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臨危受命-丘吉爾 | 上頁 下頁
一〇六


  1918年11月26日,丘吉爾在丹迪市選區發表演說,把布爾什維克稱為「殘暴的大猩猩」,並肯定布爾什維克「很快就會把俄國拖回到動物形態的野蠻時期」,「共產主義理論就是倒退到中世紀」。丘吉爾後來寫道,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政策是:「同德國人民和睦相處,而對布爾什維克要干戈相見。」

  1919年1月,丘吉爾出任陸軍大臣後,進一步加強了對新生的蘇俄革命政權的武裝干涉。在他的積極參與下,英國政府大力援助鄧尼金、高爾察克及其他反革命力量。據威爾遜證實,如果鄧尼金佔領莫斯科,丘吉爾打算去那裡「幫助鄧尼金制定俄國新憲法」。

  1919年2月15日,丘吉爾在巴黎召開的協約國最高軍事委員會上發言,煽動對蘇俄加強武裝干涉,並建議成立俄羅斯問題委員會,該委員會應設政治、經濟和軍事小組,執行協約國制訂的政策。

  1919年5月,巴黎和會決定承認高爾察克為全俄國的統治者,並向他提供一切援助,以使他的權力真正擴展到全俄羅斯。出席巴黎和會的英國代表團在制訂和宣揚這一政策方面起了主導作用。這是丘吉爾路線的成果。

  1919年6月17日,在索斯波特舉行的工黨會議一致譴責丘吉爾干涉俄國,反對他的政策。

  1920年7月31日,英國共產黨宣告成立。

  1921年1月,丘吉爾調任殖民地事務部大臣。英國統治集團需要丘吉爾這樣的鐵腕人物來對付日益高漲的大不列顛殖民帝國的民族解放運動。

  1922年12月6日,丘吉爾由於推行反蘇反共鎮壓民族解放運動的政策,在大選中遭到慘敗。他對此傷心他說:「我甚至未來得及眨眨眼就失去了工作,失去了議會中的席位,失去了黨,也失去了盲腸。」丘吉爾利用不擔任公職的時間從事繪畫和寫作。

  1923年,丘吉爾的長篇巨著《世界危機》第一、二卷問世,之後第三、四卷也先後出版。《世界危機》一書的發表,引起軒然大波,有人反對,有人稱讚。《泰晤士報》稱丘吉爾的文風比任何當代作家都好。

  1924年11月7日,保守黨組織政府,丘吉爾重新回到保守黨,任財政大臣。

  1927年1月,丘吉爾應墨索里尼之邀,訪問意大利。

  1929年5月,保守黨在大選中喪失了141席。工黨得到的當選證書比其他任何政黨都多。由工黨組織政府,丘吉爾從此失去大臣職位達10年之久。

  1930年6月,丘吉爾寫完了《世界危機》一書的最後一卷和一部自傳《我的青少年時代》。還寫了一些短篇,後來彙集成冊,書名為《隨想與奇遇》。

  1931年12月13日,丘吉爾被汽車撞傷,骨頭折了15根,遍身擦傷。

  傷癒後丘吉爾著手新的六卷本的巨著《馬爾巴羅傳》。寫作使他在苦悶中得到安慰。

  1932年夏天,丘吉爾參觀馬爾巴羅公爵當年作戰地區時,十分注意德國事態的發展。當時丘吉爾已洞察到德國法西斯對世界的危險。此後並注意收集有關英德關係和雙方軍備狀況的情報。

  1934年11月,丘吉爾對國王的答辯詞作了一些修正。指出英國的國防實力不足以保證「臣民的和平、安全和自由」。丘吉爾說,如果照目前的速度發展下去,再過一兩年,德國空軍的實力將超過英國50%,1937年就會超過英國一倍。

  1936年7月,丘吉爾在同他一樣擔心國家危險和關心英國軍備狀況的保守黨人中組織了一個小組,並請鮑爾溫首相同這個小組一道討論這方面的問題。

  1937年5月28日,鮑爾溫由於年邁辭去首相職務。他的繼任人是內維爾·張伯倫。丘吉爾同張伯倫在對外政策上存在著分歧。

  1938年9月21日,丘吉爾就德國侵捷問題向新聞界發表了一項聲明。

  指出「捷克斯洛伐克在英法兩國的壓力下被分割,這無疑是西方民主國家向納粹武力威脅的徹底投降。這種做法不會給英國和法國帶來和平和安全。恰恰相反,將使這兩個國家的處境更為軟弱無力和更為危險。」1939年4月17日蘇聯政府向英法建議,當歐洲的侵略勢力侵犯任何一個締約國時,三國有義務彼此提供包括軍事援助在內的全面援助,蘇聯政府提出這些建議後,三國才開始就締結蘇、英、法反侵略的軍事防禦同盟公約進行談判。在嚴重的歷史關頭,丘吉爾支持蘇聯建議。由於英法當局缺乏誠意,談判毫無結果。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

  1939年9月3日,英國宣佈同德國處於戰爭狀態。丘吉爾在戰前年代裡堅持不懈地批評張伯倫的對外政策,而且他的批評又多為事態的發展所證實,所以他在英國社會輿論中深孚眾望,人們把他看成是抵抗德國侵略的權威人士。在此情況下丘吉爾人閣擔任海軍大臣。

  1939年9月—1940年4月,這段時間稱為「奇怪的戰爭」時期,就是說英國雖然已經正式對德宣戰,而實際上並未進行。英、法兩國政府在援助波蘭的問題上袖手旁觀,而在波蘭陷落後又不想刺激德國人,深怕妨礙同德國議和。實質上這是慕尼黑政策在新條件下的繼續。丘吉爾不贊成這條政治路線,因為他已是政府閣員,沒有公開提出批評。

  1939年9月11日,羅斯福以個人名義寫信給丘吉爾,歡迎他重返海軍部,並望加強聯繫。從此開始了他同美國總統的長期通信,一直持續到1945年春天羅斯福逝世為止,雙方通信達千封之多。

  194O年5月10日,奉行綏靖政策的張伯倫政府倒臺,國王授權丘吉爾組織政府。

  1940年5月13日,丘吉爾在下院發表簡短的就職演說。他說:「我沒有別的,只有熱血、辛勞、眼淚和汗水貢獻給你們。」接著說:「你們要問,我們的政策是什麼?我的回答是,竭盡一切可能和投入全部力量在海上、陸地上和空中進行戰爭……這就是我們的政策。你們要問,我們的目標是什麼?我可以用一個詞來答覆:勝利!不惜一切代價去爭取勝利,無論道路多麼遙遠和艱難也要去爭取勝利。」1940年5月下半月在希特勒對西歐低地國家大舉入侵的情況下,丘吉爾希圖把墨索里尼爭取到自己方面來,他以個人名義給這個法西斯獨裁者寫了一封信,結果遭到失敗。

  1940年5月26日—6月4日,在德軍進攻包抄之下,被圍困在加來地區的英法軍隊,被迫從敦刻爾克港開始海上撤退,共有338226名英法士兵逃出德軍虎口。

  1940年6月22日,法國戰敗,同德國簽訂了停戰協定。英國失掉了所有的同盟國,只好孤軍作戰。此前,6月18日丘吉爾在下院發表講話說:「法蘭西之戰已告結束。不列顛之戰就要開始……因此,讓我們勇敢地承擔起我們的責任,而且我們應當鞠躬盡瘁,死而後己,英帝國就是存在1000年之後,人們還能說『這是他們最光輝的時刻』。」

  1940年7月16日,希特勒發出關於準備進攻英國的「第十六號指令」,即所謂「海獅計劃」,準備工作要求在8月中旬完成。

  1940年8月15日,希特勒對英國的大規模空中攻勢開始。從8月24日到9月6日,德國平均每天派出1000多架飛機掩護著625架轟炸機,開始對倫敦狂轟濫炸。

  1941年1月,英國共產黨和工會組織要求驅逐政府中的慕尼黑分子。

  此後,丘吉爾除擔任首相外,還接受了下院領袖和國防大臣的職務。作為國防大臣,他實際上掌握了最高軍事領導權,是三軍的最高統帥。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