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曼施坦因 | 上頁 下頁 |
一一 |
|
法國總參謀部早在1872年便著手制定了對德國的戰爭計劃。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之前的40年間,法國共制定了17個對德作戰計劃和一些修正案。 最後法國用於戰爭的那一個方案,是由當時法軍總參謀長霞飛于1913年制定的,這個方案被稱為「17號計劃」。按照這個計劃,在戰爭的一開始,法軍不僅不會分兵馳援兵微將寡、孤立無助的比利時軍隊,而且,守在堅固要塞中的法軍還將主動進攻德國嚴陣以待的邊防重兵。法軍在比利時軍隊浴血苦戰的時候,派出重點集團去進攻在普法戰爭中失去的阿爾薩斯和洛林,雖然以較大的代價一度佔領了部分地區,但不久就被德國的援軍趕回了法國境內。 在進攻德國邊境要塞的戰鬥中,顯出了法軍戰術的落伍。法國軍隊以19世紀最好的隊形出現在戰場上,軍官們戴了白色的手套,修飾得漂漂亮亮,如同過節一般,走在部隊前面的60英尺。士兵們則穿上了暗藍色的短上衣和猩紅色的軍褲,在團隊旗幟的導引和軍樂隊的伴奏下,向德軍射來的密集彈雨義無反顧地走去,直到被射中、倒下死去。 法軍的這些固執的行動,連前來助戰的英國遠征軍也有點看不下去。一位目睹此情景的英國軍官事後評論說:「每當法國步兵前進,整個戰線就立即被彈片覆蓋,倒黴的法國士兵就像野兔一般被打翻。法國士兵們都很勇敢,不斷冒著可怕的炮火衝鋒前進,但毫無用處,沒有一個人能在這樣密集的炮火射擊中活下來。法國軍官們也都很優秀,他們就像閱兵行進時那樣安詳,但沒有一個人能前進50米的距離而不被打翻。」 攻陷列日要塞之後,德軍兵分三路,分別向布魯塞爾、那幕爾和迪南進攻。8月22日,無險可憑的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也告陷落,比利時遷都安特衛普,繼續抵抗。由於比利時軍民的拼死抵抗,德軍通過比利時的時間,用了將近20天,並不得不留下兩個兵團駐守。比利時為協約國迫使德軍在比利時分散,並贏得了好幾天的時間,使得英法軍隊在法國的馬恩河一線部署會戰,有了騰挪的餘地。 8月24日起,曼施坦因所在的集團軍陸續開進法國境內。加上另外兩個集團軍,德軍從比利時進入法國的總兵力達三個集團軍。佔領比利時首都布魯塞爾之後,德軍士氣正旺,乘得勝之勢,一路上斬關奪隘,殺奔法國首都巴黎而來。而法國由於把兵力主要部署在法、德邊境,而在法、比邊境只有一個集團軍,自然抵敵不住,且戰且退。 戰爭是殘酷的,德軍把抓到的平民作為人質,一旦遇到抵抗就處死人質,他們甚至用野戰炮轟擊藏有狙擊兵的敵方村鎮。曼施坦因親眼看到了一份一線德軍指揮官們的軍事報告:「我們在比利時的進軍肯定是殘忍的,我們是在為我們的生命而戰,誰擋路,誰就會自食其果。」 這哪裡還有一點普魯士的騎士風度呢?曼施坦因心目中,父輩們灌輸的普魯士武士的中世紀騎士風度,已經蕩然無存。 其實也難怪,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早就有過訓喻:「一切都應當被淹沒在火焰和血泊之中,必須把男女老幼都殺死,一所房子、一棵樹都不能留下。這是唯一能使退化了的民族感到畏懼的恐怖手段。運用這種手段,戰爭不到兩個月就能結束。而假如我以人道主義為懷的話,那麼,戰爭必將延續好幾年。」 接著,德軍在阿登森林之戰中,連敗前來應戰的法軍和前來增援的英軍,鋒芒直逼巴黎。 法國首都巴黎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法國當時所有的鐵路線都通過這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在以往的戰爭中,巴黎已經修築了一些防禦工事,它的內城有14座炮臺,外城有25座炮臺。 戰爭一開始,法軍並沒有下定死守巴黎的決心,法軍總司令甚至建議巴黎為不設防城市,一旦德軍打來,可以不戰而降;德軍的步步進逼,幾乎使法軍想放棄首都。 8月25日,法軍陸軍部長急電總司令霞飛,至少用一個軍的兵力在巴黎城外掘壕固守,並緊急撤換了防衛不力的原巴黎衛戍司令米歇爾將軍,讓65歲的主戰派加利埃尼將軍來主持大局。同時,法國政府決定臨時遷都波爾多。 老將軍除了立即著手修築工事之外,借鑒了1870年普法戰爭的經驗。當時巴黎被圍,饑民甚至吃動物園的動物和家中養的寵物充饑。所以,老將軍下令廣積糧食,並在巴黎的體育場跑道和公園裡,養滿了牛、羊、豬、馬,以備不時之需;同時堅壁清野,把任何可能被德國人利用的機器設備遷移或者埋藏起來,不僅在巴黎著名的埃菲爾鐵塔下安放了炸藥,而且在橫跨塞納河、馬恩河和瓦茲河的80座鐵橋下面埋藏了炸藥。 當德軍兵臨巴黎城下的時候,曼施坦因上尉覺得就會像德皇威廉許諾的那樣:戰事很快就會結束,士兵們秋涼之後就可以回家。德皇本人也於8月28日致電已經抵達巴黎近郊的德軍第一集團軍,祝賀它取得「決定性勝利」,表示「朕甚感激」。 但情況並不如他所想,局勢在悄悄地朝不利於德軍的方向逆轉。德軍統帥部與作戰部隊之間的距離越拉越長,後方補給線也越來越長,軍隊所需要的戰爭物資得不到手;戰局變化迅速,通訊無法保證,帥不知將,將不知兵,各部隊只得各自為戰。但退卻中的法軍和英軍卻相對彌補了過去的不足。由於兵力的不斷收縮,彼此之間的聯繫越來越緊密,越來越便於相互協同。 還有兩點對德軍目前的處境甚為不利: 其一,俄國的軍隊出乎德國總參謀部的意料之外,不是在六周之後,而是只用了兩周,便在東線對德國展開了進攻。8月12日,還是在德軍鏖戰比利時列日要塞的時候,俄軍的兩個集團軍——萊甯坎普指揮的第一集團軍(亦稱「涅曼集團軍」和「維也納集團軍」〕和薩姆諾索夫指揮的第二集團軍(也稱「納爾瓦集團軍」和「華沙集團軍」)——的先頭部隊,相繼攻入德國東線的東普魯士,如果俄國人佔領了柏林,則德軍在西線取得的一切勝利都將付之東流。因此,德軍統帥部不得不把西線會戰急需的三個兵團和一個騎兵師調往東普魯士。 其二,按計劃應在西線的左翼採取守勢的德軍第六、第七集團軍,眼見西線右翼的戰友們快要拿下巴黎,擔心自己寸功未立,也急於在左翼的洛林一線對法軍發動進攻,在這裡擔任總指揮官的巴伐利亞王儲普雷希特於8月23日下令,德軍西線左翼全面攻擊法軍右翼;於是,再也抽不出兵力去支援預定要於9月2日(色當會戰紀念日)奪取巴黎的德軍右翼。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