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麥克阿瑟 | 上頁 下頁 |
三三 |
|
◎第十章 血戰布納 盟軍苦戰科科達,翼側迂回奪布納; 久攻不克忙換將,鮑勃果敢功勞大。 話說到1942年9月14日,進攻莫爾茲比港的日軍挺進到距目標僅30英里的伊奧裡貝瓦,可以說勝利在望了。掘井少將在給他的部隊訓話時說:"支隊將停留在這裡,堅守陣地,以便整頓編制,補充戰鬥力量。我們一定要給莫爾茲比港狠擊一錘。"然而此時瓜達爾卡納爾島正在吃緊,日軍大本營已將主要精力轉移到那裡,第17集團軍的後備力量均被派往瓜島作戰,巴布亞方向無兵可補充。在相持了十幾天之後,掘井接到退守布納的命令,這等於讓他放棄眼看到手的肥肉,其失望之情可想而知。 麥克阿瑟認為反攻的時刻已經到來,他命令司令部制訂了一項進攻計劃,該計劃由三條軸線組成:一條線沿科科達小道與敵人正面交鋒;另一條線從莫爾茲比港的東面翻越歐文·斯坦利嶺,來一個大迂回,從背後襲擊日軍,同時切斷敵人的補給線;第三條線從米爾恩灣沿巴布亞北海岸向布納實施側擊。這是一個大膽的進攻計劃,尤其是第二條線,意味著盟軍將像日軍一樣接受"該死的山道"的考驗。 布萊梅將軍受命赴莫爾茲比港組織這次攻勢。他解除了被肯尼認為有"失敗主義情緒"的西德尼·羅厄爾將軍的職務,親自指揮巴布亞的所有地面部隊。布萊梅所掌握的部隊主要有澳大利亞第6和第7師.另有兩個缺乏作戰經驗的美國第32和第41師,這兩個師此時被合編為第1軍,由羅伯特·艾克爾伯格少將任軍長。艾克爾伯格1909年畢業於西點軍校,赴澳洲前曾任西點軍校總監。他是個勤奮好學、勇於獻身的軍人。他的到來像肯尼一樣,被證明是麥克阿瑟的一大幸事。他來到後,立即視察了他的部隊,發現他們根本沒有做叢林戰的準備。他向總司令部寫了一份報告,要求整頓部隊,加強訓練,招致總司令部的不滿。然而,由於他不像肯尼那樣敢於和以薩瑟蘭為首的總司令部攤牌,因此在到任後的整整3個月裡都無所事事,一直在坐冷板凳。 為了實施麥克阿瑟的大迂回計劃,肯尼建議把美軍第32師的126團和128團空運到莫爾茲比港,以便爭取時間。這一積極的大膽建議,薩瑟蘭照例沒有採納。於是,肯尼也照例不吃這一套,直接去找麥克阿瑟,這樣才有了"所有戰場上,首次大量空運美軍部隊"的行動。看來,肯尼將軍已經掌握了打破"巴丹圈"的辦法,而艾克爾伯格則還不得要領、不知所措,仍在圈外徘徊。 就在麥克阿瑟準備反攻時,掘井的部隊已經開始後撤了。布萊梅將軍隨即組織澳軍追擊,同時美軍126團向日軍後方實施迂回 。這是麥克阿瑟指揮下的美國陸軍第一次對日軍發動進攻。日軍邊打邊撤,竭力延遲後撤時間。掘井組織了一系列抵抗,並得到來自布納的增援。10月21日,他們在約拉狹道上的制高點壘起地堡,頂住了澳軍一個星期的進攻。期間,澳大利亞軍隊經歷了"世界上最艱苦的戰鬥","該死的山道"所受到的詛咒比該死的敵人還要多。雨下個不停,使山道變成深可沒膝的黑泥潭。,士兵們的手臂和腿上長滿了痛苦難忍的叢林瘡,成群的蚊蚋日夜叮咬。他們在艱難地跋涉著,眼睛看著地面,心裡想的不是敵人,而是那似乎沒有盡頭的泥路。 11月6日,麥克阿瑟為親自督戰,在莫爾茲比港開設了前進指揮部,他本人和主要參謀人員都從布裡斯班遷到這裡。麥克阿瑟對山道上的推進速度很不滿意,指責"部隊的戰術運用不當"。作為回應,布萊梅將軍指令他的助手喬治·瓦齊少將接管澳大利亞第7師。瓦齊指揮部隊穿過叢林向翼側運動。加快了向布納進軍的步伐,於11月10日把日軍趕到山腳下的庫默西河河邊。此時,日軍南海支隊已變成一群餓得半死的烏合之眾,他們光著腳,拄著拐棍,一個個蓬頭垢面,滿臉沮喪,不少人因吃了樹枝、草根甚至土塊而大傷腸胃,嘔血而死。上萬人的部隊只剩下幾千人,掘井本人則在渡庫默西河時,由於激流沖翻了木筏而被淹死。 在另一個方向上,美軍第126團在迂回運動中也遇到了重重阻力,他們簡直是在叢林中作艱難的爬行,同時補給又跟不上去。肯尼給他們空投的物資掉得到處都是,但能拾回、來的實在不多。麥克阿瑟的原定計劃是想使日軍在撤到布納之前落入兩面夾擊的羅網,但由於126團進展緩慢,這一目的未能實現。日軍成為鉗形攻勢中的漏網之魚,得以與布納的留守部隊會合。 為初期的勝利所鼓舞,11月14日,麥克阿瑟向前線各部隊下達了進攻布納的戰役計劃。左翼從科科達小道上下來的澳軍第7師將攻擊西面的戈納,右翼從米爾恩灣挺進的由愛德華·哈丁少將指揮的美軍第32師將攻擊東面的布納,中路的126團繼續向布納方向推進。受領任務的各部隊士氣高昂,他們相信這次戰役將像吃塊點心那樣一口就吃下去了。但他們萬萬沒有想到,這塊點心比歐文·斯坦利嶺上的石頭還要硬。 1942年11月,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所有戰場都在發生轉折。在北非戰場,蒙哥馬利的第8集團軍於10月23日發動阿拉曼戰役, 11月4日突破、"沙漠之狐"隆美爾的防線,迫使其"非洲軍"向西全線潰退。11月8日,艾森豪威爾將軍指揮美英聯軍在北非登陸,由西向東推進,於11月底佔領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直逼比塞大和突尼斯城。"非洲軍"已成甕中之鼈,德意在北非大勢已去。在蘇德戰場,蘇軍三個方面軍在頂住了德軍100萬人4個月的進攻後,於11月19日轉入反攻,4天后即合圍德軍第6集團軍和第4坦克集團軍的部分兵力,共計22個師33萬人,為最後取得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在太平洋戰場,瓜島爭奪戰也已見分曉。 自9月中旬日軍發動第一次總攻失敗後,即將作戰重點由新幾內亞轉到瓜島,至10月中旬使島上兵力增至2.2萬餘入。10月24日,日軍從三個方向向美軍控制的機場發動第二次總攻,但再次遭致慘敗。與此同時,在海上,雙方海軍進行了兩次大規模海戰,損失大致相當。其間,10月18日,尼米茲海軍上將果斷地調整了南太平洋戰區的指揮系統,及時換下被長期戰爭搞得精疲力竭的戈姆利,而以有"公牛"之稱的威廉·哈爾西海軍中將接替他的職務。 11月,正像其他戰場一樣,瓜島戰役也到了關鍵時刻。13日,日本聯合艦隊在護送第38師主力登陸瓜島時與美國艦隊相遇,雙方進行了3天的瓜島大海戰,結果日軍損失戰列艦巡洋艦3艘、驅逐艦4艘、運輸艦10艘。這次海戰表明,日軍"最後一次大規模增援瓜島的努力結束了",它標誌著已經進行了3個多月的戰鬥發生了決定性的轉折,從此瓜島戰役的主動權完全轉到美軍手中。兩天后,羅斯福總統在紐約一次演講中宣佈:"在過去的兩周內捷報頻傳,這場戰爭的轉折點看來終於到來了。"然而,在大西洋彼岸,丘吉爾則抱著謹慎的樂觀態度:"現在,不是結束,甚至不是結束的開始,也許只是開始的結束。"作為對瓜島大海戰的反應, 11月16日,日軍大本營調整了西南太平洋方向的陸軍指揮系統,組建了以今村均上將為司令官的第8方面軍,下轄百武晴吉中將的第17集團軍和安達二十三中將的第18集團軍,前者負責瓜島作戰任務,而後者擔負新幾內亞作戰使命。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