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臨危受命-丘吉爾 | 上頁 下頁 |
九八 |
|
在普裡皮亞特沼澤地區南面的蘇軍,也取得輝煌戰果。7月13日,他們在科韋耳與斯但尼斯拉夫之間的戰線上發動一連串的進攻。10大後,德軍全線崩潰,蘇軍又向西挺進120英里,抵達桑河畔的雅羅斯瓦大。在接連攻克斯但尼斯拉夫、倫貝格和普熱米什爾之後,於7月30日在散多梅爾以南橫渡維斯杜拉河,直逼華沙。 蘇聯紅軍在這次大戰役中所取得的勝利還遠遠不止於此。他們的勝利一直擴展到南面的羅馬尼亞。直到8月以後,從切爾諾夫策到黑海之間的德軍防線還一直封鎖著通往羅馬尼亞及其普洛耶什蒂油田和巴爾幹半島各國的通路;但是,由於德軍調兵增援其遠在北面行將陷落的陣地,這條防線就削弱了,接著在8月22日蘇軍發動的猛烈攻擊之下,防線就告迅速崩潰。德軍損失16個師。8月23日,年輕的米凱爾國工率領心腹在布加勒斯特發動政變,使整個軍事形勢發生根本的變化。羅軍全體官兵一致追隨國王舉事。在蘇軍到達之前的三天之內,德軍有的被解除武裝,有的越過北面撤退。到9月1日,德軍已全部撤離布加勒斯特。羅馬尼亞政府隨即宣告投降。 之後,蘇軍揮師西進,長驅直入多瑙河流域,越過特蘭西瓦尼亞阿爾卑斯山,到達匈牙利邊境;同時,多瑙河南岸的蘇軍左翼也陳兵南斯拉夫邊境,為大軍向西推進並為解放維也納作好準備。 英國首相從紅軍的勝利進軍中清楚地意識到,經過這場殘酷的世界大戰之後,蘇聯不僅不會像他的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僚在戰爭初期所預料的那樣被擊敗或被削弱,反而是愈戰愈強了。事態的這一變化不可避免地會對後期的戰爭發生決定性的影響。丘吉爾認為,強大的蘇聯必定要徹底消滅法西斯主義,隨後很可能在歐洲和世界各地出現蓬勃發展的革命運動。這是「深惡痛絕共產主義」的丘吉爾所最不願意看到的。正如英國《勞工月刊》在一篇文章中所寫的:「西方統治者想到1943年法西斯主義可能解體而共產主義將取得勝利時都不免驚惶失措,在這方面丘吉爾比其他任何人更加不安。」 丘吉爾在1942年10月,也就是在斯大林格勒尚未擊潰德軍之前,曾起草一份備忘錄分送給英國戰時內閣的閣員。他寫道:「我的全部思想主要集中于歐洲這個現代國家和現代文明的發源地。如果俄國的野蠻行徑一旦蹂躪了歐洲古老國家的文化和獨立,將是非常可怕的災難。」這些話是他在斯大林格勒戰役期間寫下的。丘吉爾在當時以及戰爭的後期,一再致函蘇聯政府,表示他對蘇軍勝利的喜悅和對蘇聯戰績的讚賞。顯然,這些都是禮節性的表示,並不是他的真實感情和真實想法的披露。 1943年底,反希特勒同盟國內部的力量對比發生了不利於英國的重大變化。蘇聯在抗擊希特勒德國及其附庸國的鬥爭中成功地發揮了主力軍的作用,因此它在決定戰後世界命運中的作用也隨之加強。美國發展了本國的武裝力量和軍火工業,從而使它在同盟國當中的影響增大了,而英國的影響則相對下降,英帝國的大政治家南非聯邦總理史未資在1943年底對英國領導人說:「戰後將出現兩個巨人,一個是歐洲的俄國,另一個是北美。」丘吉爾懷著痛苦和激憤的心情意識到這一點,據英國歷史學家D·吉克斯說,丘吉爾在德黑蘭會議期間一再說,他在那個時候才第一次意識到「英國是一個多麼小的國家」。他描繪說:「我的一邊坐著把一條腿搭在另一條腿上的巨大的俄國熊,另一邊是巨大的北美野牛。中間坐著的是一頭可憐的英國小毛驢……然而,在這三者當中唯有小毛驢能夠認准歸途。」 丘吉爾在一生中始終主張英美保持親密關係。他第一次提出這一主張是在20世紀初。丘吉爾的傳記作者認為,他對美國抱有好感,是因為按血統來說他是半個美國人;但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則是,丘吉爾認為在20世紀英美兩國有共同的對手:歐洲的對手是德國,遠東的對手是日本,而在全世界範圍的對手則是社會主義和各國的革命運動。艾登在1943年3月15日同羅斯福談話說:「我們最困難的問題是俄國,」「英國要單獨對付俄國可能力量太弱。」艾登的看法毫無疑問能夠代表丘吉爾。因此,英美之間不能互相敵視,他們只能攜手反對共同的敵人。 丘吉爾反復考慮了戰後的世界結構,他的設想是:一、在歐洲乃至全世界建立一些聯邦國家;二、建立英美的親密同盟以保證實現他的戰後英美稱霸世界的意圖。為此,丘吉爾在致戰時內閣一項秘密備忘錄中曾這樣寫道: 「我相信,歐洲各國大家庭能夠作為一個整體在歐洲會議的領導下組成統一陣線。我主張建立歐洲合眾國。我希望歐洲會議可以有10余名會員,包括從前的各個大國,包括瑞典人,挪威人,丹麥人,荷蘭人,比利時人,法蘭西人,西班牙人,波蘭人,捷克人和上耳其人。」由於這裡說的是以前的大國,這就意味著丘吉爾已把德國和意大利包羅在這個反蘇集團之內。他沒有把法國列入大國的行列,把它同荷蘭和土耳其排在一起。顯然這個「歐洲聯邦」要在英國的領導之下,其目的主要是對付蘇聯和世界各地的革命運動,同時也為了更容易地同強大的「日益肆無忌憚的美國夥伴」打交道。丘吉爾同美國人會談時,當然不可能談到這層意思。 在世界領導人中,很少有人像羅斯福總統那樣深刻瞭解丘吉爾。羅斯福不為表面上的必恭必敬所迷惑。丘吉爾經常稱自己為羅斯福的「第一中尉」,對羅斯福始終稱「總統先生」,羅斯福則報以親切的稱呼「溫斯頓」。但是,英國首相「固執己見」使羅斯福感到厭倦。據目睹者描述,在戰爭接近結束時,總統向丘吉爾說明白自己的意見之後,通常還耍加上簡短的評論。在魁北克的第二次會議上就是如此。據國務卿斯退丁紐斯回憶,在雅爾塔會議上,丘吉爾開始發言後,羅斯福給美國代表團寫了一張字條:「又得囉嗦半個小時!」在戰爭結束時,羅斯福在談到他和丘吉爾的關係時情不自禁地大聲說: 「說真的,我已經累了!如果你們也像我那樣,整整用了五個小時才用小推車把溫斯頓推上陡坡,你們也會感到累的!」儘管如此,羅斯福已經習慣了同丘吉爾打交道,並且很器重他。在白宮的總統辦公桌上放著嘴裡叼著大雪茄煙的丘吉爾的木雕像,直到羅斯福逝世這個雕像才被收走。雕像上系一張總統親筆寫的字條:「不要收走!否則罰款250美元!」按照丘吉爾的意圖,同美國聯盟肯定能幫助英國繼續維持對廣大殖民帝國的統治。他同羅斯福共同制定的大西洋憲章,宣揚各國有權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管理本國事務的形式。可是,丘吉爾在這裡正式聲明:他「作為國王的首席大臣不是為了消滅帝國去當主席」。他的這項聲明流傳甚廣。1944年12月,他致函艾登說:「請記住我在1942年11月發表演說反對消滅英帝國的聲明。如果美國人想要奪走他們征服的日本島嶼,就讓他們奪走好啦,我們贊成……但是,『不准干預英帝國』,這是我們的金科玉律。」 丘吉爾頑固地反對在西歐打擊德國的戰略設想,始終堅持通過巴爾幹從南面打擊敵人的戰略計劃。丘吉爾使英美軍隊進入巴爾幹的目的是,他們以後可以用強大的兵力向北猛衝佔領東南歐和中歐地區,並阻擋紅軍西進。英美軍隊進入巴爾幹可以保證這些地區的國家恢復舊秩序,同時也加強了英國的影響。丘吉爾在給外交大臣的備忘錄中寫道:「間題在於我們是否準備容忍巴爾幹共產化,或者還有意大利共產化?……我們的結論是必須阻止共產黨的滲透和入侵。」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