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臨危受命-丘吉爾 | 上頁 下頁 |
五四 |
|
「慢慢地倫敦是習慣於這種圍城生活了。無數的人們都用各種巧妙的辦法去工作場所,往往是央求順道的便車帶著去。倫敦全城看到這種招牌:「照常營業」。誰都知道,工廠是無論如何不能讓它停工的,服務工人的飯館店鋪是一定得開門的——戰爭真的變成全面的了,每個人都好像是軍隊中的一員,在百貨公司賣衣服的女店員,現在覺得她對國家的重要,不亞於公園中的高射炮手。堅忍和決心隨處可見——倫敦現在是一切都依賴于它的市民,倫敦人欣然地擔負起責任了。 「一夜又一夜,炸彈無盡下。英國人的精神未衰,他們始終毫不動搖。 在聖保羅大教堂被炸的一天,我留心觀察他們。我看見人們站在鐵柵外面,寂無一聲地望著屋頂的一個大洞。我深切地懂得了。倫敦人所講的,他們寧願讓倫敦毀滅,不願像法國人那樣無恥地保住巴黎。巴黎聖母院今日在倫敦人看起來已是死的東西——一個屈辱城中的一個死教堂。倫敦己不是一個物質的城市;它已是一個精神之都,那約翰生博士(18世紀文壇權威)、衛斯雷(19世紀宗教家)、莎翁的倫敦。倫敦現在是存在於倫敦人的精神中了。」德國人對倫敦的轟炸,整整持續了57個晝夜。對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來說,這是一場嚴峻的考驗。從來沒有這麼大的一片住宅區遭受過這樣的轟炸,從來沒有這麼多的家庭被迫面臨轟炸所造成的困難和恐怖。丘吉爾說: 「德國人的第一個目的是要摧毀我們的空中力量;第二目的是粉碎倫敦人的鬥志,或至少要使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無法居住。但是,所有這些目的,敵人都沒有達到。我們飛行員的高超技術和勇於戰鬥的精神,我們飛機的優異性能以及他們的嚴密組織,使皇家空軍贏得了勝利。千千萬萬的普普通通的人民,現在也表現了各種各樣都很優秀的、為不列顛的生存不可缺少的美德,他們不畏強暴的精神向全世界表明,英雄的人民是不可戰勝的。」從9月7日到11月3日,平均每天晚上有200架德國轟炸機襲擊倫敦。 當時,首都的防禦力很低,全城只有92門高射炮。在夜間戰鬥機隊中,有六個中隊是「伯倫翰式」和「無畏式」戰鬥機。夜間戰鬥還處在幼稚階段,敵人遭受的損失很小。高射炮兵卻因此一連三夜沒有開炮。鑒於夜間戰鬥機存在的弱點和一些未能解決的問題,於是丘吉爾決定,准許高射炮手隨意使用他們最好的技術,放手射擊他們看不見的目標。指揮防空炮隊的派爾將軍,把高射炮從各郡的城市撤回來,使倫敦的高射炮數目在48小時內增加了一倍多。這樣自己的飛機躲開了,高射炮兵大顯身手的機會到來了。 倫敦居民呆在他們的家裡或簡陋的防空洞裡,忍受這似乎未受任何抵抗的空襲已有三夜了。突然,在9月10日,整個防空火網打開了,而且伴隨著強烈的探照燈光。開始,這轟隆隆的炮火雖然給予敵人的損害不大,但卻大為振奮人心。每個人都歡欣鼓舞,認識到自己的部隊開始反擊了。從此,高射炮隊經常開炮,射擊技術不斷提高。入侵飛機被擊落的數字也逐漸增加。 由開始的幾架到幾十架,一直到上百架。夜間戰鬥機的作戰素質也有了很大提高,成為捍衛首都的雄鷹。他們個個英雄虎膽,爭先立功。飛機生產大臣比弗布魯克勳爵的兒子馬克斯·艾特肯,一連擊落了六架敵機。另一位航空隊員在決心書上寫著:「我活得毫無成績,但我決心要死的值得;我不想做一個英雄,但我要像男子漢般的死!」這種報效國家、誓死如歸的精神到處皆是。 轟炸剛剛開始的時候,人們在思想上沒有把它當一回事。在倫敦西區,每個人都照常工作、娛樂、吃飯和睡覺。劇場裡經常客滿,熄滅了燈光的街道到處是三三兩兩的人群。同巴黎的失敗主義成為鮮明的對比。有一次在連續不斷的猛烈空襲中,丘吉爾和幾個同事正在吃晚飯。這時斯多諾威大廈朝著格林公園的幾扇大窗全部開著,公園裡閃爍著高射炮的火焰,還時而被一顆爆炸的炸彈的火光照得通明。用餐後,丘吉爾和同事們向那俯瞰大堤的帝國化學公司大樓走去。 從那些用石頭構築的高高陽臺上可以眺望美麗的河景。南岸至少有十幾處地方在燃燒,正當他們在那裡觀望的時候,落下了幾顆重型炸彈,有一顆距離很近,他的朋友急忙把首相拉到一根堅固的石柱後面;隨後,在白廳周圍的那些政府建築物,一再被擊中,有的燃起了大火,有的倒塌了。此後,內閣辦公室搬到斯多利門附近、遙對聖詹姆斯的新辦公大樓。在新樓下面有一個作戰指揮室和幾間避彈臥室。在戰爭期間,丘吉爾絕大部分時間在這裡辦公和指揮戰鬥。 還有一個晚間,即10月14日夜晚的情景,也在丘吉爾的腦海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當照例的夜間空襲開始後,丘吉爾和一位隨身參謀登上新樓的圓頂閣樓。那天夜裡晴朗無雲,可以看到倫敦很遠的地方。看來,帕爾麥爾大街的大部分地方都已起火。那裡至少有五處大火,在聖詹姆斯大街和匹克迪裡大街也有大火。對面,在河那邊較遠的地方也有許多地方在燃燒。但是,帕爾麥爾大街燒得最厲害,簡直是一片火海。空襲漸漸停止了,不久解除警報的笛聲響了,剩下的只是幾處熊熊大火。 當丘吉爾聞訊政府官員經常集聚的卡爾頓俱樂部被炸時,急忙趕到廢墟視察;令人奇怪的是,房子雖然被炸倒了,但是室內的250多人,全都從塵埃、濃煙和瓦礫堆裡爬了出來。這似乎是不可思議的,儘管有許多人受了傷,但沒有一個人死亡。當這些事傳到內閣時,大臣們詼諧他說:「真是魔鬼保佑魔鬼!」昆廷·霍格先生就像阿尼埃斯從特洛埃的廢墟中背出派特爾·安齊賽斯那樣,把他那位曾經擔任過大法官的父親從俱樂部的廢墟中背出來。這次空襲使數以千計的建築物遭到破壞,令人驚奇的是,死亡的人數不到500,受傷的也只有一兩千。 有一天午餐後,丘吉爾和財政大臣金斯利·伍德正洽商公事,忽聽見泰晤土河對岸的倫敦南區發出巨大的爆炸聲。他和財政大臣隨即前往察看。炸彈落在佩克漢姆,是一顆很大的炸彈。它徹底炸毀或破壞了二三十幢三層樓的小型住宅,在這個非常貧窮的地區炸出了一片相當大的空地。在瓦礫堆中,這時已經插起了許多小小的英國國旗,使人萬感交集。當居民認出了首相的汽車時,他們從四面八方跑來,很快就聚集了1000多人。這些人的情緒都很高昂。他們圍在丘吉爾的周圍,一面歡呼,一面用各種形式表示對戰時政府的擁護。丘吉爾見此情景實在忍受不住,感動得流下了眼淚。 當時同他在一起的伊斯梅記述道,他聽見一位老太太說,「你們看,首相真關心我們,他在哭呢!」丘吉爾說:「我這不是悲哀的眼淚,而是讚歎和欽佩的眼淚。」受難的群眾領著他參觀了廢墟的中心。那兒有一個巨大的彈坑,大概有40碼寬,20英尺深。緊靠彈坑的邊緣,翹立著一個「安德森式」家庭防空淹體,一個年輕人,他的妻子和三個孩子在炸歪的防空掩體的入口處迎接了首相和大臣。他們一點也沒有受傷,但顯然受到了炸彈的驚嚇。在這不遠處的一家小飯店,被炸成一堆瓦礫,飯店的主人和他的妻子滿面淚痕。他們的家在哪裡呢?他們靠什麼生活呢?這正是需要當政的人運用權力的時候。丘吉爾在和財政大臣商量後,隨即做出一項原則性的決定:凡因敵人轟炸而造成的一切損失應由國家負擔,由政府立即全部賠償。這樣,負擔便不致於單獨落在那些住宅或店鋪被炸毀了的人身上,而是由全國人民平均負擔。就是在這個思想的基礎上,一個星期後,政府制定了一個戰爭保險方案,這個方案對動員全民抗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0年9月5日,丘吉爾向議會解釋這一方案時說: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