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蒙巴頓 | 上頁 下頁 |
四四 |
|
但是,蒙巴頓不同意這樣做。他認為,只要掌握足夠的工程部隊來開闢道路和加固橋樑,就能夠保持作戰的不間斷性。同時認為,恰恰是要利用敵我雙方對雨季不宜進行作戰的一般估計,使進攻能夠具有突然性,而這種突然性則又會彌補雨季作戰給己方造成的麻煩。早在離開倫敦之前,他已經要求專家們研製適合這種策略需要的特別裝備了。從開羅回來以後,蒙巴頓視察了斯利姆的指揮部,坦率地告訴他們,希望他們今後無論在任何氣候下都能作戰。斯利姆對此感到振奮,其他軍官們則感到根本不可能。斯利姆的直接上級——地面部隊總指揮官吉法德將軍在聽到這些話之後認為,蒙巴頓只不過是一通吹牛而已,因為他還沒有親身體驗過印緬地區雨季的可怕。然而,蒙巴頓還是堅持讓部隊做好雨季作戰的精神和物資上的準備。結果,在8個月以後的1944年的雨季裡,斯利姆在印度的英帕爾無情地重創了日軍,從而證明了吉法德的看法並不正確。在東南亞盟軍司令部中擔任計劃部門負責人的布賴恩·基明斯評論道:蒙巴頓在雨季作戰的決定「迄今為止一直被認為是不可能的,但是,儘管遇到了許多相反的意見,它卻是在這一地區擊敗日本軍隊的一個主要原因。」 緩和與印度人的緊張關係,是蒙巴頓這段時間需要解決的最後一個主要課題。 早在1921年蒙巴頓與威爾士親王訪問印度時,印度人民要求獨立的迫切願望就給他留有深刻的印象:民眾群情激昂,學生紛紛造反,當地警察三步一崗,五步一哨,如臨大敵。戰爭爆發以後,印度人不管是否願意,都卷了進來,但是又不想為任務一方發揮作用。印度的主要政黨——國大黨譴責「一切帝國主義戰爭」,主張印度對於「英國的戰爭」不予合作,並深受日本關於「驅逐白種人,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之宣傳的蠱惑。1942年8月,國大黨在孟買召開大會,通過「要求英國撤出印度的決議」,全面展開了不服從運動。英國殖民當局立即宣佈國大黨為非法,逮捕國大党全部領袖和積極分子4萬多人,印度陷入一片混亂局面。與此同時,原國大党中的激進分子蘇布拉斯·錢德拉·鮑斯組織的印度國民軍,公開與日本駐緬軍合作,共同對付英國軍隊。鮑斯所屬的「自由印度臨時政府」還與日本達成協議,日方答應今後由日軍攻佔的印度領土,將交由他的「解放地區行政委員」來掌管。 蒙巴頓清楚,他的戰區在人力和物資方面要依賴于南亞次大陸,這裡是他的後方。印度,作為大英帝國國王王冠上的「珍珠」,在是否允許它獨立的重大問題上,他無權決定。再說,戰爭期間提出這個問題也不適宜。但是,他現時能做的是,至少要緩和與印度人的緊張關係。在這方面他需要中國人的幫助。蒙巴頓在政治上是精明的,他知道在安撫印度人的反英情緒時,中國人說話的地位要比英國人自己有利的多,因為這兩個國家的境況幾乎差不多。 他請中國駐印機構的人員在各城市散發宣傳品,宣傳品中稱:「為了打倒人類公敵日本強盜,為了爭取各民族共同勝利起見,我們必須並肩作戰。要對世界各民族的安危禍福,視為一體;對世界正義自由之保障,更引為己任。現在,全世界陣線分明,一為德意日侵略集團,一為中英美蘇聯和全世界各族的反侵略集團,所以這一次戰爭為光明與黑暗之戰,自由與奴役之戰,正義與殘暴之戰!」並指出:「我們必須粉碎日寇一切無恥宣傳,日本已發動了這妄欲奴役人類的不義之戰,卻還公然欺騙我們說『亞洲是亞洲人的亞洲,南進是為了驅逐白種人,解放亞洲各民族』。這是何等卑劣無恥之班語,中國人不是亞洲人嗎?他們何以要處心積慮以侵略中國?要知道,在日本的心目中,亞洲根本不是亞洲人的亞洲,而是它所獨有私占的亞洲,不僅白種人應退出,非日本的亞洲人,都應該做它的奴隸牛馬!日本為了實現它那大亞洲新秩序,竭盡方法,挑撥離間我們各民族間的感情和意志,望欲拆散我們反侵略陣線的偉大集團,因此,在這場戰爭中,我們必須徹底粉碎日本的一切無恥宣傳,勿受其愚弄而為虎作悵,鞏固我們嚴整的抗戰陣容。」 相同內容的話,由中國人說出來效果很大,印度人相信:同樣遭受過西方列強長期侵略和壓迫的中國人不會欺騙他們。因而蒙巴頓多次感謝中國駐印機構的宣傳工作,並承諾在資金和物資上提供保障。另一方面,蒙巴頓還覺得應當辦些實事使印度人感到滿意,起碼要改善一下英國人長期以來形成的掠奪者形象。1943年下半年印度自然災害頻繁,蒙巴頓認為,大規模的救援計劃對於這裡迫在眉睫的賑災工作是非常必需的。 可是,他卻感到由於丘吉爾首相的頑固態度,難於把這種緊迫感傳達給白廳。因為丘吉爾認為給印度提供糧食,只不過表明了某些英國人對印度民族主義分子的「綏靖伎倆」而已,是對那些人鬧獨立的鼓勵。至1944年初,印度的饑荒已發展到危急程度。蒙巴頓致電倫敦:「除非立即制訂進口小麥計劃,否則,他將被迫把軍用船隻用於運送小麥。」這一威脅果然奏效,倫敦的決策者們只好同意派船搶運來自美國和加拿大的小麥,去援救印度的災民。他在這件事上贏得了當地人的好感,戰後不久蒙巴頓之所以能出任印度總督,也與這一好感不無關係。 蒙巴頓緩和英國與印度人的緊張關係,目的是為了他的作戰需要。儘管總的說來他基本上實現了這一目的,但有時也遇到過麻煩。例如,當他提出要印度企業界把每月的降落傘產量從3.5萬個增加到20萬個時,得到的回答卻是這樣做將會佔用民用市場的布匹。有人甚至懷疑說:「在這一切的背後是一種未曾表達的或隱或暗的想法,即在戰後使印度成為英國產品的市場。」蒙巴頓生怕引起新的糾紛,只好作罷。 在阿薩姆鐵路問題上,蒙巴頓也遇到過聲稱代表印度人利益的當地殖民政府的抵制,但是這一次他取得了勝利。通往印度利多的鐵路是以前駐緬英軍及通過喜馬拉雅山向中國運送物資的重要通道。這條鐵路原本是為制茶業設計的,每天可以運送600噸茶葉,到1943年底時,它在印度的路段已每天提高到2800噸運量,但蒙巴頓需要它在此基礎上再提高3倍。當地政府反對如此大規模地提高運量,理由是一旦戰爭結束後,這條鐵路這樣大的運輸量會引起本地區的通貨膨脹。蒙巴頓請求倫敦直接干預,首相這次幫了他的忙,以軍事需要的名義命令當地殖民政府接受蒙巴頓的要求。於是在美國工程師的協助改造下,這條鐵路的「每日運輸量很快達到8000噸,即使在最惡劣的天氣下,也不會低於6000噸」。 到了1944年的初春,蒙巴頓和他屬下的部隊已經做好了和日軍作戰的準備。但是,由於他此前制定的幾個主動進攻的作戰計劃被拋棄,只好排兵佈陣等待著對方首先進攻,這也正是蒙巴頓所期待的。恰好此時,1944年2月上旬日軍向著開發起了進攻,蒙巴頓數月的辛勞終於有了一顯身手的機會。欲知英軍能否抵擋得住日軍的這次攻擊,且看下章細說。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