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尼米茲 | 上頁 下頁 |
二〇 |
|
由於歐洲戰爭的爆發,尼米茲進一步採取措施加快擴充新兵的步伐。聖迭戈、諾福克、新港和大湖區的訓練機構,其基本訓練時間由8周改為6周;海軍軍官學校的建制繼續擴大,學制由4年暫時改為3年;後備役軍官團的畢業生可以從後備役軍官直接轉為正式軍官;大專院校裡海軍後備役軍官訓練團的機構從8個擴充到27個。 尼米茲初任航海局局長(後來叫海軍人事局)時,剛剛54歲,面色紅潤,頭髮微白,精力充沛。儘管他酷愛的是海上指揮,但是制定行政管理的有效措施和制度也使他的才幹得到了充分發揮。像往常一樣,當他最初接手一項工作的時候,並不喜歡張揚,但當他一而再,再而三地推出一項項適時的舉措時,便立時令人刮目相看了。 他的兒子小切斯特認為:擔任行政工作使我的父親見多識廣,受益匪淺。正是在這些工作中,他增長了才幹,獲得了上級的良好評價,這才是他以後取得成就的關鍵。至於潛艇專家、海上加油和環形編隊等實驗性技術,實際上無助於他勝任更高的指揮職務。 事實正是如此,年富力強、才華橫溢、魅力非凡的尼米茲正是在擔任高級行政職務以後,才能夠不斷與白宮保持聯繫,也才能夠得到羅斯福總統的賞識。羅斯福總統喜歡親自選拔海軍高級指揮官。他十分看重尼米茲,他認為尼米茲具有政治家式的預見能力,以及知人善任、善於協調和把握全域的本領。另外,尼米茲具有十分豐富的實踐經驗,他除了航空兵以外,從事過海軍中任何一個行當的工作。 1941年初的一天,羅斯福總統在他的橢圓形辦公室召見尼米茲,要求他出任美國海軍艦隊總司令一職。這一職務僅次於美國海軍作戰部長。當時的尼米茲無論從年齡還是資歷上都稍嫌不夠。而前任總司令詹姆斯·O·理查森已是聲名顯赫的海軍上將,但由於他對艦隊長期駐守珍珠港缺乏認識,被羅斯福總統勒令停職。 當然,從能力而言,尼米茲具備接替理查森的條件。正是他白手起家,從東海岸海軍基地籌集物資,以最小的花費在珍珠港建設了潛艇基地。 但是,尼米茲是冷靜而理智的,他認為在和平時期越過50多名比他資深的軍官,將會給他帶來不良後果。同時他也不願與自己的老朋友、精明強幹的赫斯本德·F·金梅爾海軍少將競爭這一職務。這件事正像尼米茲一生經歷過的許多頗為蹊蹺的選擇一樣,給他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幸運結局。 金梅爾越過31名軍官出任美國海軍艦隊總司令,並晉升臨時海軍上將。他走馬上任之後,遇到了無法想像的各種阻力,風言風語始終尾隨其後。加之當時的美國艦隊防禦力量薄弱,易受攻擊,當一場似乎沒有任何跡象的攻擊終於來臨時,金梅爾將軍遭到了慘重的失敗,他被迫辭職。當然,同樣的結局也完全有可能發生在尼米茲身上。但是即便尼米茲的預見能力達到了如此準確的程度,也不可能擺脫命運的安排。倘若國家需要尼米茲充當急先鋒,他是絕對不會猶豫的,後來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但是,從辯證的角度看,尼米茲的謙遜作風反而為他日後脫穎而出、叱吒風雲奠定了基礎。 當金梅爾帶著上司的信任和期許趕赴在世界史上永遠無法被人忘記的珍珠港就任新職時,尼米茲則繼續坐在有著白牆壁的辦公室裡。他是一個軍人,沒有外交家的圓滑和政治家的故作鎮定。但是他有著驚人的直覺,像雷達一樣搜索著瞬息萬變的國際氣候。 辦公閒暇的時間,他筆直地坐在鬆軟的皮沙發上閱讀政論報紙和雜誌,或者背著手長久地面對海軍地圖,靜靜地演繹可能發生的海上戰爭的戰略棋局。那些星羅棋佈的太平洋島嶼像一隻只引人注目的棋子,吸引著尼米茲深思的目光。他已經預感到,一隻貪婪的魔爪正悄悄地移向對美國而言不無重要的那些地方。 1941年夏天,尼米茲感到悶熱難耐,他推開臨海的窗戶,似乎看到了太平洋上空濃雲密佈、山雨欲來的景象。 由於美國開始限制向日本出售作戰急需的汽油。日本兩栖部隊迅速進佔印度支那,從而將矛頭指向美國在婆羅洲、菲律賓和新加坡的戰略基地。美、英兩國政府和荷屬東印度群島立即作出報復反應,凍結了日本的所有資產,使日本的石油資源進口面臨徹底崩潰的危險。 美國最高決策層分析,日本當時有三條道路可以選擇:第一,通過談判迫使美方解凍他們的財產,並提供汽油;第二,停止侵略行徑,緩和與西方國家的關係;第三,侵佔盛產石油的東印度地區,以保證資源供應。決策者的分析家們認為日本走第三條道路的可能性極大。 尼米茲從軍方情報機構獲悉,日本人為了確保向南進攻的側翼,可能出兵佔領菲律賓、新加坡、香港甚至關島。 尼米茲站在地圖前,雙手環抱,沉思良久。在他的腦海中浮現出日軍戰艦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他感到這種進攻態勢是如此兇狠,幾乎難以受到有效的遏制。1940年,美國艦隊在海軍部的指示下從西海岸調防到珍珠港,這顯然不過是軟弱的外交擊明而已。 不過,外交自有外交的奇妙效用。當英國的艦隊駛抵新加坡,對日益嚴重的危機作出進一步的威懾反應後,憂心忡忡的日本還是派特使趕赴華盛頓,試圖通過外交途徑緩和局勢。對日本而言,與美英這樣的大國開戰畢竟不是一件輕而易舉的事情,需要在各方面作好充分準備。與此同時,羅斯福總統在軍事上採取「先歐後亞」的方針,試圖在政治上安撫日本,以犧牲中國乃至荷屬東印度群島的某些利益為條件,同日本達成暫時的妥協。因此,羅斯福總統直接向日本天皇呼籲,要求他將日軍從印度支那南端撤出,以求得所謂「太平洋上的平靜」。 那麼,這種和平的外交努力能否真正奏效呢?尼米茲對此深感憂慮。他認為美日之間交戰不可避免,戰爭會在某個未曾預料的時候突然展開。但是,以何種方式、在什麼地點爆發尚難以把握。 尼米茲側頭望向窗外,一道霹靂閃電正劃過黑雲翻卷的天空,他快步走向窗邊,迅速關閉落地式門窗,拉緊窗簾,走回研究室的寫字臺前。 就在這個瞬間,他的腦海中突然閃過一個模模糊糊的念頭:日本有沒有可能突襲美軍在太平洋沿岸的海軍基地,給美國海軍以毀滅性的重創呢?果真如此,美國的損失將不可估量。因為日本在太平洋的海軍力量是具備這一實力的。 尼米茲抓住這一思路,繼續展開他的分析:由於歐洲戰爭爆發,美國的新造艦船大都部署在大西洋。1941年春,海軍作戰部長哈羅德·斯塔克將軍把3艘戰列艦、「約克城」號航空母艦、4艘輕巡洋艦和2支驅逐艦中隊從太平洋調往大西洋,美國用於運輸船只的護航飛機也主要部署在大西洋戰場。英國雖然同意派兵增援新加坡,但它需要集中大部分兵力對付德國海軍。荷蘭在東方沒有輕巡洋艦以上的艦隻。因此,在太平洋戰場,實際上是美國單獨抗擊著強大的日本海軍。美國艦隊各種類型的艦艇均處於劣勢。更為不利的是,美國須以3艘航空母艦對抗日本的10艘航空母艦。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