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縱橫捭闔-斯大林 | 上頁 下頁
三八


  第十三章 綏靖逆流

  綏靖主義昧心良,引狼入室為哪樁;
  禍水東流是詭計,搬起石頭自遭殃。

  面對德意日法西斯咄咄逼人的侵略,斯大林多次倡議西方國家與蘇聯聯合起來,制止侵略,維護集體安全;但是,在短視的西方政治家們的阻撓下,這種努力都付之東流了。

  1936年7月舉行的國際聯盟會議,在英法的縱容下,取消了對意大利的制裁。為此,蘇聯外交部長李維諾夫遵照斯大林的指示,發表了極其慷慨激昂的講話。他說,「我們在這裡集會,是為了結束人們一讀就一定會感到痛心的國際生活史的一章。」為此,絕不應奉行綏靖主義。「對我本人來說,我寧願有一個設法至少提供某種援助——即使這種援助是無效的——的國聯,而不願一個對侵略行為熟視無睹和無動於衷的國聯……」李維諾夫進一步闡述了蘇聯的外交政策,並以此作為他的主要任務:保證人們對侵略和侵略威脅既不熟視無睹又不置若罔聞。蘇聯政府及時地和忠實地參加了對意大利的制裁,譴責德國單方面廢棄凡爾賽和約關於限制軍備的規定。德國重新佔領萊因地區以後。李維諾夫在國聯理事會上說,除非採取有效的對抗行動,否則國聯就有可能變成一個有害的而不是有益的組織,因為不採取對抗行動「就會使各國放鬆警惕,就會使人們產生幻想」。

  與此同時,蘇聯駐倫敦大使伊凡·馬伊斯基也在譴責這樣一種看法:可以容忍在東方的侵略而不會危及西方的和平。他說:「這是最大的錯覺……和平是不可分割的。」當時,在蘇聯和中歐之間,從波羅的海到巴爾幹,有六個東歐國家:與蘇聯接壤的有立陶宛、波蘭和羅馬尼亞,在這些國家西面的第二層是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和南斯拉夫。這些國家的總人口接近一億,其中大部分是非俄羅斯斯拉夫人。這塊遼闊土地的大部分地區,經濟是原始的,生活極端貧困,由於存在許多地區性的不和與敵對現象,而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中。雖然其中兩個最強大的國家——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偶爾設想過在東歐建立一個有效的力量集團,但都沒有取得成功。

  匈牙利是馬紮爾人的祖國,他們對大小斯拉夫民族都沒有什麼感情。羅馬尼亞和蘇聯對比薩拉比亞有爭議。現代的立陶宛是把帝俄時代的幾個波羅的海省份分割出來而形成的。波蘭人和俄國人是宿敵,兩國的邊界只不過是一條在1920年激烈戰爭之後雙方都感到精疲力竭的情況下確定的妥協邊界。

  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簽訂的條約,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和南斯拉夫誕生了,羅馬尼亞的地盤則由於這種條約而大大地擴大了。這四個國家都是法國的盟國,都像法國一樣想要維護凡爾賽「體系」。人們本來可以期望,這一共同目標會使這四個國家在軍事和外交上形成牢不可破的團結。其中三個國家參加了「小協約」。「小協約」的主要目的是相互保護,使匈牙利的修訂邊界願望不能得逞。在南斯拉夫北部有50萬馬紮爾人,在斯洛伐克有75萬,在羅馬尼亞有150萬。但是,波蘭不是「小協約」的成員國。在東歐國家中,波蘭是幅員最大、人口最多的國家,但它是共同利益中最薄弱的一環,這種薄弱主要是由於它對捷克斯洛伐克採取不友好的態度造成的。

  當時的波蘭政府奉行親德反蘇反共的政策。1933年4月,納粹頭子會晤了波蘭駐柏林的公使,同時波蘭首腦畢蘇斯基元帥同駐華沙的德國武官進行了會談。次年一月,兩國簽訂了一項十年互不侵犯條約。兩國的結合不是偶然的,主要是兩國的政權都是默武主義和獨裁主義政權,在意識形態方面都憎惡共產主義。戈培爾、弗蘭克、特別是戈林經常訪問波蘭。在柏林,波蘭大使利普斯基可以隨時見到希特勒。而希特勒每次公開提到波蘭時,口氣都是和解而友好的,他還吹捧畢蘇斯基是那個時代的真正偉人之一。

  鑒於這些錯綜複雜的情況,西方大國特別是英國和法國的統治集團,在法西斯戰爭狂人面前唯唯諾諾,低三下四,奉行了一種極為危險的犧牲小國和鼓勵「禍水東流」的政策,結果到頭來,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希特勒兵不血刃地佔領了萊因地區和吞併了奧地利之後,胃口越來越大,立即轉向他的下一個目標——捷克斯洛伐克,著手實施他的「綠色方案」。

  希特勒現在決意消滅捷克斯洛伐克,要從地圖上抹掉這個戰後根據凡爾賽和約新取得獨立的國家。他對這個國家的新生深惡痛絕。

  希特勒侵捷,仍像併吞奧地利一樣玩弄「特洛伊木馬」的詭計。在開始時,他並不直接出面,而是唆使他在這個國家的代理人、蘇台德區日耳曼人党頭目康拉德·漢萊因出面鬧事,製造糾紛,進行顛覆,以便迷惑視聽,掩飾他的真實意圖。至於這種真實意圖到底是什麼,希特勒已經在11月5日向軍事領袖們所作的演說和「綠色方案」的頭幾個指示中表示得清清楚楚了:

  消滅捷克斯洛伐克,攫取它的領土與人民,使之歸屬第三帝國。

  儘管有了奧地利的先例,法國和英國的領導人仍然沒有憬悟到這一點。

  由於他們政治上的短視,懼怕戰爭和戰後可能爆發的「布爾什維克革命」,仇視當時的社會主義蘇聯,所以準備把捷克斯洛伐克奉送給希特勒,作為推動德國法西斯向東反蘇的禮物。法國和捷克斯洛伐克本來訂有同盟條約,當捷克斯洛伐克的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威脅時,法國有義務給予援助。

  可是一紙條約,從來不能保證帝國主義者說話算數。達拉第政府雖然口頭上多次聲明格守法捷條約中的義務,背後卻同張伯倫搞出賣捷克斯洛伐克的勾當。1938年4月底,達拉第前往英國與張伯倫磋商。張伯倫對達拉第說,英國是不會為捷克斯洛伐克作戰的,勸法國也這樣做。張伯倫和達拉第居然說,希特勒的全部要求只不過是要為他在捷克斯洛伐克境內的同胞「申張正義」而已。張伯倫說,「希特勒要求的是民族自決,而不是征服」。英法會談後,法國通過外交途徑密告希特勒,他要盡力擺脫對捷的條約義務。英法表示在任何情況下他們都不會捲入軍事衝突,而且還助桀為虐,對捷克斯洛伐克施加壓力。

  希特勒軟硬兼施,一方面以武力嚇唬英法,另一方面又偽善地宣稱,如果滿足德國對捷的要求,它將別無他求,準備同英國達成廣泛的協議。在8月裡,德國動員數十萬軍隊參加軍事演習,德國飛機經常到捷克斯洛伐克領空騷擾。戈林還請法國空軍代表團「參觀」飛機工廠和飛行表演,結果將法國空軍參謀長嚇呆了。這位患軟骨症的參謀長認為,「如果9月底打仗,法國空軍將在兩周內被消滅,連一架飛機都不會剩。」

  英國首相張伯倫賣力地幫助希特勒侵佔蘇台德地區。他說,「英國在東歐沒有重大利益」,「應讓希特勒在東歐為所欲為」。更有甚者,1938年9月15日,這位掌握著大英帝國命運的人,這位已經是69歲高齡而且又沒有坐過飛機的人,居然降尊紆貴,不憚7個小時的長途飛行,到德國最偏遠的伯希特斯加登去,央求希特勒千萬不要動武,並許諾說,「對元首的要求定將協力促其實現」,並且還在公開場合加以鼓吹。從此,臭名昭著的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慕尼黑陰謀就這樣開始了。

  按照事先和希特勒的約定,9月27日,這位英國首相給捷總統貝奈斯發了一份電報,警告他,如果9月28日下午兩點捷政府還不接受德國的條件,德國軍隊馬上就會得到越過捷克斯洛伐克邊界的命令,波希米亞將受到德國軍隊的蹂躪。這樣,張伯倫就把戰爭的責任從希特勒頭上轉嫁到了貝奈斯的頭上。然而,貝奈斯還沒有來得及回答這份電報,第二份電報馬上又來了。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