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縱橫捭闔-斯大林 | 上頁 下頁
七三


  正當英國四面楚歌、危在旦夕之時,希特勒把強大的戰爭機器開向東方,把400萬大軍和數以萬計的飛機和坦克強加在蘇聯人民頭上。這使丘吉爾如釋重負,使英國政府的大臣們都有輕鬆和寬慰之感。據當時的外交大臣艾登回憶,6月21日,丘吉爾邀他到契克斯去度周未。「第二天7點半光景,首相的侍從索那斯到我的臥室裡來說,『首相向你祝賀,德國軍隊已經進攻俄國了。』接著他遞給我放在銀盤上的一支大雪茄煙。我穿上睡袍,走進首相的臥室。我在品嘗寬慰的滋味,此刻我也無心欣賞雪前了。」丘吉爾清醒地看到,蘇德戰爭能使英國擺脫困境。因此,6月22日,當蘇德戰爭剛一爆發,這個老謀深算、具有政治遠見的資產階級政治家就在廣播演說中表示:「任何對納粹作戰的個人或國家,都將得到我們的援助。任何跟著希特勒走的個人或國家都是我們的敵人。」「他進攻俄國只不過是進攻不列顛諸島的前奏。

  因此,俄國的危難就是我們的危難,也是美國的危難……讓我們加倍努力,只要一息尚存,力量還在,就齊心協力打擊敵人吧。」處在地球那一邊的美國,雖然距離德國很遠,但也直接和間接地受到德國法西斯侵略的威脅。早在1936年,德意武裝干涉西班牙時期,希特勒就開始覬覦拉丁美洲這塊豐饒的土地,妄圖在這裡滲透德國人的勢力。希特勒在與勞什林的一次談話中,曾經透露說,我們一定要在拉丁美洲建立一個新的德國……德國人利用墨西哥的寶藏就能夠成為富有的偉大民族……我們還將在巴西建立一個新的德國。希特勒妄圖控制整個拉丁美洲,並在那裡建立強大的基地,以進攻美國。美國總統羅斯福得知這一情報後,氣憤他說,「我手中現在有一張新世界秩序的設計者、德國的希特勒政府所繪製的南美及中美一部分地區的地圖。這張地圖清楚地表明,希特勒的計劃不僅是針對著南美,而且也是針對著合眾國本身的。」後來,希特勒又在作戰指令中正式宣佈:「海軍的戰鬥人員和裝備應以能保證直接對英國、必要時對美國作戰為限度。」尤其在1941年4月,德國法西斯軍隊進攻北非之後,法屬西非面臨被侵佔的危險。而德、意法西斯軍隊一旦佔領西非達喀爾,距巴西就只有1870英里,將直接威脅到西半球的安全。

  雖然美國的安全和特權受到法西斯勢力的嚴重挑戰;但是,美國的反動勢力十分猖撅,他們公開叫囂,「對美國來說,共產主義在世界的勝利比法西斯主義更加危險。」而另一些政客則希望借希特勒之手削弱蘇聯,或者是使蘇德兩敗俱傷,借收「漁人之利」。民主黨參議員、後來的美國總統杜魯門露骨地表達了這種願望。他說:「如果我們看到德國要勝利,我們就幫俄國,而如果俄國要勝利,我們就幫助德國,讓他們盡可能地互相廝殺,廝殺得愈厲害愈好。」然而,以美國總統羅斯福為代表的當權人士,卻清醒地看到了德國法西斯是美國最主要的危險和敵人。

  所以,1941年6月23日,美國代理國務卿威爾斯發表聲明,支持蘇聯。他說:「對美國來說,共產主義獨裁制度,同納粹獨裁制度的原則和主義一樣也是不能容忍的……但是,美國人民目前的問題是:希特勒正在竭盡全力征服世界,殘忍奴役一切人民。因此,美國政府認為,任何防禦希特勒主義的辦法,任何集中力量——不論這種力量來自何方——的行動都將加速德國現在的領袖逃不掉的失敗,並因而有利於我們自己的國防和安全。在今天,對美洲各地的主要危險是希特勒的軍隊。」第二天,羅斯福在記者招待會上表示,美國準備給予蘇聯一切力所能及的援助。

  蘇德戰爭爆發後,蘇聯黨和政府在斯大林的領導下,採取了靈活的外交政策,積極爭取同英美以及一切反法西斯國家建立和加強友好合作關係,組成國際反法西斯同盟。1941年7月12日,在莫斯科簽定了蘇英對德作戰聯合行動協定。在協定中,雙方保證,在對德作戰中,彼此給予各種援助和支持。兩國政府承認,在這次戰爭中,除彼此同意外,既不同敵國談判,也不同敵國締結停戰協定和單獨媾和。同年8月16日,蘇英還簽訂貿易、貸款和支付協定,規定英國給予蘇聯1000萬英鎊的貸款。鑒於德國法西斯分子在伊朗的活動十分猖狂,蘇英兩國政府商定,採取聯合行動。

  1941年8月,兩國同時出兵,從南北兩面進駐伊朗,從而防止了法西斯分子在伊朗的危害。後來,伊朗成為美英兩國從南部援助蘇聯的交通要道。

  在此期間,蘇聯政府還同流亡倫敦的捷克斯洛伐克和波蘭政府發展外交關係。7月18日,蘇聯同捷克斯洛伐克流亡政府簽訂了在反法西斯戰爭中一致行動的協定,同意雙方在戰爭中,彼此提供一切援助與支持。7月30日,在倫敦,蘇聯政府又與波蘭流亡政府簽訂了互助協定,恢復了蘇波關係。在蘇捷和蘇波協定中,還規定在蘇聯境內分別建立捷克斯洛伐克軍隊和波蘭軍隊,以便共同參加對德作戰。8月間,蘇聯同挪威和比利時的流亡政府建立了外交關係。9月底,蘇聯政府正式承認了戴高樂將軍領導的「自由法國」。

  自1941年7月30日羅斯福的顧問霍普金斯訪問莫斯科後,蘇美之間的合作進一步加強。在同霍普金斯進行第二次會談時,斯大林提出,希望美國能參加對德戰爭。對此,霍普金斯說,他的使命只是有關供應問題,至於美國參戰的事,主要取決於希特勒自己和他對美國根本利益的侵犯。霍普金斯在同斯大林的兩次談判中,取得了有關蘇聯實力和前途的大量情報,加深了對蘇聯的瞭解。他相信蘇軍能夠頂住希特勒的進攻。美國史學家舍伍德說,這是戰時英美對蘇聯關係的轉折點。因此,霍普金斯的莫斯科之行,對於加強和擴大反法西斯同盟起了積極的作用。

  希特勒對蘇聯悍然進攻之後,斯大林在7月3日廣播演說中表明,「這個反法西斯壓迫者的全民衛國戰爭的目的,不僅是要消除我國面臨的危險,而且還要幫助那些呻吟在德國法西斯主義枷鎖下的歐洲各國人民。」斯大林的這篇演說具有重要的國際意義。它促使英美政府也要對法西斯侵略和戰爭目的表明自己的態度。羅斯福和丘吉爾出於本國的切身利益和安全,秘密商定進行戰時第一次會晤。1941年8月初,羅斯福和丘吉爾率領兩國有關的軍政官員在紐芬蘭的阿金夏港舉行會談。

  羅斯福一行於8月9日乘美國巡洋艦「奧古斯塔」號到達該地;第二天,丘吉爾乘「威爾士親王」號戰列艦進入阿金夏。雙方在軍艦上就有關對德政策問題進行了商討和爭論,最後於8月13日簽署了一項聯合聲明,14日正式公佈,史稱「大西洋憲章」。聲明指出,美利堅合眾國總統羅斯福和聯合王國國王陛下政府代表首相丘吉爾經過會晤,認為他們兩國國策中某些共同原則應該予以宣佈。其主要內容是:兩國不追求領土或其他方面的擴張;不承認法西斯通過侵略所造成的領土變更;尊重各國人民選擇其政府形式的權利,恢復其被剝奪的權利和自治權,世界各國在貿易和原料方面享受平等待遇;促成一切國家在經濟方面最全面的合作;在最終摧毀納粹暴政之後,希望重建和平,使各國俱能在其疆土內安居樂業,保證人類都可以過無所恐懼、不虞匾乏的自由生活。

  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這一聲明對於動員和鼓舞全世界人民,團結起來進一步加強國際反法西斯統一戰線,打敗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者,無疑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尤其羅斯福總統在美國還沒有參戰的情況下,挺身而出,與丘吉爾發表這個聲明,充分顯示了這位具有遠見的資產階級政治家的勇氣和膽略。他通過「租借法」向抗擊法西斯的國家提供了大量的援助。據不完全的統計,從1941年下半年到1944年4月,美國,還有加拿大和英國,向蘇聯提供了飛機1.2萬架,大型驅逐艦12艘,裝甲車9000餘輛,卡車22萬餘輛,以及其他許多武器、裝備和大量戰略物資,支持了蘇聯的抗德戰爭。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