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蒙哥馬利 | 上頁 下頁 |
六二 |
|
6月末是諾曼底戰役的重大轉折點。6月30日那天,英國特遣艦隊司令維安海軍上將和他的美國同行柯克海軍上將相繼出發返回英國。這標誌著「海王星」行動正式結束,「霸王」行動計劃進入了下一個階段。負責海邊各個灘頭的級別稍低的海軍軍官也已撤走,在英軍地段由「英軍突擊區海軍將官」代替,在美軍地段由「西線海軍將官」代替,兩人都常駐陸上,都是海軍少將。這種從兩栖作戰向陸上作戰的轉變,標誌著盟軍對現已擴大了的橋頭堡充滿信心。另外兩件同時發生的事更加強了這一信心。這實際上表明蒙哥馬利6月8日宣佈的3個先決條件中的後兩個已經實現。 7月1日,由於大風暴而推遲到6月25日開始的卡昂南面大鉗形攻勢「賽馬場」作戰行動結束。這次作戰沒能按原先期望的那樣奪到足夠的地盤,但卻達成了更為重要的目標——使德軍裝甲部隊遭到了決定性失敗。在此前一天,美軍在科唐坦半島進行一次大規模進攻,最終攻下了瑟堡的大要塞及其支援炮兵陣地。此後,盟軍第一艘船、英國的一艘用來掃雷的汽艇大搖大擺地進了港。這兩件事的主要意義在於:第一,「賽馬場」作戰以後,德軍再也不能用密集的裝甲部隊發動真正的協同進攻(希特勒後來瘋狂地發動莫爾坦攻勢除外);第二,美軍已奪取了瑟堡,從而可以一心一意地轉而向南和向西進攻。蒙哥馬利的第二個先決條件「保持主動權」已經得到了充分的保障。駛進瑟堡港的那條小船,既是7月16日開始在瑟堡港拋錨的大噸位船隻的先驅,也預示著蒙哥馬利的第3個要求,即行政後勤的穩定性正在實現之中。 6月30日,蒙哥馬利在向兩個集團軍司令發出的命令中設想,在美軍方面,「可以長驅直入,毫不停留地打到科蒙一維爾一莫爾坦一富熱爾一線,此後繼續作戰將極少受阻……」英軍的任務是「繼續在維萊博卡日至卡昂之間牽制住敵人的絕大部分力量……同時確保我東面翼側陣地的穩固」。 在美軍開始揮師東進之前,布萊德雷首先得為他的部隊找到一條合適的出擊線。然而,他所能找到的任何一條出擊線都必須包含聖洛這個十分重要的公路交叉點。於是,他讓第7、第8軍沖出科唐坦,越過沼澤地帶向庫唐斯挺進,其目的是將聖洛一庫唐斯公路作為他意想中的出擊線。但是,從7月3日開始的這一行動猶如爬行:第8軍在12天中只向前推進了1.2萬碼,第7軍也進展緩慢。布萊德雷不得不「申請」一頂大帳篷,並弄來一些木板,鋪在泥濘地上,然後在帳篷中掛起地圖,頗費躊躇地「運籌帷幄」起來。就在這些地圖前面,他踱來踱去,整整兩天兩夜,終於找到了答案:把一條更靠北的公路,即從聖洛經佩裡耶到海岸邊的萊賽這條西北走向的公路,作為出發點。 而且,他還在聖洛城外選擇了一塊寬3.5英里、縱深1.5英里的長方形地帶,建議美國空軍對這塊地方實施飽和轟炸,執行轟炸任務的飛機將沿著這條能清楚地表明己方陣線的公路飛行。他的主要衝擊力量將越過這塊被毀滅的土地,迅速向前推進,直至發展成利德爾·哈特所說的「勢不可當的洪流」。於是,「眼鏡蛇」作戰計劃在這頂帳篷中誕生了。經過近3個星期的艱苦鏖戰,美軍最後以傷亡約40000人的代價,於7月19日佔領了聖洛,為「眼鏡蛇」計劃的實施創造了條件。 7月初,出現了一些不祥之兆:7月3、4日,一些新的德國步兵師出現在前線;而7月7日,美軍第83師遭到了党衛軍第2裝甲師的沉重打擊,這個裝甲師是從英軍地段運動到奧東地區來的。由此可以推斷,敵人正準備將其裝甲部隊撤離前線,重新整編,同時也說明敵人對美國人的興趣逐漸增加。因此,蒙哥馬利決定拿下卡昂,分散敵人的注意力。 7月7日21時50分,450架重型轟炸機對卡昂北郊的目標地域進行了一小時的轟炸。翌日清晨4時20分,第1軍的步兵開始進攻。儘管實施了轟炸和掩護掃射,德軍的反抗還是像預料中的那樣兇猛異常,他們的防禦火力又猛又准。在清除這些村莊支撐點的過程中,出現了「打到最後一個人、最後一粒子彈」的激烈搏鬥的場面。然而,第1軍終於以死傷5500人的代價於7月9日晨攻入卡昂,受到大約20000居民的歡迎。到當日晚間,除還須掃蕩殘敵外,該軍已全部佔領了該城的奧恩河以西部分,進攻到此告一段落。這一仗雖然不能算是百分之百的勝利,但它吸引了敵人的注意力,也掃除了德國人在奧恩河以西的橋頭堡,很好地達到了蒙哥馬利的目的。 為了獲得一條通往卡昂咽喉地帶以南的東西走向的通道,蒙哥馬利打算進行下一次大的作戰行動——「古德伍德」行動。此次作戰的意圖很簡單:3個裝甲師將越過奧恩河,踏上東岸,然後向南打去。在7月10日的會上,蒙哥馬利向登普西和布萊德雷解釋了「古德伍德」作戰與「眼鏡蛇」作戰的關係。在7月13日給艾森豪威爾的電報中,他又進一步闡述了這兩者之間的關係:「我將于下周發動一次大規模進攻。第2集團軍定於7月16日開始行動,逐步發展為7月18日的大戰,屆時第8軍的3個裝甲師將揮師奧恩河以東地區。請注意,日期從17日變至18日。第1集團軍將用6個師的兵力於7月19日在聖洛以西約5英里處發起猛攻。需空軍全力支援第2集團軍(18日)和第1集團軍(19日)的行動。已見到科厄姆並向他陳述了一切。」應該說這封電報已清楚地說明了蒙哥馬利的原始意圖,這就是,由美軍於19日開始發動一次突破,然後向內陸突進,而英軍則於前一天發動一次強大的牽制性進攻。然而,由於種種原因,「古德伍德」行動比諾曼底戰役的其他行動遭致了更大的誤解,使蒙哥馬利更加不得人心。 7月18日,盟軍出動各種飛機4500架支援由第2師、警衛裝甲師和第7裝甲師實施的「古德伍德」作戰行動。轟炸採用新的方法進行:裝甲部隊前進路線的兩側翼用重磅炸彈轟擊,路線的近旁和前方的選定地域則使用小型高爆炸彈、殺傷彈和燃燒彈,以免形成彈坑。轟炸似乎按計劃進行,然而,事態的發展卻是,有些目標被灰塵籠罩,執行轟炸任務的飛機不得不掉轉機頭,把炸彈原樣帶回;其他一些選定目標也只部分擊中,在未擊中的地區往往有敵人的坦克和反坦克炮。美國第8航空隊投擲的1.3萬枚100磅的炸彈和7.5萬枚殺傷彈有一大半東飛西散,投錯了地方。儘管如此,當第2裝甲師過了橋向前推進時,卻發現敵軍士氣低落,這就出現了一陣虛假的勝利氣氛。時隔不久,困難局面的第一個跡象出現了:7月18日上午9時,向前推進的坦克就超出了此時還困在西岸的野戰炮的射程。 與此同時,出現了此後戰鬥過程中一直存在的狀況;奧恩河和卡昂運河上的3座橋越來越擁擠,而在戰鬥第一線,特別是在卡尼、埃米維爾、弗雷努維爾這幾個村莊中,殘存的德軍坦克和大炮給英軍造成了重大傷亡。整個上午和下午,情況更為混亂,第2裝甲師和警衛裝甲師只有個別單位向前推進。第7裝甲師到日過中天還沒有離開橋,直到晚上,才有一個團投入戰鬥。左翼的第1軍進展甚微,連特羅阿恩都未越過,直到當晚還未佔領該地。右翼的加拿大人的情況似乎好一些,奪取了科龍貝勒那滿是瓦礫的工廠郊區,並掃清了敵人,沿著河東岸進發,拓出了一塊橋頭堡陣地,開始架橋。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