊原來1500人,但撤離戰場時,只剩下不到400人了。史迪威通過觀察這一類戰鬥,形成了自己的看法。他在給陸軍情報部的報告中說,中國的防禦戰術,肯定會造成不必要的失敗。中國軍隊缺少飛機、坦克和大炮,遇到日軍的這些武器時,只敷衍了事地抵抗一下,就輕易放棄了陣地。中國最大的失策是沒有利用自己最大的財富——人力。中國士兵的素質極好,但他們遭到愚蠢的領導人的貽誤和背棄。史迪威推論說:「假如讓中國士兵吃飽,供給他們精良的武器和裝備,好好關心他們……那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在10月21日至25日這5天時間裡,日軍不僅占了漢口,而且佔領了中國最後一個出海口廣州。史迪威不在漢口,沒有目睹日軍入城。他離開漢口到了長沙商震的司令部裡。長沙是新防線的中樞。但戰局變化不定,他和前線部隊、外國同僚、記者和大潰敗中流離失所的人一道轉移。

  來自廣州、南京、徐州等城市的人群、貨物和各種設備,天天往大後方轉移。人們冒著敵機的狂轟濫炸,長途跋涉。縴夫們弓著腰,背著沉重的纖繩,頂著湍急的江水,拖著船穿過一座又一座峽谷。大學的教職員工、學生,兵工廠的工人,農村的苦力,形成長長短短、各有重負的大遷徙的隊伍。中國勞工、普通民眾那種不屈不撓的精神,使史迪威驚歎不已。

  史迪威和中國部隊的幾個師保持著聯繫,和指揮官們研究戰局發展,在混亂中弄清真實情況。他們一起向南走,經過衡陽到了廣西的桂林。他發現這樣走要等到1939年2月才能到重慶,這是不行的。於是,設法在一輛小汽車上弄了個座位,沿著唯一的一條汽車公路,經過貴州,抵達重慶。因為他將在1939年5月結束任期,在重慶停留的時間不過十來天。

  重慶是座有500年歷史的名城,如今是中國的首都。應史迪威的要求,蔣介石定於12月28日會見他。這次會見僅有15分鐘,但蔣氏夫婦是愉快的。史迪威也說:「非常融洽,兩人看上去都非常健康。他們相當坦率,給了我一張簽名的照片,並向我表示贊許。」史迪威回到北平以後,把照片掛在了臥室的顯眼處。

  1938年的最後一天,史迪威乘飛機離開重慶到達昆明。昆明已是中國的空軍基地,是滇緬公路的起點。他下榻於湖賓飯店,晚上同陳納德共進晚餐,徹夜長談。

  1939年1月,史迪威心緒安定之後,在給陸軍情報部的報告中認為,美日之間爆發戰爭勢不可免,在這個前提下,中美是盟友的關係。他概述了對中國領導人蔣介石的看法。他寫道:「在蔣介石的指揮系統中,通常存在的混亂狀況,在很大程度上是他本人直接造成的。」其原因,史迪威認為,在於蔣介石總是懷疑有人反對他,不信賴自己的部下,不想讓部下掌握應有的權力,而總是把盡可能多的指揮權握在自己手裡。他「首先考慮的是他本人,控制最精銳的部隊和物資,以使自己的地位不致受到威脅」,「從來不肯把好大炮分配給各師使用,因為他不希望自己手裡的任何東西被別人拿走,他只讓各個師有機槍和迫擊炮……他總是盤算著如何把軍備省下來,留待將來他的地位一旦受到威脅時使用」。當然,這些情況主要是史迪威觀察和體驗到的,有的則是蔣的部下的抱怨。他所以坦率直言給陸軍部,是他的職責使然。他對中國軍隊的評價是肯定的,他認為,中國軍隊如果能得到美國的充分幫助,是能夠卓有成效地抗擊日軍的。

  史迪威在日本佔領的北平生活,十分煩惱,他很少離開自己的宅院。但是,他的懂日語的助手,堅持要他拜會一次日本的同村將軍,認為這是不可少的外交禮節。他勉強去了,回來便列了一張日軍素質優劣對照表,長處列了6點,列出的缺點卻有26條,其中不少條是在中國的外國人都會有同感的。然而,使史迪威精神上真正受折磨的是美國政府在日本侵略面前的消極被動態度。例如,美國仍在向日本出售廢鐵,他所希望的那種行動協調一致的軍事抵抗始終沒有出現。

  1939年5月,又一個美好的春天,史迪威離開他最鍾愛的中國古都北平。依依惜別之情,在他心底深處掀起層層漣漪。他們一家人從天津乘船前往塘沽,同行的還有使館館員的妻子埃德蒙·克拉布夫人。當他們要在甲板上打開午餐籃子準備聚餐的時候,突然看到一具溺死的男屍從船旁漂過,那具男屍的雙手還緊緊地抱著一個淹死的孩子,孩子身上系著一塊船民用作救生工具的木板……大家默然無語,收拾起午餐食品,回船艙裡去了。正是:渤海灣裡遠航船,血雨腥風不揚帆;京華四年轉眼過,再見京華難上難。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十二章 厲兵秣馬

  德魔日寇逞兇狂,綏靖政策終泡湯;
  亡羊補牢猶未晚,晉階加官備戰忙。

  話說 1939年9月,史迪威乘坐一艘陸軍運輸艦,經過長達4個月的海上漂泊,終於回到了美國。從戰火紛飛的中國大陸踏上離別四年的美國土地,史迪威似乎到了另一個世界。這時的美國正沉醉在羅斯福「新政」所帶來的經濟繁榮之中,人們對歐亞兩大洲日迫一日的戰爭威脅表現出近於茫然無知的冷漠。史迪威雖然回到遠離戰爭塵囂的祖國,並且剛剛得到一個令人喜悅的消息,但他的心裡一點也不感到輕鬆。

  那個好消息是他在回國的航程中聽到的。8月3日,當他乘坐的運輸艦駛近檀香山時,美國的廣播電臺裡公佈了他被晉升為準將的消息。原來,喬治·馬歇爾就在史迪威離華前的幾天,越過了32位軍銜比他高的軍官,出任陸軍代理總參謀長。馬歇爾沒有忘記這位曾與之在歐洲戰場、天津步兵第15團、本寧堡步兵學校三次共事,並且十分賞識的老朋友、老部下。他上任後最先提名晉升準將的兩個人裡,其中就有史迪威。史迪威的朋友們紛紛寫信向他表示祝賀,特別是一些和他有著大體相同經歷的「不走運的中國幫」,更為他而感到高興。他本人也完全有理由為此而感到欣慰,因為在軍官生涯中從上校升為準將是一道不大容易邁過的臺階;而邁過了這道臺階,就意味著年已56歲的史迪威還可以在美國陸軍中大顯身手。

  但是,晉升軍銜的喜悅,並沒有能沖淡史迪威心中的憂慮和怨恨。就在他踏上美國土地的時候,德國於9月1日出動57個師、2500多輛坦克和2300多架飛機,對波蘭發動了閃電般的突然襲擊。德國的戰爭行動震撼了整個世界。不到一年以前,英國人和法國人曾經把捷克斯洛伐克的蘇台德地區拱手送給了希特勒,希特勒也信誓旦旦地表示,德國絕不再提出任何領土要求。這就是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定」。但是,不到一年,德國的坦克集群就轟轟地開進了與英、法訂有同盟條約的波蘭。事實已再清楚不過地告訴人們,對法西斯侵略者的綏靖和妥協,最終只能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剛剛從中國回來的史迪威也清楚地知道,東方的日本也是遲早要對西方國家惹麻煩的。在中國,他親眼目睹了日本人那種大和民族不可一世的驕橫和武士道精神的戰爭狂熱。1939年2月,日軍佔領了中國的海南島,直接窺伺南洋一帶的英、法、美屬地。6月,日軍武力封鎖了天津英租界。隨後又在上海、廈門的公共租界裡尋釁滋事,向英、美施加壓力。這種日甚一日的戰爭威脅,不能不使史迪威感到深切的憂慮。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