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麥克阿瑟 | 上頁 下頁 |
三七 |
|
為了安排聯合作戰行動的時間和商討協同問題,哈爾西於4月15日前往布裡斯班與麥克阿瑟舉行第一次會晤。原先他們各自的參謀部都擔心這兩個個性都很強的人會合不來,而且哈爾西還顧慮尼米茲和麥克阿瑟分別承擔責任將使聯合行動很難執行。然而,出乎人們意料,這兩個人一見如故,很快便成了莫逆之交。從兩個人後來的回憶錄中人們可以看到,他們對對方的印象和評價是那麼的相似。哈爾西說: 在我向他彙報了5分鐘之後,我就感到我們好像早已是終生摯友。我很少見到給我印象這麼深刻、這麼強烈,而且這麼討人喜歡的人。那時,他已經63歲了,可是看上去不過50出頭。他的頭髮烏黑發亮,目光敏銳有神,儀態端莊穩重。即使他身著文職服裝,也能立即認出他是軍人……那天下午我心裡對他所產生的尊敬,在戰爭期間不斷增強…在我們的關係中,我回想不起有什麼裂痕。我們確實有過爭論,但總是愉快地結束。他——我的上司——從不把他的意志強加給我。在少數情況下,我不同意他的意見,我就對他直說,於是我們便進行討論,直到一方改變主意為止。我的腦際仍能勾畫出他與我討論時的情景:他在辦公室裡踱來踱去,在他那空蕩蕩的大寫字臺和對面牆上懸掛的喬治·華盛頓畫像之間的地毯上,幾乎磨出一道溝痕;他手裡握著玉米芯做成的煙斗(不過很少見他去抽);他在闡述觀點時所具有的遣辭能力無人能比。 麥克阿瑟說: 威廉·哈爾西是我們的四大水兵①之一。……他為人坦率,直言不諱,精力充沛,早就顯示出其卓越的將才,……他同約輸·保羅·瓊斯、戴維·法拉格特以及喬治·杜威同屬敢作敢為之人。他所想的就是接近敵人,置敵於死地。許多水兵的無端恐懼和害怕損失艦隻的憂慮,同他的海上作戰思想是格格不入的。我們一見面我就喜歡上了他,對他的尊重和欽佩與日俱增。他忠心耿耿,堅貞不移,我對他的判斷深信不疑。在我國海軍史上,沒有人能比他列于更高的位置。 ①其他三人即下面所說的瓊斯(美國獨立戰爭中的海軍英雄)、法拉格特(美國內戰時期海軍將領)、杜威(曾在美西戰爭中擊敗西班牙艦隊)。——作者 看來,正是麥克阿瑟的大將風度和哈爾西的好鬥性格,把他們緊密地吸引在一起,使他們成為親密的合作夥伴。經過三天的討論,他們制訂出一份複雜而詳細、代號為"車輪行動"的作戰方案。該方案計劃在1943年年底前,在所羅門群島和新幾內亞相繼實施13次兩栖登陸。第一步將於5月份實施,由麥克阿瑟的部隊進佔新幾內亞以東海域的伍德拉克島和基裡維納島,作為特羅布裡恩群島的前哨基地。與此同時,哈爾西的部隊將向新喬治亞群島實施登陸作戰。後來,由於船隻和登陸艇短缺,迫使麥克阿瑟把行動的開始時間向後推遲了一個月。 根據部署,新幾內亞方向的作戰以萊城為主攻方向,同時對薩拉馬瓦進行佯攻以牽制敵人。擔任這項任務的將是能征善戰的澳軍第7師和第9師,以及新編第3師,由布萊梅負責指揮。讓布萊梅擔任具體行動的指揮官,這實際上等於剝奪了他對整個陸軍的指揮權,把他降到一個野戰部隊司令的地位。進佔伍德拉克和基裡維納兩島的任務交給了美國第6集團軍(代號"白楊樹部隊"),這兩個島當時未被日軍實際佔領,拿下它們只需舉手之勞。麥克阿瑟把對美軍的指揮權交給了尚無作戰經驗的克魯格,而作為第6集團軍主要指揮官的艾克爾伯格則再次受到冷遇,降到只對部隊負責訓練而不能指揮作戰的地位。麥克阿瑟既不用他又不放他。據艾克爾伯格說,這一年華盛頓曾三次要他去全權指揮歐洲戰區的美國陸軍,但都被麥克阿瑟拒絕了。 5月中旬,英國軍事首腦再次渡過大西洋,前往華盛頓召開代號為"三叉戟"的軍事會議。會間,恰好傳來25萬德意軍隊在突尼斯投降的消息,這意味著北非戰爭的結束。丘吉爾乘機利用這一勝利宣傳他的地中海戰略,呼籲立即在西西里登陸並全面進攻意大利。羅斯福對此態度冷淡,認為擴大地中海攻勢必然會消耗主要戰線的資源。馬歇爾和金堅持主張在1944年對法國發起攻勢,同時在太平洋戰場要維持對日本的"不懈壓力",否則美國將從地中海撤出。在5月21日的會議上,金還具體提出了太平洋攻勢的目標,即從中國對日本發動空中進攻,在緬甸發動進攻,在中太平洋攻佔馬紹爾和吉爾伯特兩群島,在西南太平洋攻佔新幾內亞、所羅門群島和俾斯麥群島。最後,英國人向美國人作了讓步,同意把1944年5月1日作為進攻歐洲大陸的日期,並接受了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提出的"打敗日本的戰略計劃",該計劃要求: ①切斷日軍從東印度群島攫取石油的交通線;②持續轟炸日本的大城市;③進攻日本本土。 三叉戟"會議表明,英國人已把太平洋戰爭的指揮權全部交給了美國人,從此美國人可以主宰太平洋戰場了,可以放手擴大太平洋攻勢了。會議一結束,金即飛往舊金山與尼米茲商討中太平洋的作戰計劃。金的戰略設想是,在中太平洋取道馬紹爾群島和加羅林群島向菲律賓推進,在臺灣及中國沿海地區獲得立足點後直搗日本本土。這條攻擊路線可威脅日軍佔領的全部島嶼,最後必將迫使敵人在整個太平洋為防衛每一個陣地而分散兵力。6月18日,尼米茲接到參謀長聯席會議下達的一項命令,要他在11月15日進攻馬紹爾群島,所用兵力將包括海軍第1和第2陸戰師、南太平洋的全部兩栖作戰艦隻和大部海軍部隊。 這一計劃立即招來了麥克阿瑟的抗議,認為這樣部署兵力將瓦解西南太平洋戰區的攻勢,顯然是把中太平洋作為主要進攻路線。他在給馬歇爾的電報中堅持說:"從全面的戰略觀點來看,我相信太平洋進攻行動的最有利路線應是從澳大利亞出發經過新幾內亞到棉蘭老島。"他認為,沿著這條路線作戰將繞過敵軍據點,並可得到陸基航空兵的有力支援。而兩條路線同時並進,其結果是目標和力量分散,擴大了戰爭,增加了傷亡和代價。麥克阿瑟從巴布亞戰役中得出結論說,陸海空軍必須完全徹底地協同作戰。這種立體作戰的形式是,通過佔領前進基地,測算轟炸機的前進路線,以使中短程轟炸機可在同等距離的戰鬥機掩護下進行戰鬥。 前進的每一個階段都以一個機場為目標,作為下一個進程的墊腳石。當航空線向前推進時,在空軍的掩護下海軍又獲得了敵人的海上交通線。這種作戰形式的要求是"避實擊虛",即避免以大量的傷亡進行正面攻擊,而是打擊敵之薄弱部位,"乘虛而攻",進而切斷補給線以孤立敵軍,使其無所作為,軟弱無力,自行消滅。這一指導思想使麥克阿瑟形成了對太平洋戰爭的戰略概念:在有限的兵力下,進攻部隊不脫離己方空軍的掩護,沿著前進的軸心線,向幾個重要目標外圍做跳躍式進攻,即所謂"蛙跳戰術"。他說:"這同所謂的'越島作戰'恰恰相反。後者是以直接的正面兵力迫使敵人逐漸向後退卻,其結果必然招致重大傷亡。現在不必向敵人控制下的眾多島嶼橫衝直撞。'越島作戰'損失巨大,進展緩慢,不符合我的以最低代價儘快結束戰爭的理想。" 基於以上想法,麥克阿瑟認為他的部隊沿新幾內亞北部海岸進行兩栖作戰直指棉蘭老,可繞過敵軍堅固防守的據點,並可得到"絕對必要的"陸基航空兵的支援。他指出,日軍在中途島的失敗便是進攻防禦堅固的島嶼時將會得到何種結果的明證。馬歇爾對此雖有同感,但考慮到參謀長聯席會議已作出決定,而且發動中太平洋攻勢是金夢寐以求的,此時變更部署必將招來麻煩,因此,他對麥克阿瑟的主張未抱支持態度,但同意不調用正在澳大利亞整訓的第1陸戰師,把它留給麥克阿瑟用於在新不列顛島的格洛斯特角登陸。這一決定促使金和尼米茲幾乎同時提出先打吉爾伯特群島、後打馬紹爾群島的建議,因為只有這樣,盟軍在發動攻勢時才能互相支援:麥克阿瑟和哈爾西對拉包爾施加壓力,同時尼米茲在中太平洋施加壓力。 正當麥克阿瑟和金進行"兩條路線"鬥爭時,金凱德將軍指揮的北太平洋部隊在5月11日登陸阿圖島,並於5月30日全殲守島日軍,從而揭開了太平洋戰場盟軍反攻的序幕。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