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臨危受命-丘吉爾 | 上頁 下頁 |
九四 |
|
「英國、美國和蘇聯三國政府,承認巴多格裡奧元帥所聲明的意大利王國政府的立場,並且接受意大利國家和武裝部隊的積極合作,將它們看作在對德戰爭中的一個共同交戰國。9月8日以來的軍事事件,以及德國人對待意大利民眾的殘暴行為,終於導致了意大利對德國的宣戰,事實上,這已經使得意大利成為一個共同交戰國。美英蘇三國政府,將要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同意大利政府一道工作。三國政府承認意大利政府關於把德國人逐出意大利以後,服從意大利人民的意志的諾言。不言而喻,意大利人民通過憲法手段,來決定他們最後所希望的民主形式的政府這一絕對的和充分自由的權利,決不容許遭到任何損害。 「意大利政府和聯合國家各國政府之間的共同交戰國關係,不能自行影響最近簽訂的條件,這些條件仍然保持充分的效力,而只能由盟國政府根據意大利政府對於聯合國家的事業可能提供的援助,在彼此間取得協議後進行調整。」墨索里尼的垮臺和意大利退出戰爭並對德國宣戰,標誌著法西斯軸心國的解體和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又一偉大勝利。 正是:支離破碎軸心國,嗚呼哀哉走下坡。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三十三章 「霸王」出擊 「霸王」出山敵寇驚,詐騙魔術獲成功; 百萬大軍得登陸,全球展開大反攻。 在蘇聯紅軍節節勝利的推動下,盟軍經過長期的準備,人們盼望已久的向西歐進軍的「霸王」戰役,終於在1944年6月6日開始了。 1944年上半年的世界形勢,對盟軍在西歐登陸開闢戰場極為有利。在亞洲太平洋戰場,日本陸軍深陷於中國大陸,海、空軍也在太平洋連遭失敗,日本政府已自顧不暇,無力與德國進行戰略配合。在意大利戰場,由於意大利政府向同盟國投降,德國不得不把大批兵力部署在那裡,以對付英美軍隊的進攻。在蘇德戰場,蘇軍已經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略進攻,法西斯德軍一再潰退,希特勒不得不把大量預備隊和西線兵力調去阻止蘇軍的推進。在西歐各國,大規模的反法西斯運動正在蓬勃發展,各國人民展開了反對佔領制度的武裝鬥爭,德軍在各佔領國已立腳不穩。6月底以前,僅在法國就有近50萬人投入反對法西斯佔領軍的戰鬥,有的城市正在醞釀起義。在地中海和大西洋,盟軍已控制了那裡的海上通道。所有這些,都為盟軍在西歐登陸開闢第二戰場提供了最有利的條件。 德黑蘭蘇美英三國首腦會議確定,盟軍開闢第二戰場的總意圖是:在法國西北部登陸,奪占登陸場和港口,保障主力上陸和後勤供應,然後發動攻勢佔領整個法國西北部地區,並與法國南部登陸的部隊配合,向德國內地進攻,協同蘇軍最後戰勝法西斯德國。 當時,在法國西北部有三處比較合適的登陸地區,即康坦丁半島、諾曼底地區和加來地區。為了選擇最佳方案,丘吉爾曾同艾森豪威爾召集三軍參謀長會議反復進行比較。從康坦丁半島登陸雖易成功,但該半島地形狹窄,登陸後不易展開兵力向縱深發展進攻。加來地區距英國海岸最近點只有33公里,有其登陸的有利條件,但該地區距英國侮港較遠,運送人員和物資不便,同時又是德軍重點設防地區,登陸必遭激烈抵抗。加之這一地區缺乏內陸通道,即使登陸成功,也不易向縱深發展。諾曼底地區與前兩個地區相比,登陸條件優越得多。這裡沿海地勢開闊,可同時展開26至30個師,距英國西南海岸的各大港口較近,便於輸送部隊和運送物資,德軍在這裡兵力薄弱,登陸容易成功。這裡雖然缺乏良港,但可用人造港補救。因此,盟軍在權衡利弊後決定把在法國西北部登陸地區選在諾曼底。 為了確保在諾曼底登陸成功,盟軍進行了大量的周密的準備工作。德黑蘭會議結束後不久,經丘吉爾和羅斯福商定,即正式任命艾森豪威爾為西北歐盟國遠征軍總司令,英國空軍上將泰德為副總司令。在這個司令部成立之前,在丘吉爾的倡議下,英美早在1943年3月就在倫敦秘密地成立了一個參謀部,由英國摩根中將領導,負責研究和制定諾曼底登陸作戰計劃,籌集兵員和各種軍事物資。 到1944年6月6日登陸作戰時,英國已準備好了大量的軍隊、飛機和艦隻等。計有39個師(美國還有四五十個師要源源不斷地運來),各類飛機1.3萬多架,戰列艦6艘,低舷重炮艦兩艘,巡洋艦22艘,驅逐艦93艘,小型戰鬥艦159艘,掃雷艇255艘,各種類型的登陸艇1000多艘,連伺運輸艦隻船舶共達6000多艘。總之,戰鬥員和基地、後勤人員合計,盟國陸海空三軍官兵總數是287萬多人。 鑒於英吉利海峽浪高流急,潮汐有超過20英尺的浪濤,沿著海灘也有相應的沖刷力量;天氣經常不穩定,小風和大風可以在數小時內突然掀起狂濤巨浪,這對脆弱的人工製造的器械,則具有不可抗拒的力量。為了保證大部隊登陸,早在一年前,丘吉爾就召集工程技術人員專門設計了「人造港」,所需鋼筋和混凝土計達100萬噸以上。全部設計十分宏偉。巨大的碼頭就安放在海灘上,碼頭向海的一端浮在海面,而且是有掩護的。沿岸航行的船隻和登陸艇,不論潮汐如何漲落,都能在碼頭上卸載。為了保護這些碼頭,使它們不受狂風巨浪的衝擊,防波堤形成一個巨大的弧形向海上伸展,從而圍成一大片有掩蔽的水域。有了這樣的掩蔽以後,吃水深的船舶能夠停泊和卸載,各種類型的登陸艇能夠自由來往於海灘。這種防波堤是由沉入水中的混凝土結構(代號為「不死鳥」)和沉船築成的。有了這種人造港便可使攜帶大量現代裝備和輜重的一二百萬大軍,能夠登陸井繼續向前推進。這意味著每天至少能卸下1.2萬噸的重載。 登陸之前,盟軍情報部門通過各種手段對德軍海岸防禦配系、預備隊集結地域、彈藥和補給品貯存位置,以及縱深內交通樞紐、橋樑、機場和軍工生產基地的位置等,進行了詳細的偵察。各種情況表明,1944年6月初,德軍在法國和荷、比、盧一帶共有60個師,其中4個坦克師是最高統帥部的戰略預備隊,非經希特勒批准是不能動用的。西線總司令是馮·龍德施泰特元帥,他下轄兩個集團軍群:G集團軍群司令是勃拉斯科維茨上將,指揮17個師,分轄第一集團軍(防守比斯開灣)和第十九集團軍(防守法國南部);B集團軍群司令是隆美爾元帥,他指揮39個師,其中19個師屬第十五集團軍,防守加來海峽一帶,是整個大西洋防線的重點;12個師屬第七集團軍,防守諾曼底到布列塔尼一帶;1個獨立軍守衛荷蘭,另有4個坦克師準備用來保衛法國北部和比利時。在德軍的這些部隊中,有11個師正在休整,20個師屬常駐部隊,即沒有機動運輸工具;只有24個師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部隊。各師普遍缺員,每師平均人數不過9000人,即幾乎等於英美一個加強師的半數。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