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史迪威 | 上頁 下頁 |
二 |
|
沃倫從歐洲回來,每見課文裡出現自己到過的地方,課本就像活了起來,他便情不自禁地給同學們說點見聞,顯示顯示自己的閱歷。儘管同學們並不都是孤陋寡聞的,但還是樂意圍在他身邊聽他說東道西。 這次他從農場和鄉間回來,最叫人羡慕的是他的體格比別的同學健壯。每次上體育課,他總是最出風頭的角色。 沃倫很快適應了中學高年級的一切,得到他父親的誇獎。史迪威博士對自己的孩子都視若掌上明珠,既和他們是朋友,又稱得上是教子有方的嚴父。他能繪畫,會彈鋼琴,家裡的歡歌笑語聲,常常飛出窗外。但每日三餐前,他都領頭作禱告,嚴格得很。在飯前、飯後,他常用「佈道」的口吻,以孩子們的行為和見聞為話題,談些為人處事的道理和規範。其中常有引逗孩子們恍然開竅的笑話、幽默。孩子們對他十分敬仰,認為他是世界上最棒的父親,他的一切言行當然都是正確的。 隨著孩子們年齡的增長,史迪威博士不斷加深和豐富這種「佈道」的內容。他常以高度的道德標準,議論鄉間、市里等外部世界發生的,還有自己經辦的大大小小的事例,讓孩子們鍛煉著分辨善惡、是非。 就是這樣的家庭氛圍,為少年史迪威開拓了純潔無暇的心田,使他漸漸萌生出追求高尚、完美而又疾惡如仇的正直性格。 在沃倫的少年時代,美國的工業生產正迅猛發展,躍居到世界首位;懸掛著星條旗的海軍艦隊在太平洋上馳騁。報紙上天天有人談論美國向世界傳播「文明」的偉大計劃。史迪威博士雖然常看報紙,但對時局和政治問題很少開口說什麼』。1895年底,·美國公眾在紐約舉行了一個「保衛和平」大會,一位博士領頭譴責美國政府「用戰爭恐嚇來達到政治目的是無恥而丟臉的」。紐約有幾家報紙報道了這個大會的情況。12歲的沃倫已初諳世事,他好奇地問爸爸,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史迪威博士沒有回答什麼,他搖了搖頭對兒子說:「這是不對的。」他們家歷來持共和黨觀點,總是把國家利益看得比什麼都重要,沃倫的腦海裡從小就留下了「國家利益至高無上」的深刻印象。 在沃倫將要中學畢業的前一年,也即1898年,美國公眾對西班牙統治者在古巴極其殘暴地鎮壓和屠殺當地起義者,表示了極大的義憤。史迪威博士非常同情古巴人民和起義者。他從傳統的人道主義道德準則出發,尖銳抨擊西班牙統治者的野蠻、殘暴。後來,美國海軍在古巴勝利登陸,而陸軍卻在作戰中失利。同時,由於補給不足、藥品奇缺,僅黃熱病就奪去了上千名美國年輕士兵的生命。這件事引起了國內公眾的極大憤慨,強烈要求罷免軍中無能之輩,改革軍隊管理。 陸軍的失利,使史迪威博士受到很大刺激,但他除了深深的歎息,不願說什麼,也實在顧不上去說什麼。因為他所在的幾家銀行和公司的業務,都在迅猛發展,他夜以繼日地工作,有時還要沃倫幫他辦一點力所能及的事,哪怕是傳遞一句話。沃倫很樂意幫父親做事,每當他把委託的事圓滿辦成之後,那種樂趣是難以形容的,他好像一下子又長大了許多。對父親所教導的辦事要公正、守信等道理,他銘記在心,並且奉行了終生。那兩年,史迪威博士是絕沒有想到要讓兒子去從軍的。 沃倫·史迪威在揚克斯中學高年級期間,施展語言天賦的機會不多,他出色的表現是在體育方面。他最拿手的是短跑,由於老師指導得當,沒有人比得上他。但當時的熱門項目是橄欖球,史迪威很快便成了學校橄欖球隊的骨幹。 橄欖球運動源於英國,經過美國大學生們的改造和革新,成了一項風靡美國的運動項目。在一些名牌大學橄欖球隊的影響下,不少中學也建立了自己的代表隊。揚克斯中學的代表隊叫「高地橄欖球隊」。在11名隊員中,史迪威是身負重要任務的「四分衛」,而在比賽場上,人們稱他是全隊的「靈魂和將軍」。同學們都羡慕他,一佩戴上頭盔、護具,他簡直像個古羅馬的鬥士,威武異常。比賽時,無論是腳踢、手傳、奪搶橄欖球,他都特別機靈、麻利,驍勇無比。特別是他的抱球奔跑,在整個球場裡無人能抵擋,無人追得上。經過幾次比賽後證明,只要有他上陣,高地隊就穩操勝券。他和高地隊的神威,使揚克斯中學在全紐約市都名聲大振。 1899年,16歲的史迪威率高地隊作為揚克斯市的代表隊,和紐約市、西切斯特市所有預科學校的橄欖球隊比賽,連戰連勝,大出風頭,使一些名牌大學的橄欖球隊也對他們稱讚不已。高地隊返校時,校長托馬斯·貝克博士親自迎接他們載譽而歸,還破例給史迪威和全體隊員發了獎金。 在田徑運動中,史迪威也是出類拔萃的。他擅長四分之一英里賽跑,並且名揚校外。後來,西切斯特市的「校隊競賽聯盟」特邀他出面組織田徑比賽。與此同時,《揚克斯政治家報》特約他作體育記者,報道這次的比賽盛況。在他的一些小崇拜者的多方面幫助和支持下,他猶如身負重任的指揮官,細心按程序和規則進行工作,把這次比賽組織得既熱烈緊張又井然有序,使同學們高興,老師們滿意。他在報上發表的兩篇文章,還對改進田徑運動教學提出了切合實際的意見。 在這次活動中,史迪威對自己的號召力和組織才能,既出乎預料,又十分得意。心底的喜悅,使他的自信心升高了一大步。 史迪威中學畢業時,校長托馬斯·貝克博士在結業報告中,對他作出了很高的評價。稱讚他「是個模範學生」,「各科學習成績優良」;還誇他「沒有壞習慣」,熱心「做有益於學校的事業」。總的評語是「精力充沛,有辦事能力」,「完全可以信賴」。 然而,世上一帆風順的事少,事與願違者常有。中學畢業曾得到校長高度評價的史迪威,竟在不到一年之後,鬧出了一樁與校長對他的評價完全相反的事情。 本傑明·史迪威博士曾和校長一樣,認為沃倫聰明、能幹、精力過人,而且做事認真、效率高。他計劃讓他上耶魯大學,進入著名的耶魯大學橄欖球隊也是有把握的。但沃倫剛剛16歲,到大學獨立生活,年歲小了點。沃倫的母親也不放心。他們決定讓沃倫在母校再學習一年。沒想到,沃倫對這樣的安排十分反感。複讀課程的枯燥無聊,青春期的逆反躁動心理,使他對外部環境採取了消極的反抗,鬧出了一樁損害學校聲譽的醜聞,使校長托馬斯·貝克博士非常惱火。本傑明·史迪威博士更覺得臉上無光,以致改變了讓兒子進耶魯大學的美好設想。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