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麥克阿瑟 | 上頁 下頁
八六


  ◎第二十四章 自食苦果

  自以為是頻發難,目空一切招人嫌;
  兩枚炸彈投華府,壞了和談又丟官。

  話說1951年元旦前夜,三八線上炮聲隆隆,中國人民志願軍和朝鮮人民軍全線發起進攻,迅速突破"聯合國軍"防線。被部署在第一線的南朝鮮軍一觸即潰,奪路而逃。李奇微坐著他的吉普車在前線跑來跑去,試圖阻擋住滾滾後退的洪流,但毫無成效,被迫於1月3日下令全線向漢江南岸撤退。中朝軍隊立即轉入追擊,於4日進佔漢城,5日渡過漢江,8日佔領仁川,並推進至北緯37度線附近地區,殲敵1.9萬余人,勝利結束了第三次戰役。

  中朝軍隊的新年攻勢再次引起華盛頓一片恐慌。但隨著戰線的穩定,李奇微發回了令人鼓舞的消息,說他能頂住任何新的進攻,這對日益心寒的決策者們來說不治子治啻是一股"冬天裡的暖風",堅定了他們不必擴大戰爭也能堅持下去的信心。1月9日,作為對麥克阿瑟12月30日擴大戰爭的四點建議的回答,參謀長聯席會議致電麥克阿瑟,稱已經考慮並將繼續考慮他的建議,但明確指出:封鎖中國沿海,"必須等到我們在朝鮮的陣地得到穩固或從朝鮮撤出以後",而且還要事先征得與中國有貿易往來的英國的同意;炮擊和空襲中國大陸,必須在中國軍隊進攻朝鮮以外的美國軍隊時才能決定是否實施;動用臺灣國民黨軍隊增援,不可能對朝鮮的局勢起決定性作用。

  因此,他們要他繼續執行12月29日確定的方針,重申:"在首先考慮你的部隊安全和保衛日本的基本任務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殺傷在朝鮮的敵軍,當你判明必須撤退才能避免人員和物資的重大損失時,就可從朝鮮撤至日本。"當時,參謀長聯席會議的確考慮了麥克阿瑟的建議,並擬定了一項應付局勢進一步惡化的措施方案,其中包括向日本派出兩個師;加強對中國的經濟封鎖;準備對中國立即進行海上封鎖;解除對中國進行"空中偵察"的限制;鼓動並支援蔣介石反攻大陸;向臺灣派軍事代表團及向在大陸的國民黨殘餘武裝提供一切可能的秘密援助等。這項方案於1月12日在參謀長聯席會議上獲得批准,並提交國家安全會議討論通過。

  惠特尼寫道,麥克阿瑟把參謀長聯席會議1月9日的電報看作是一個"圈套":讓他來掌握"重大損失"的確實含義以作出是否撤軍的決定,這實際上是把責任推到他的頭上,而華盛頓方面就可像懦夫一樣避免作出這個令人討厭的肯定會遭來非議的決定。因此,他馬上回電要求澄清這樣的事實,即他的部隊按目前的實力不足以完成既防守朝鮮而又同時保衛日本的任務;以現有的部隊來守住陣地只能維持有限的一段時間,而要完成這個任務就不可能沒有損失,這種損失是否"重大",則要看人們賦予它以什麼樣的標準。

  進而,他又要求華盛頓明確這樣一個問題,即美國的現行政策在朝鮮的軍事目標到底是什麼?是無限期地打下去直至最後勝利,還是只堅持一定的時間,或是為了避免損失而儘早撤走?要決定堅持下去就須明確提出來,而且只有採納他的四點建議才能堅持並最終取勝。要決定撤走也須明確定下來,而不必在遭受無謂的損失後才撤。這不是一個戰術問題,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也不是一個需要視損失情況或敵方的行動來做決定的事情,而是涉及到對國內和國際都會帶來決定性影響的大政方針問題。他警告說,這個問題定不下來,政策含糊不清,他這個總司令就無所適從,無法在戰場上定下到底該採取什麼行動的重大決心。另外,讓官兵們"以生命去換取時間",也必須明確向他們說明其政治意義,使他們充分理解其行動的目的,否則,他們是不會心甘情願地去冒險衝鋒陷陣的,其低落的士氣將嚴重影響戰鬥力和戰場效果。

  麥克阿瑟對部隊士氣低落的抱怨,也使華盛頓方面對他本人的士氣是否高昂產生了懷疑。顯然,麥克阿瑟認為,除非擴大戰爭,否則就只有撤出朝鮮;不撤出朝鮮,就會面臨"重大損失"。艾奇遜稱他的這份電報是一封遺書,其用心之一,是在形勢一旦惡化時為自己開脫一切責任,其二是向華盛頓施加最大壓力,迫使其接受擴大戰爭的建議。杜魯門看了這份電報也"深感不安":它表明麥克阿瑟完全不想執行他的命令。但在1月12日舉行的國家安全會議上,杜魯門仍充滿幻想地認為:"如果給麥克阿瑟以有關政治和外交政策的最新知識,他一定會理解華盛頓的真正意圖。"於是,會議決定採取三種方式同時做麥克阿瑟的工作,即由總統直接寫信向他闡明美國的政策,由參謀長聯席會議再發一個指示"勸說"他執行命令,由陸、空參謀長柯林斯和範登堡親自前往東京做解釋工作。

  12日當天,參謀長聯席會議的電報就發給了麥克阿瑟,指示他在下令撤軍前有必要再爭取一些時間,"以便同參加朝鮮戰爭的聯合國成員國在外交和軍事上進行磋商";除非由於軍事需要,"確實迫不得已",否則不應放棄朝鮮,而應"實實在在地最大限度地"打擊共產黨軍隊。"這對於美國在世界上的威信,對於聯合國和北約組織的前途,以及對於努力在亞洲組織的反共抵抗運動,都是同樣重要的"。總之,要盡可能堅守,堅守無望才可考慮撤到日本。

  14日,杜魯門的信件以電報形式傳到東京。信中列舉了十條理由,說明在朝鮮盡可能堅持下去所能達到的政治目的,其中主要有:它可以使自由世界圍繞它動員起來以對抗蘇聯的威脅;降低被誇大了的共產黨中國在政治和軍事上的威望;為在中國內部和外部組織非共產黨抵抗運動提供更多的時間和直接援助;履行對韓國所承擔的義務以向全世界表明美國友誼的重要性;有利於日本以後的安全地位;鼓舞面臨共產黨勢力威脅的國家堅定地與其作鬥爭;促進西方各國加強其防衛力量;鞏固對美國的國家安全利益具有不可估量價值的自由世界聯合陣線。杜魯門最後強調,以現有兵力"要繼續進行這樣的抵抗,在軍事上也許是不可能的……但重要的是,我們應向全世界表明,在最壞的情況下,即使我們被迫撤出朝鮮,這種撤離也只是出於軍事上的需要,我們在政治上和軍事上將不會接受這種結果,直到侵略行為被糾正為止"。至於擴大作戰區域的問題,他表示要"審慎行事"。

  麥克阿瑟看了這封信後,似乎領悟了其中的含義。他對手下人宣佈說:"先生們,這封信終於解決了我們是否撤出朝鮮的問題。沒有撤軍一說了。"同時他致電華盛頓,"我們一定盡最大努力去執行"抵抗任務。

  第二天,柯林斯和範登堡到達東京。麥克阿瑟向他們宣讀了杜魯門的信,並說他理解這封信下達了"永久"留在朝鮮的"指示"。柯、範二人則把1月 12日參謀長聯席會議批准的在形勢惡化時所要採取的行動方案轉達給麥克阿瑟,這更加強了他對杜魯門信件的片面理解,以為華盛頓方面已在考慮擴大戰爭的可能性。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