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身殘志堅-羅斯福 | 上頁 下頁
四三


  接著,羅斯福又迅速和副國務卿薩姆納·韋爾斯、海軍部長查爾斯·愛迪生以及陸軍部長哈裡·伍德林通了電話。他命令潛艇和水面進攻軍艦進入橫跨主要海上通道的陣地。白宮開始進入長期緊急狀態,在整個非常時期內將始終保持這種狀態,陸軍和海軍的情報官員開始在每天下午兩點45分向總統彙報情況。

  打完電話,佈置了急需要做的事情,餘下的時間,羅斯福全部用來收聽廣播。播音員用緊張的聲音發佈官方反應,傳佈流言,但是,除了嚴酷的戰爭事實而外,其實沒有播送其它內容。廣播裡充滿著恐怖氣氛,人們的驚恐慌亂在電波傳送的播音聲中得到了反映。

  照往常一樣,總統的早餐盤在9點鐘端了進來,跟著進來的還有國務卿赫爾、總統軍事助理沃森、顧問霍普金斯和麥金太爾。此時,國務院派往歐洲各國的大使發回的電報已經成堆,並且每分鐘還有更多的送來。總統接受了駐德大使休·威爾遜送來的辭呈。凶訊紛至遝來。現在那裡正是下午,德國人已在迅速行動。他們的軍隊蜂擁越過「走廊」,從東普魯士出擊,採用大規模的鉗形運動夾擊波蘭軍隊。他們的飛機發出刺耳的尖叫聲,飛越華沙上空,沒有遭遇任何阻擊。波蘭空軍早已名存實亡了。

  羅斯福在與國務卿和顧問們商量之後,於當天9月1日,向英國、法國、意大利、德國和波蘭發出緊急照會。照會說:

  「對平民的殘忍空襲……極大地震驚了人類的良心。

  「為此,我緊急呼籲:凡是有可能參與敵對行動的各國政府公開表明他們的決心,在任何情況下決不讓自己的武裝部隊空襲和平居民……我請求立即作出答覆。」

  但是,羅斯福知道這是無濟於事的。戰爭遵循自己的軌道發展,就像巨大的天災那樣具有可怕的不可避免性。

  歐戰爆發的第三天,英國首相張伯倫,這個曾經冒喪失政治生命的危險,在戈德斯堡和慕尼黑對希特勒一味綏靖姑息的政治家,向下院發表了沉痛的演說,宣佈英國現在已同德國處於戰爭狀態。他說:「今天是我們大家最感到痛心的日子,但是沒有一個人會比我更為痛心。在我擔任公職的一生中,我所信仰的一切,我所為之工作的一切,都已毀於一旦。現在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鞠躬盡瘁,使我們必須付出重大代價的事業取得勝利……我相信,我會活著看到希特勒主義歸於毀滅和歐洲重新獲得解放的一天。」但是,張伯倫命中註定不能看到這一天,1940年11月9日,他懷著絕望的心清與世長辭了。

  9月3日;英法根據法波盟約和英波互助條約,在人民的壓力下被迫匆忙對德宣戰。從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

  歐戰的爆發,猶如一聲驚雷,給沉睡的美國人民送來了一副清醒劑。在回答蓋洛普民意測驗的人當中,有82%的人希望盟國勝利;只有2%的人贊同納粹德國。但是,美國人唯恐再被拖進一場歐洲戰爭。9月3日晚上,羅斯福向全國人民發表了歐戰後的第一次爐邊談話。為了安撫群眾,他首先在廣播中說:「我希望美國將不會介入這場戰爭。我認為它不會介入。我向你們保證,並再次保證,你們的政府將為實現這個目的作出一切努力。只要我有權力防止,和平就不會在美國覆滅。」

  羅斯福要求美國人民對今後事態的發展作好充分的精神準備。他說:「我國的安全現在和將來都是同西半球及其鄰近海域的安全聯繫在一起的。」因此,「我們不得不認識到,空中傳來的每一句話,大洋中航行的每一條船,互相爭奪的每一個戰役都會影響到美國的未來。」

  「我還理應指出,」總統繼續說,「最近這些年來的不幸事件都是毫無疑問地基於武力和武力威脅的。甚至在這場大戰的爆發伊始,在我看來就很明確,美國的力量應該始終運用在為人類爭取到一個會盡可能消除在國家間繼續使用武力的最後和平。」「總有一天,雖然可能是遙遠的一天,我們可能為受到創傷的人類提供甚或更大的幫助。」

  最後,羅斯福要求全國人民團結起來,密切注視局勢的發展。他說,「在這個時刻,請允許我提出直率的請求:暫時停止派性和自私;把國家統一的念頭作為一切其他想法的基礎。」

  希特勒閃電戰速度之快,勢頭之兇猛,使美國人大為震驚。總共才不到三個星期,波蘭已成為一片焦土。在那狂轟濫炸的日子裡,美國駐波蘭大使托尼·比德爾,一步也沒有離開華沙。為了減輕僑民的苦難,他全力以赴,不僅給美國僑民,而且給其他各國僑民提供援助。直到波蘭政府自己跑掉,首都快要陷落之時,他才離開。

  當炮聲在波蘭沉寂下來之後,整個歐洲大陸籠罩著一種令人不安的沉寂。但是,羅斯福卻沒有上當受騙。他焦急不安地等待著德國重新出擊的時刻,並且已作了種種準備。戰爭爆發不久,他就宣佈全國處於「有限緊急狀態」,這使他得以增強陸、海軍的力量。他命令海軍作戰部長威廉·D·萊希海軍上將從緬因州的東港直至巴拿馬運河區進行中立巡邏——至少不能讓德國潛艇在美國海域得到安寧。為了有效地對盟國提供援助,總統敦促國會于9月21日召開國會特別會議,進一步討論修改中立法的問題。

  羅斯福對國會說:「我堅定不移地深信,如果取消武器禁運,美國保持和平的可能性會比維持現在這項法律時要大。我感到遺憾的是,國會通過了這項中立法。我同樣感到遺憾的是,我簽署了這項法律。」總統在致詞中回顧了18世紀末美國在拿破崙戰爭中所持的立場。「為了避免捲入,」他說,「美國許多年來是根據所謂『禁運和不交往法』行動的。可是,這一政策是一場災難性的失敗,使美國接近毀滅。它成了美國在1812年的反英戰爭中積極捲入歐洲戰爭的一個重要因素。」今天回憶往事,「只不過是引用歷史來提醒諸位,禁運和不交往政策的結果之一,就是我們在此集會的首都在1814年時遭到部分焚毀。」羅斯福告訴國會,把軍用物資送過大西洋,可以給美國成千上萬的人以就業機會,而且有利於美國本身的國防建設。他明確提出:「援助英國就是幫助自己」。

  儘管羅斯福曉以利害,為修改中立法作了大量的說服工作;但是孤立主義者拒不接受以禁止美國船隻在戰區航行換取取消武器禁運的做法。總統離開國會不久,保衛憲法權利委員會的一夥示威者湧進了國會大廈,喊著「反對現金購貨、運輸自理!」的口號。參議員傅拉說,廢除禁運的要求不是來自美國人民,而是來自「歐洲的戰爭狂熱分子」。現金購貨、運輸自理會再次誘使美國在血腥的戰爭道路上走下去。這個口子一開,隨之而來的肯定是貸款、徹頭徹尾的禮物、秘密協議和派美國部隊。參議員奈伊、拉福萊特和海勒姆·約翰遜都同意這種看法。庫格林神父強烈反對進行干涉,在他的唆使下,信件的洪流洶湧地沖向國會。林白上校建議美國沒收償還戰爭債務的其他國家在美國的財產。這只孤鷹宣稱:「只要歐洲國家還在我們半球保持它們的影響,我們就很有可能被捲入它們的麻煩。」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