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史迪威 | 上頁 下頁
作者前言


  1944年10月19日,正當盟軍中國戰區參謀長、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約瑟夫·沃倫·史迪威上將雄心勃勃地準備接受對所有中國軍隊的指揮權時,美國總統羅斯福卻屈從蔣介石的強硬要求,突然解除了他在中國戰區的職務——這就是引人矚目的「史迪威事件」。

  日月穿梭,鬥轉星移,半個世紀過去了。

  1994年10月19日,美國國防部長威廉·佩裡來到山城重慶的史迪威將軍舊居紀念館,向剛落成的史迪威將軍塑像獻上了一隻花圈,並發表講話,高度讚揚了史迪威將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與中國建立的合作關係——這是否意味著美國官方對50年前所發生的事件的追悔呢?

  史迪威將軍和中國、和中國的抗日戰爭、和二戰時的中美關係都有著很深的聯繫。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中國抗日戰爭勝利50周年之際,我們應該仔細地瞭解一卞這位傳奇人物的生平和業績。

  史迪威生於美國佛羅裡達州的帕拉特卡,長在紐約州揚克斯市,定居在加利福尼亞州蒙特雷市的卡梅爾。他不像有的人那樣,以自己是歐洲移民的後裔為驕傲,而更願意把自己稱為地地道道的美國人。同時,他一生中曾5次來華,在中國的土地上生活和戰鬥了13個春秋,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和光輝燦爛的中國文化在他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時常反復地強調一句話:「我是中國人民的真誠朋友。」

  他17歲考入美國西點軍校,到63歲因病逝世,從少尉晉升到四星上將,度過了46年的軍旅生涯。他曾在美軍基層部隊裡服役,也曾在西點、本寧堡等軍事學府中執教;他曾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烽煙中出生入死,也曾在軍事情報戰線上縱橫馳騁。然而,他的軍事實踐中最富有光彩的一頁,是在中國抗日戰爭的戰場上書寫的。

  1937年7月,當盧溝橋頭燃起抗日烽煙之時,史迪威正在北平任美國駐華使館武官。他立即組織了情報小組,密切注意戰爭的動向。他向美國政府建議,應「以提供貸款和軍事裝備的形式對中國進行援助」;並對正面戰場的失利分析說,「蔣介石對其統帥機構裡的混亂負有直接責任」。

  1939年9月,史迪威任駐華武官屆滿回到美國,恰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他立即投入了擴軍備戰的浪潮中。他從旅長、師長升至軍長,在美軍的多次大規模演習中顯露才華,成為最受陸軍參謀長馬歇爾賞識的指揮官之一。

  1941年12月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後,盟軍中國戰區於翌年1一月正式成立,史迪威於3月受命來華,出任中國戰區參謀長兼中緬印戰區美軍司令。上任伊始,他便奔赴緬甸指揮中國遠征軍作戰,以保衛中國當時僅存的國際交通線——滇緬公路,不料慘遭失敗。

  此後,他領導開闢了「駝峰航線」,盡力擴大對華援助;建立了印度蘭姆加爾和雲南昆明兩個訓練中心,用以整訓和裝備中國軍隊;積極建議蔣介石改革軍事制度,提高中國軍隊的戰鬥力;要求蔣介石取消對陝甘寧邊區的封鎖,集中力量用於對日抗戰;組織和派出美軍觀察組赴延安,並準備直接向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提供美國援助。

  1943年12月,史迪威率領中國駐印軍向緬北發動反攻,給號稱「叢林作戰之王」的日軍第18師團以殲滅性打擊,於翌年8月勝利攻佔密支那。同時,他積極推動中國遠征軍向滇西反攻,以便與駐印軍在緬北會師,打通中印公路。恰於此時,日軍發動了旨在打通大陸交通線的「0號作戰」,國民黨軍隊遭受嚴重失敗。

  1944年7月,羅斯福多次建議蔣介石,由史迪威擔任中國戰區前線總司令,統一指揮國共兩黨的軍隊,以挫敗日軍的進攻。蔣介石開始時採取拖延戰術,9月則以強硬態度要求美國方面撤換史迪威。羅斯福為拉住蔣介石以維護戰後美國在亞洲的利益,終於作出妥協,於10月19日決定將史迪威從中國召回。

  史迪威將軍為人正直,性格剛烈,生活道路曲折坎坷,特別是他在中國的13年有許多傳奇故事。讀過本書,您可以全面地瞭解史迪威將軍多姿多彩的一生,也可以看到一位正直的戰將如何被湮沒在令人難以捉摸的政治漩渦之中。

  張文苑 張星星
  1994年12月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