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臨危受命-丘吉爾 | 上頁 下頁 |
九〇 |
|
當達爾朗協定的實情公諸於世後,在英國國內,在自由法國內部,引起了普遍的不滿。丘吉爾也感到他周圍的輿論日益激昂。許多人認為,這是一樁卑鄙齷齪的勾當,而其對象「乃是一位與我們不共戴天之仇敵」,因此在他們心目中,在北非登陸的勝利,還有阿拉曼戰役的勝利,已因此黯然失色。 在美國的反應雖然不像在英國那樣強烈,但也有不少人感到十分激動。為此,11月17日,丘吉爾致電羅斯福說: 「我應該讓你知道,與達爾朗所簽的協定引起了強烈的憤怒。我越考慮這個問題,就越相信它只能是一種僅僅由於戰事急迫而不得已才採取的權宜之計。人們會以為我們願意和當地的吉斯林之流妥協,這種看法不僅在法國而且會在全歐洲給我們的共同事業帶來不良的政治影響,我們對此決不能忽視。達爾朗聲名狼藉。正是他,提拔他的下屬來指揮法國海軍,從而使法國的海軍對我們懷有惡意。正是他,派法國海軍到卡薩布蘭卡附近的海面與你的艦隊作戰,才使這些法國海員送了命。此事恍如昨日,如今為了權位,達爾朗又倒向我們這邊了。和達爾朗簽訂一個永久性的協定,或在法屬北非成立一個達爾朗政府,將是無法為千百萬普通百姓所理解的,而他們的一片至誠之心就是我們的力量。」 根據丘吉爾電報中反映的情況,羅斯福總統于11月18日,也就是在收到英國首相電報後的第二天,發表了一項公開聲明。羅斯福代表盟國強調指出,「未來的法國政府決不能由法國本土或海外的任何個人來成立,它只能在法國人民被同盟國的勝利所解放後,由法國人民自己來成立。目前在北非和西非所作的安排,僅是由於戰事緊迫而不得已採取的一種權宜之計。」羅斯福的聲明在很大程度上解除了人們的優慮,同時也使丘吉爾感到寬慰。 11月20日,總統還寫信告訴首相說:「昨天我私下對報界講了一個流傳在巴爾幹的古老的希臘教會格言,因為它似乎適用於我們目前的達爾朗——戴高樂問題,這句格言是:「我的孩子們,在大難臨頭之際,你們可與魔鬼同行,直到你們下橋為止。」羅斯福所提到的「權宜之計」和「與魔鬼同行」,使達爾朗忐忑不安,他開始感到自己已處於日益孤立的境地。他在給克拉克將軍的信中寫道:「由各處獲得的消息,都證實了這樣一種看法,即我僅是一個被美國人擠於後將要扔掉的檸檬。」他還表白說,他並不計較個人地位,也並非出於驕傲、野心或有什麼打算,而是因為他在他的國家忝居要職而有責任這樣做。 達爾朗雖然口口聲聲忠於他的祖國,要真誠地與盟國合作,但他卻繼續為非作歹,我行我素,不聽忠告。達爾朗繼續任用維希官員,甚至那些同納粹密切合作而聲名狼藉的人。另一方面他把阿爾及爾的戴高樂分子關入獄中,封閉了他們的《戰鬥報》,這就更加激起法國人民對他的仇恨。自由法國、地下抵抗運動以及英美報刊群起而攻之,強烈譴責達爾朗。1942年12月23日,達爾朗被年輕的戴高樂分子邦內·德·拉·沙佩勒刺殺身死。此後,吉羅便掌管北非的軍政事務。 卻說英美軍隊在北非登陸完全出乎希特勒的意料之外,直到盟軍登陸的第一天,希特勒還一心想與維希政府建立全面合作,共同抗擊英、美聯軍。 但到了第二天,他突然改變了主意,決定全面佔領法國,登陸科西嘉島,並在突尼斯建立一個橋頭堡。11月10日下午,他發出了佔領法國南部的命令。 11日早晨,德國的機械化部隊和意大利的6個師很快就佔領了法國的「自由區」,維希政府就此垮臺。與此同時,德、意軍隊迅速佔領了科西嘉島和突尼斯,並在突尼斯集結了五個師的兵力,組成坦克第五集團軍,由阿爾尼姆將軍指揮,企圖制止美、英軍的前進。為了奪取法國軍艦,德軍於11月27日進攻法國南部的港口土倫。法國水兵依靠自己的勇敢和機智,鑿沉了軍艦。在港口沉沒的73艘軍艦中,包括1艘戰列艦、兩艘戰列巡洋艦、7艘巡洋艦,29艘驅逐艦和魚雷艇,以及16艘潛艇。法國的艦隊沒有落到軸心國的手裡。但是,盟國也沒有得到這批有價值的軍艦。 在北非登陸的戰役中,雙方損失都很小。從11月8日到13日,英美聯軍共損失2225人,法軍和居民損失約490入。盟軍登陸後,在當地居民的支援下,於11月底佔領了整個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並進入突尼斯境內,直逼比塞大和突尼斯城下。 1942年初至1943年2月中旬,美英軍進行進攻的準備。並確定由北非戰區副總司令亞歷山大將軍擔任這一戰役的前線總指揮,德軍得知這一消息後,以集結在突尼斯南部的兩個坦克師於2月14日搶先發起進攻,乘機向北推進150公里。英美聯軍總部急忙抽調大批陸軍和航空兵投入戰鬥,擊退了德軍在突尼斯的最後一次反撲,並於2月25日恢復了原態勢。 英美大軍在完成作戰準備後,於1943年3月下半月發起進攻。這時,亞歷山大指揮的第十八集團軍群,至少有20個師又4個獨立旅,人員和裝備齊全。而德、意聯軍只有14個師又兩個旅,人員和裝備的缺額很大,每師平均人數不超過5000人,且又處於亞歷山大和蒙哥馬利兩支大軍之間,態勢十分不利。隆美爾認為,軸心國的軍隊若再留在非洲,就等於「明顯的自殺」。3月9日,隆美爾請他的屬下阿爾林將軍代理指揮軍隊後,便返回歐洲養病,並向其上司要求迅速從北非撤軍。結果隆美爾成了希特勒眼中的「悲觀主義者」,從而失去了對非洲軍團的指揮權。 1943年3月20日,英美聯軍以蒙哥馬利的第八集團軍為主力向敵人的主要陣地——馬雷特防線展開進攻。這條防線是法國人在戰前防備意大利入侵突尼斯而修築的一條長達20英里而且組織嚴密的防禦系統。現在意大利人竟在此防守,以對付英國人!在它臨海的盡端,陡峭的瓦迪濟佐是主要防線,正面一道防坦克戰壕和鐵絲網,從前線直到馬特馬培的山丘為止。沒有可能進行迂回行動,除非取道通往特巴戈山和梅拉布山之間那條峽道的一條彎路。如今,敵人已在這個隘口修築了工事,並由德國裝甲師和意大利步兵佔領著。 但是,鑒於馬雷特陣地前線的實力,即由包括兩個德國師的六個師防守,並有第十五裝甲師作為後備,蒙哥馬利便決定在他的計劃裡包括一支側擊縱隊,以便突破這個隘口,並在敵軍後方站住腳跟。一切準備就緒之後,就在3月20日午夜以前,由第三十軍在馬雷特防線的沿海地區發動了主要進攻。 第五十師跨過了瓦迪濟佐,並且取得了立足之地。但這裡的隘口要塞的確比預期的還要困難。儘管工兵做了不懈的努力,無論坦克或防坦克炮都不能越過。次日全天,這個師守住了陣地,但在22日,德國第十五裝甲師的猛烈反攻迫使他們撤退了。當晚他們撤到了瓦迫濟佐的對面。 4月6日,英國第八集團軍又為一次新的進攻做好了準備。瓦迪阿卡利特本身是一重很大的障礙,北面有群山居高臨下監視著,因此整個戰線形成了一條自然的強固的防禦陣地。蒙哥馬利以他特有的手法利用了炮兵。在黎明前,英國第五十一師和第五十師以及第四印度師,在密集的炮火支援下,不顧激烈的抵抗而發動了進攻。敵軍也進行了堅決的反攻,所以直到傍晚才攻克這一堡壘。就這樣,在盟軍的連續打擊下,德、意軍面臨被合圍的威脅,不得不北撤馬雷特防線的守軍,並於4月中旬退至突尼斯北部,終於成了「甕中之鼈」。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