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臨危受命-丘吉爾 | 上頁 下頁 |
二八 |
|
這種不滿情緒也傳染給新聞界,一些報紙也對丘吉爾不懷好感。當時一家報紙寫道:「他換一個黨就像換一個舞伴那樣輕率。他只忠於他真正相信的一個黨,這個党就是溫斯頓·丘吉爾牌號的黨……他的生活完全是由無休止的講演構成的。他不是和別人談話,他總是講演。在早餐時,他把你看成是自由貿易大廳中集會的一部分聽眾,而午餐時,你會感到他還是那樣對待你。如果你在休息時碰到他,他會再給你幾份講演稿,並在房間裡從一個角落踱到另一個角落,擺出一副精神高度集中的高做的拿破崙式的姿態。那副極端嚴肅的樣子,幾乎到了滑稽可笑的地步,他不願意聽完您的看法,不願使自己美妙清晰的思想被別人可惱的意見所打斷。既然他自己是正確的,何必考慮別人的見解呢?他不是與你爭論,他是在教訓你。」 在丘吉爾等人的鼓動和驅使下,保守黨政府反對工人運動和仇視蘇聯的政策,對英國失業問題所持的漠不關心的態度,使它在英國人民心目中威信掃地。到1929年時,恰如英國歷史學家指出的那樣:「英國已悲觀失望,痛苦不堪……因此渴望變革。」新的議員選舉是在1929年5月舉行的,保守黨人喪失了141席。工黨得到的選票比其他任何政黨都多。按選舉結果,工党領袖麥克唐納組織了由工黨一家組成的政府。作為保守黨人的丘吉爾,自然喪失了大臣的職位。當時很難想像,他從此離開政府竟達十年之久! 丘吉爾離開政府後,就在這年的夏天和秋天,偕同他的弟弟、兒子和侄子到加拿大和美國旅行,在白宮拜會了美國總統胡佛。他給比弗布魯克的信中寫道:「能從美國脫身出來,擺脫令人厭倦的千頭萬緒的事務該多麼幸福啊!」在美國期間,丘吉爾參觀好萊塢時,結識了表演藝術家查理·卓別林。 他說,他想看卓別林扮演拿破崙,甚至還準備寫一個這方面內容的電影腳本。不管是情願還是不情願,丘吉爾只好在文藝創作上尋求安慰。這期間,他寫完《世界危機》一書的最後一卷和一部自傳《我的前半生》。另外,還寫了一些短篇,後來彙集成冊,書名為《隨想與奇遇》。 丘吉爾在野期間,除了從事創作和繪畫外,一直在密切注視著國內外形勢的發展。不久他又找到了可以在議會發表演說的政治題目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印度民族獨立運動有了新的發展。為了緩和這一矛盾,英國工黨政府和保守黨部分領導人,都主張吸收少數印度上層人士參加對印度內部事務的管理。但是,這一建議卻受到丘吉爾的猛烈攻擊。他硬說印度的社會制度及其進步是英國人發揮巨大作用的結果,印度人不可能獨立地達到這種發展水平。 丘吉爾說,倘若讓印度獨立,「它會急速倒退幾百年,回到野蠻時代,並只能飽嘗中世紀的困苦。」很早以來,英國殖民者就對印度採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鼓吹宗教的和種性的相互仇殺。在30年代初,丘吉爾在這方面特別賣力,他唆使穆斯林反對印度教徒,硬說印度教徒敵不過穆斯林,因為據說他們在軍事上是無能的,大多數保守黨人都懂得,在民族解放運動日益增長的今天,丘吉爾的種族主義言論不僅已經陳腐不堪,而且是危險的。因為這些言論在全世界面前,暴露了英國政策的殖民主義性質,並使印度人民確信,他們只有通過本身的鬥爭,才能從英國爭得自由。所以,鮑爾溫不同意丘吉爾的「極端立場」。 當情況表明保守黨黨魁鮑爾溫支持向印度有產階級作出某些讓步時,丘吉爾在1931年1月同他分道揚鑣了,並且退出了「影子內閣」。「影子內閣」就是在野黨的議會黨團的上層領導。「影子內閣」的閣員按相應分工對政府提出批評。當在野黨執政時,「影子內閣」的閣員通常就擔任原來分工的大臣職務。丘吉爾同鮑爾溫分道揚鑣之後,恰如那時保守黨著名活動家利奧波德·埃默裡所說,他「以驚人的勁頭聯合保守黨內外同他觀點相同的人,竭盡全力擺脫鮑爾溫」。並對工党領袖麥克唐納進行惡毒的人身攻擊。 有一次,丘吉爾在議會中說了下面一段話:「我想起,當我還是孩子的時候,曾經有人想帶我觀看著名的巴爾努姆馬戲團的演出……節目單中有一個我最愛看的節目,名字叫《沒有骨頭的惡魔》。可是,我的父母認為,觀看這樣的演出,對孩子的刺激太大了,並且會敗壞道德。我不得不等了50年才坐在政府的座位上看到《沒有骨頭的惡魔》。」丘吉爾所說的惡魔,指的就是麥克唐納。但是,麥克唐納從未饒恕過丘吉爾侮辱他的狂妄行為。這樣一來,鮑爾溫和麥克唐納就形成了反對丘吉爾的聯合陣線。他們拒絕丘吉爾進入政府。因此,多少年來,丘吉爾就成了個起著微不足道作用的英國「後座議員」。 正是:處心積慮攀高位,倒行逆施犯眾民;樹敵過多今遭報,不知何日得翻身。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十二章 洞察世界風雲 納粹頭子興妖風,擴軍備戰步步緊; 英國政府在沉睡,唯獨丘氏察實情。 丘吉爾在充當「後座議員」期間,除了寫書繪畫外,一直在密切注視著國際形勢的發展。在30年代中期,丘吉爾講演的話題和注視的重心已由印度轉到德國。 在此期間,德國的納粹黨正勃勃興起,他們在復仇和準備新戰爭的旗幟下,攫取了德國政權。當時英國許多人考慮這將威脅英國在歐洲的利益。丘吉爾越來越深地思考著這個問題。1932年夏天,匠吉爾參觀馬爾巴羅公爵當年作戰的地區時,十分注意德國事態的發展。丘吉爾寫道:「當我們經過這些美麗的地區,經過一個又一個古代名城的時候,我自然而然地瞭解了希特勒的動向,我感受到法西斯主義的侵略氣氛,發現這是每一個納粹黨人心目中最主要的事情。」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出任總理,給德國以至歐洲帶來嚴重的不安。 他強烈反對共產主義,反對民主主義,反對猶太主義,並叫嚷要把日耳曼民族統一在德意志帝國周圍。「德意志民族儘管是單一的民族,但它分散在奧地利等許多國家。如果不把這些領土統一起來,建立德意志大帝國,就談不上民族的幸福。為此我們不能不進行戰鬥。」希特勒到處這樣遊說鼓吹,而且他還通過報紙和電臺煽動德國民眾的戰爭狂熱。 與此同時,希特勒還在加緊擴軍備戰。根據凡爾賽條約規定,德國只准許擁有10萬陸軍。但是,一旦需要,這10萬軍隊裡所有的軍官馬上就能擔當參謀,而且軍隊士兵因受過各種訓練,任何時候都可以提升為軍官,並且可以大肆擴充軍隊。1933年10月,希特勒退出了世界軍備會議和國際聯盟,繼而又廢除了凡爾賽條約中限制軍備的條款,他還明目張膽地以挑釁的姿態向全世界宣告,德國擁有36個師團汁55萬陸軍。下僅陸軍如此,凡爾賽條約規定不得擁有飛機的德國空軍,也具備了英國空軍的2/3的力量,並具有很快超過英國的潛力。 海軍也不例外。按規定,德國只允許有萬噸級以下軍艦6艘,但現在製造的小戰艦的實力已達2.6萬噸。驚恐不安的英國,到了這個時候才想起來應當同德國就海軍勢力簽訂個什麼條約。為此,1935年6月,英、德兩國簽訂海軍協定,規定:「德國可以加強海軍力量,但最多不得超過英國海軍實力的35%。」英國似乎認為將德國海軍實力控制在英國的35%就可以高枕無憂了。按這一協定,德國可以建造戰艦5艘,航空母艦2艘,巡洋艦21艘,驅逐艦64艘。 德國肆無忌悼地擴充軍事力量,而英、法、美各國竟保持沉默。看到這些,意大利墨索里尼的野心也膨脹起來,他把黑手伸向非洲的埃塞俄比亞。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