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身殘志堅-羅斯福 | 上頁 下頁 |
三六 |
|
一條條的中立法,像一道道的繩索,捆住了總統的手足。在這種情況下,羅斯福不但不能採取反對中立法的行動,而且還表明自己與普遍的情緒是一致的。1935年意大利侵略阿比西尼亞,1936年希特勒進軍萊茵河,羅斯福說只能對局勢「警惕地等著瞧」。這反映出羅斯福在1939年歐洲戰爭爆發前,對歐洲局勢發展難以採取堅定行動的境況。1936年8月,他在紐約肖特誇夏季講學中心,發表了一通博得喝彩聲的《我憎恨戰爭》的演說。他向人民保證他彈精竭智地「思考和計劃怎樣才能使我們的國家免於戰爭」。可是,當他聽說張伯倫打算以承認墨索里尼對埃塞俄比亞的征服來換取一項友好條約的交易時,則認為張伯倫是在進行一次極大的投機。他打比喻說:「如果一個警察局長同匪幫談條件,談的結果是匪幫不再作案,這位局長就成了個英雄;可是如果匪幫食言,這個局長就要進監獄!」 1937年,新的世界大戰的陰影已經投射在地球上。在東方,日本法西斯大舉侵華;在西方,德意法西斯則在歐洲和非洲進行侵略。20年前使美國捲入歐洲戰爭的過程和教訓,像夢魔一樣壓在美國人心頭。在新的一代美國人中,和平主義情緒尤其強烈。這就是本世紀30年代在制定美國外交政策上舉足輕重的國會孤立派的群眾基礎。30年代美國孤立主義的外交政策綱領,概括起來就是反對與歐洲結盟,反對干預其他大陸的戰爭。孤立主義在各地都有強大勢力,尤其是在中西部、西北部和落基山地區更為強大,而芝加哥則是孤立派的中心。 這些地區選出來的國會議員,不少人在不同程度上支持羅斯福的國內政策。例如有死硬孤立派之稱的共和黨參議員海拉姆·約翰遜,從1917年進入參議院直到他1945年死去,一直是威爾遜和羅斯福外交政策的堅決反對者,可是這位參議員卻是羅斯福新政的支持者。被稱為「孤立主義之獅」的威廉·波拉在內政上也是支持羅斯福的,這就更增加了羅斯福的困境。當廣大群眾沒有作好精神準備,沒有從傳統觀念中懈脫出來,沒有正確權衡與自己攸關的利害時,而去採取某種重大的行動,那麼這在政治上是危險的。羅斯福從威爾遜1919年的失敗中看到了這一點。18年後他又親身體驗了一次。羅斯福決定要謹慎地處理這一問題。 為了用事實教育群眾,逐步克服孤立主義思想,1937年10月5日,羅斯福在孤立主義的大本營芝加哥發表了一次著名的演說。他指出: 「世界的政治情勢近來發展得越來越惡劣,引起了那些希望同其他國家和民族和平友好相處的一切民族和國家的嚴重關切和焦慮。 「大約15年前,人類對於持久國際和平的希望十分強烈,當時60多個國家莊嚴保證在促進其國家目標和政策時不使用武力。在凱洛格-白裡安非戰公約中所表達的高超抱負以及由此引起的和平希望,最近已為一種對災難的習慣性恐懼所替代。幾年以前開始了恐怖盛行和國際上無法無天的情況。 「它開始於對別國內部事務的非法干預或者違反條約規定去侵入外國領土;現在它已達到嚴重威脅文明社會本身的基礎的地步。標誌著文明社會走向正義、法律和秩序的各個里程碑和傳統,正在被完全拋棄。 「未經宣戰,沒有預警或任何正當理由,包括大批婦女和兒童在內的平民正在空襲中遭到殘酷的屠殺。在所謂和平的狀況下,船隻無緣無故和未經預先通知就遭到潛艇攻擊並被擊沉。有的國家在從未危害過它們的國家中煽動內戰,並在內戰中支持一方…… 「無辜的人們、無辜的國家,正在因為一種對勢力範圍和霸權的貪婪而被殘忍地當作犧牲品,這種貪婪是缺乏任何正義感和人道主義的考慮的。 「如果這些事發生在世界的其他部分,不要設想美洲將會逃脫,美洲可能倖免,西半球將不會遭受攻擊,並將繼續安寧地、和平地維持文明社會的道德和學術。」羅斯福進一步指出:「如果那樣的時代到來,武裝將提供不了安全,權威將提供不了助力,科學將提供不了答案。狂飆猛掃,混沌重現,一切文化花朵盡遭蹂躪,全體人類均皆夷滅。」 羅斯福強調說:「要使那樣的時代不致發生——為了獲得一個可以自由呼吸、友好相處、無所畏懼的世界——愛好和平的國家必須作出一致的努力去維護法律和原則。只有如此,和平才能得到保證。愛好和平的國家必須作出一致的努力去反對違反條約和無視人性的行為,這種行為今天正在產生一種國際間的無政府主義和不穩定狀態,僅僅依靠孤立主義或中立主義是逃脫不掉的。」 羅斯福最後用他慣用的比喻辭令向聽眾指出:「世界上無法無天的瘟疫正在蔓延,看來這是不幸的事實。每當一場侵害人身健康的瘟疫初起時,社會上都會贊同並實行隔離病人,以資保障居民的健康,防止疾病蔓延。」這就是被稱為有重要意義的「防疫演說」。這是羅斯福在經歷了四年多的迎合孤立主義者、和平主義者的要求之後放出的一個試探氣球,想探探輿論的新風向。 在這次廣播講話中,羅斯福還暗示美國不能排除捲入戰爭的可能。他說:「我們決心置身戰爭之外,可是我們不能保證美國不受戰爭的災難性的影響和免於捲入戰爭的危險。我們正採取使我們捲入的危險減至最小限度的一些措施,但是在一個信任和安全巳經遭到破壞的騷亂的世界裡,我們不能得到完全的保障。」演說一發表,國會中孤立派大為惱火,竟以提出彈劾相威脅。羅斯福發現美國人民還不願接受以集體行動來反對侵略者的概念,也就不再提「隔離」主張了。後來他對一位朋友說:「真難啊,你一心想帶領人們前進,可是回頭一看,沒有一個人跟著你,這真可怕!」 雖然德意日法西斯侵略行動步步加緊,但是孤立主義者似乎並沒有什麼覺悟,反而在「魔鬼」面前更加畏首畏尾了。1937年12月12日,日軍向南京發動了進攻,吃水不深的美國炮艦「帕親」號停泊在長江位於南京西南大約27英里的地方。一些美國商人、外交官和新聞記者正在炮艦上避難。「帕奈」號的天篷上剛塗好兩幅巨大的美國國旗,在它附近美國公司的三艘油輪上也都飄揚著星條旗。下午一點半剛過,一群日本轟炸機從空中俯衝下來,對「帕奈」號進行了輪番轟炸。當乘客和船員們坐木筏和小船上岸的時候,日本飛機又來掃射。兩名美國水兵和一名意大利記者中彈身亡,還有40人受傷。三艘油輪也受到轟炸和掃射,在下沉之前沖到了淺灘,油輪上的中國船員逃到岸上,同一天在長江上的幾艘英國船也受到了襲擊。 羅斯福和國務卿赫爾對日本法西斯軍隊肆意擊沉「帕奈」號的行為義憤填膺。他們向東京發了一個憤怒的電報,要求對擊沉這艘炮艦並造成美國人傷亡的事件進行道歉和賠償。然而,這一事件卻助長了孤立主義情緒,他們深恐此事將導致美日對抗。當一項被擱置很久的決議案又拿到眾議院投票表決時,孤立主義者們進行了種種抵制。這項決議案要求修改憲法,規定在總統宣戰之前進行公民投票。而使這項決議案不能通過的唯一障礙是總統的那封措詞強烈的抗議電報。羅斯福說,這項決議案使他「不能」施行對外政策。即使這樣,表決結果仍然是209票對188票,這顯然表明了孤立主義的實力。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