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身殘志堅-羅斯福 | 上頁 下頁
八八


  經過奮力拼搏,希特勒趕在艾森豪威爾之前,拿下了突尼斯。在他和墨索里尼的堅持下,為了守住這個橋頭堡,共投入了25萬德國和意大利的部隊。經過緊張準備,敵我雙方於1943年3月下半月展開廝殺。在盟軍方面,這時亞歷山大指揮的第十八集團軍群,至少有20個師又4個獨立旅,人員和裝備齊全。而德、意聯軍只有14個師又2個旅,人員和裝備缺額很大,且又處於亞歷山大和蒙哥馬利兩支大軍之間,態勢十分不利。3月6日,隆美爾進行了四次大規模進攻,使用了所有的三個德國裝甲師。每次進攻都在慘重的損失下被擊退。嚴酷的事實使這個不可一世的「沙漠之狐」認識到,軸心國的軍隊若再留在非洲,就等於「明顯的自殺」。3月9日,隆美爾請他的屬下阿爾林將軍代理指揮軍隊後,便返回歐洲養病,並向「元首」要求迅速從北非撤軍。結果隆美爾成了希特勒眼中的「悲觀主義者」,從而失去了對非洲軍團的指揮權。

  現在,蒙哥馬利指揮的第八集團軍正向前推進,以圍攻敵軍主要陣地,即馬雷特防線。這條防線是法國人在戰前防備意大利入侵突尼斯而修築的一條長達20英里而且組織嚴密的防禦系統。在軸心國方面,敵人正加強固守,他們已在這個隘口修築了工事,並由希特勒的裝甲師和墨索里尼的步兵師佔領著。鑒於馬雷特陣地的敵人防禦力量雄厚,計有兩個德國裝甲師和六個意大利步兵師防守,並由第十五裝甲師作為後備,蒙哥馬利決定派一支側擊縱隊,以便突破這個隘口,並在敵軍主要前線後方站住腳。這樣一來,德、意軍面臨被合圍的威脅,不得不北撤馬雷特防線的守軍,並於4月中旬退至突尼斯北部,終於成了「甕中之鼈」。

  1943年4月19日,盟軍集中優勢兵力發起總攻。英國第八集團軍自南向北實施突擊,美、英遠征軍自西向東發起進攻,經過18天的戰鬥,於5月7日分別攻佔了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25萬德、意軍隊由於沒有運輸船只可供撤退,便於5月13日宣告投降。至此,盟軍在北非已全部肅清德、意軍隊,從根本上改變了地中海的形勢,並為爾後在意大利的西西裡島登陸創造了良好條件。

  北非大捷有力地鼓舞了盟國人民、特別是美國軍民的鬥志,運籌帷幄的羅斯福總統尤為高興。他對指揮這一戰役的總司令艾森豪威爾將軍稱讚不已。他在白宮對記者說:「艾森豪威爾將軍已經完成了一件多麼漂亮、多麼艱巨的工作,他現在是多麼細心多麼巧妙地在指揮著他手下的士兵。我今晚要對你們說——也對他說——我們完全信任他的領導。對他作為一名軍人的品格高度獎賞,就是英國政府通過丘吉爾先生在卡薩布蘭卡首先提議,由他出任即將來臨的偉大的盟軍作戰行動的最高統帥。」

  談到法屬北非將來的前途,羅斯福用詞非常嚴謹地說:「在美國革命和法國革命的歲月中,就已建立了那種指導我們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則。我們整個民主大廈的基石就是政府的權威來自人民和只能來自人民的原則。」

  「我們作戰的目的之一,」羅斯福進一步指出,「正如《大西洋憲章》所闡明的,是今天被征服的各國人民將重新成為自己命運的主人。無論在哪裡都毋庸置疑:聯合國家的堅定不渝的宗旨,就是要恢復各個被征服的民族的神聖權利。」

  關於太平洋戰爭局勢,羅斯福說:「我們不指望浪費時間,慢慢地、一個島一個島地越過廣闊的太平洋前進,直到最後打敗日本。直接通往東京的道路比比皆是。我們對所有這些道路都會加以考慮。」當時的太平洋形勢令人欣喜,繼中途島大捷之後,經過多次激烈的戰鬥,日本大本營又向聯合艦隊和第八方面軍下達從瓜達卡納爾島撤退的命令。在瓜島戰役中,日本被擊斃1.5萬人,病死9000人,另有1000人被俘。羅斯福多次強調,要乘勝前進,向敵人發起更猛烈的衝擊。

  為了推動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展,在「火炬」戰役期間,羅斯福總統又以病殘的身體,爬山涉水,遠渡重洋,在1943年1月14日至23日,前來北非卡薩布蘭卡與丘吉爾首相舉行了為期8天的會談,並在這裡會見了戴高樂將軍和法國其他有影響的人物。

  從1942年秋冬到1943年初,歐亞戰場都出現了有利的形勢。蘇聯經過苦戰,於1942年12月至1943年l月,在斯大林格勒取得了重大勝利;1942年美國海軍在太平洋上經過珊瑚海、中途島和瓜達卡納爾島一系列的海戰,取得了太平洋戰場上的主動權;在北非戰場,盟軍突破敵人的阿拉曼防線後,又取得登陸突尼斯的巨大成功。在這種情況下,羅斯福希望舉行美英蘇三國首腦會議,對今後的戰略方針進行商討。但是斯大林拒絕參加會談,理由是他要留在國內指揮斯大林格勒戰役的最後階段,其真正原因則是對美英拒絕就開闢歐洲第二戰場作出明確保證表示不滿。羅斯福、丘吉爾和他們的參謀人員對日後戰略的討論,證明斯大林的疑慮是有根據的。

  會議開始時,丘吉爾重新念了一段他在「火炬」行動和阿拉曼戰役勝利結束之後給羅斯福電報中的一段話,因為這是卡薩布蘭卡會議要審議的一個最明顯的、急迫的目標。

  「我們當前的首要任務是:第一,攻克地中海的非洲沿岸,在這一帶建立海軍和空軍設施,它們對於開闢一條橫貫的軍事交通的有效走廊是必要的;第二,利用在非洲沿岸的基地,在最短時間內以有生力量去打擊軸心國的下腹部。」

  美英兩國的三軍參謀長們在羅斯福到達之前已經開了三天會議,並對最後擊敗突尼斯的德、意法西斯軍隊之後可能發動的幾次戰役進行了審議。打算進攻的目標包括撒丁、西西里、克裡特、羅得島、多德卡尼斯群島和希臘本土。在羅斯福和霍普金斯參加會議之前,就已進行過許多爭論,此後因馬歇爾一直力促在1943年進攻法國北部,爭論更加熱烈。在美國,不僅海軍極力主張加強太平洋戰場,人民也有強烈的對日復仇情緒,輿論中還有一種意見認為美國在歐洲是為拯救英國而戰,亞洲戰爭才真正與美國切身利益有關。經過反復討論、磋商,在卡薩布蘭卡會議上並沒有改變以歐洲為主戰場的戰略總方針,但對開闢第二戰場問題仍未作出明確的保證。

  卡薩布蘭卡會議最主要的決策之一是宣佈軸心國必須「無條件投降」的原則。這個原則是羅斯福在一次記者招待會上宣佈的。羅斯福根據事先準備的講稿對記者說:總統和首相對整個世界大戰的局勢作了分析之後,更加堅定不渝地確信,只有把德國和日本的戰爭力量徹底消滅乾淨,世界和平才能到來。這就是說,這次戰爭的目標可以簡單地表述為:要德國、意大利和日本無條件投降。他們的無條件投降意味著在日後幾代時間內,世界和平將有可靠保證。無條件投降並不意味著德國人民的毀滅,也不是要毀滅意大利和日本人民,而是的確意味著要摧毀德國、意大利和日本那種用以征服和奴役他國人民的法西斯勢力。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