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蒙巴頓 | 上頁 下頁
五八


  10月下旬,日本情報機關已偵知盟軍將放棄蒙巴頓的「德拉卡拉」計劃,基本上確立了由陸路進攻緬甸的戰略,於是,木村中將立即召集第15軍、第28軍、第33軍各參謀長及作戰主任到仰光,就方面軍今後作戰構想,特別是「盤作戰」指導要領,進行了研究。研究的課題是:

  1.面對將要全面轉入旱季攻勢的優勢的英印軍,第15軍能否保持住目前從英多附近經明京山脈至加里瓦的戰線?

  2.因喪失大半機動能力而戰力下降的第15軍主力,能面對航空優勢及機動能力誇稱卓越的英印軍的追擊,實行500公里以上的轉進,在伊洛瓦底江岸確立反擊態勢嗎?

  3.在伊洛瓦底江畔的防禦,是以前岸配備,還是江岸直接配備,或是後退配備,怎樣較為妥當?

  4.對來自伊洛瓦底江東岸、瑞麗江畔方面的一部盟軍之侵入,如何處理第15軍與第33軍的銜接部位蒙米特的防衛?

  這些法西斯職業軍官們確實是戰爭的行家,提出的課題頗有預見性和針對性。在仰光海邊一幢警衛森嚴的樓房內,他們經過幾晝夜的研究和爭論,得出了如下的結果:

  針對第1項課題,根據第15軍的現狀來判斷,「與其說在目前戰線上堅守兩個月,將忍受敵人攻擊的損失,莫如說過急的退卻,使軍內部崩潰的危險更大;解決第2項難題的辦法是,先使第31師團佔據瑞波平原,然後讓在英多方面戰鬥的第15師團及第53師團,沿著英軍機動部隊追擊困難的伊洛瓦底江兩岸地區後退;對第3項課題的爭論結果是,實施伊洛瓦底江岸的直接配備;最後一項的研究結論是,「第15軍與第33軍銜接部位的湯彭山脈,是第15軍的右翼屏障,必須確保。」

  從木村兵太郎發揚「軍事民主」,搞的這次集體討論和研究的結果來看,日軍防守緬甸的基本戰略是堅守防禦與機動防禦相結合,並未強調反擊作戰。然而這個戰略沒過幾天,就被方面軍參謀長田中新一中將改變了。他提出的作戰指導綱要是,「方面軍雖採取戰略持久,但在戰術方面則採取積極地反復地反擊」,並且規定,適時與英印軍在伊洛瓦底江進行決戰,「決戰正面預定為曼德勒之伊洛瓦底江下游江畔或伊洛瓦底江口之三角地帶」。他在請求木材方面軍司令官批准自己的方案時雖承認:「本作戰指導,萬一失敗,可能遭到全軍覆滅的惡運,但除此之外別無良策」,強烈要求批准。

  木村內心主張「無論在何種情況下,方面軍必須避免陷入決戰,因為動輒陷於決戰,結果有耗盡戰力,難達戰略持久之虞」。可是,田中新一雖是他的參謀長,但資歷不淺,與他的軍銜同樣是陸軍中將,所以當田中強烈請求批准自己的方案時,木村經過一番沉思權衡,還是違心批准了。那次所謂「軍事民主」集體研究出的結論,就這樣被輕易地置於不顧。戰後,日本防衛廳戰史研究室編纂的《緬甸作戰》一書評論道:

  田中參謀長考慮的作戰指導思想,明顯與木村方面軍司
  令官的想法相背謬。與瑣事不同,在作戰指導的根本觀念方
  面只要被認為有重大相背之處,方面軍司令官必然要求修正。
  但木村中將沒有這樣做,大有被參謀長的硬性請求所屈服
  之勢。

  言外之意,木村患得患失,沒有起到主帥總攬全域大政方針的作用,也應對日軍後來在緬甸防禦作戰的全面失敗負有責任。

  這時整個緬甸的日本部隊尚有10個師團、兩個獨立旅、l個坦克聯隊和10萬人的後勤部隊,另有1個飛行師,但能作戰的飛機僅約50架。日軍的這些師團團在緬北、若開和英帕爾戰役中屢受重創,兵員和戰鬥力都遠非過去可比。滇西緬北的第18、56師團在中美英印聯軍的打擊下,正在向南潰退。在緬北南地區的第54、55兩個已很弱的師團也受到英第15軍的鉗制。

  能夠集結在緬中地帶與斯利姆第14集團軍決戰的部隊,只有片村四八中將接任的第15軍及一些配署部隊,而該軍的4個主力師團經英帕爾—科希馬之戰後,元氣尚未完全恢復,據日方材料稱,全軍兵員僅3萬人左右。而斯利姆集團軍此時下轄的第4軍和第33軍,總共有6個陸軍師、3個獨立旅和2個坦克旅,即相當於8至9個滿員師的實力。英軍在數量和質量上,這時都遠遠超過當面的日軍各師團,而且還有更強大的裝甲部隊的支援以及絕對的制寶權。日第15軍與這樣的對手決戰,無異於自投羅網。如果能夠憑藉山嶽叢林的有利地形,軟磨硬抗地打一場機動防禦戰,或許還可以拖延一下時間,等待戰局形勢的變化和增援部隊的到來。

  蒙巴頓不再遲疑和拖延了,他全力以赴投入陸路進攻的準備工作。他很清楚,要使進攻緬甸迅速奏效的話,顯然還有許多事要做,從根本上說,主要的問題還在後勤,而不在戰術。雖然斯利姆的第14集團軍陸上運輸和內陸水上運輸都得到了改善,但向緬甸內地縱深發展還要依靠空中補給。為此,蒙巴頓專門組建了一支「戰鬥貨運特遣部隊」,貨運飛機自然是從美國那裡借用的。他還將分散的情報機構統一協調起來,使戰區總部加強了對它們的領導。這正是:雲譎波詭,兩栖計劃落空;舍己從人,轉入陸路進攻。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章分說。

  ◎第十九章 最後的勝利

  催兵勵馬占仰光,日本敗勢如秋蝗;
  一鼓作氣堅戰意,敵酋蒙辱來投降。

  英國第14集團軍各部隊這時主要集結在曼德勒、敏鐵拉和稍埠地區,且控制著南至溫敦江那段通往仰光的主要公路,現在剩下的任務就是粉碎日軍的一切抵抗,並在雨季前一舉攻克仰光。

  斯托普福德的第33軍行動比較早,他們在打下曼德勒以後即開始南下。而集團軍所屬的另一個軍——梅塞維的第4軍則由於連續幾周的遠程穿插和在敏鐵拉與敵進行反復、激烈的爭奪戰,部隊已經有些疲憊,所以南下行動遲緩。然而,第4軍擁有3個師和1個坦克旅,又久經沙場,恰恰是蒙巴頓最器重和仰仗的主力。

  梅塞維的進軍路線是一條坑坑窪窪的破舊瀝青公路,四周盡是叢林覆蓋的群山,山上還有成團成夥的日本兵沿路進行襲擾。龐大的車隊和步兵在公路上,緩慢地向南移動著,梅塞維則坐在自己的指揮車裡憂心仲忡。

  集團軍軍長斯利姆對這支主力部隊的推進速度不滿意,他寫了一份便箋空投給梅塞維:「我清楚地瞭解——一而且如果我不清楚的話,也許會有許多人願意提醒我注意——一支機械化部隊僅僅限制在一條公路上行進,而且還要搶在時間的前頭,沖過不斷襲擾的敵軍部隊,奔襲仰光,這實在是極其輕率的、可能也是相當非英國式的軍事行動。然而,我瞭解自己所擔的風險和一旦失敗所招致的懲罰,但我準備承擔這一切……沸騰於整個集團軍上下的激昂情緒已是一種看得出摸得到的實實在在的東西,我也同樣希望您懷有這種情緒。」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