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華西列夫斯基 | 上頁 下頁
一七


  當時,不論是鐵木辛哥、瓦圖京還是華西列夫斯基,都不知道國防人民委員的命令意圖,只是到後來,他們才獲悉,這是蘇軍鑒於反動的慕尼黑協定及其帶來的叛賣行徑所採取的臨時應變措施。通過此事,身為總參謀部官貝的華西列夫斯基充分認識到了戰爭形勢的日益吃緊。此後,蘇軍則逐步加強了西線的反侵略戰爭部署。

  實際上,這段時間內蘇聯的東線也遠不是風平浪靜。日本帝國主義一手挑起的哈桑湖軍事衝突(即張鼓峰事件),在蘇聯方面看來,也是企圖進攻蘇聯的前奏。當時,總參謀部認為,這可能是日本人想檢查一下蘇軍在濱海地區的實際戰備情況。在戰事延續一周後,日本侵略者被蘇軍徹底擊敗,最後不得不通過外交手段解決了事。在這段日子,遵照總參謀長指示,專門在總參謀部和國防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的辦公室之間裝設了一部專線電話,華西列夫斯基就奉命守在電話的一端,所有的事態變化都由他直接報告國防人民委員。

  哈桑湖衝突中蘇軍戰鬥的經驗表明,蘇聯軍事條令和教令是符合形勢和新的戰鬥技術裝備的要求的,當然也暴露出遠東(濱海)集團軍在戰鬥訓練方面,特別是諸兵種協同動作、軍隊指揮以及動員準備方面的某些缺點。為此,總參謀部領導指示華西列夫斯基利用這次實戰的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對軍訓處原來的戰鬥訓練及戰役訓練條令作出新的補充和修改。修改後的條令以總參命令形式下發到各軍區和各集團軍群。由於這項命令經國防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審定,後者又當面向華西列夫斯基提出了兩條修改意見。待最終完成並下發部隊後,該命令很受各軍區及集團軍群的高級指揮人員的歡迎。為此,華西列夫斯基還得到了蘇共中央政治局的表揚和嘉許。

  1938年秋,總參謀部機關特別發佈了一道命令,對華西列夫斯基進行嘉獎,表彰他「忠誠地和高質量地完成了一系列重大的任務」。這裡的「一系列重大任務」,主要是指下述3件:一是他參加擬定了人民委員關於戰鬥訓練的年度命令;二是他撰寫的關於工農紅軍領導人員冬季戰役訓練的訓令;三是他起草完成了人民委員關於哈桑湖地區戰鬥行動總結的命令。

  1939年初,由於戰爭日益臨近,總參謀部決定將原來的作戰處擴充為權限更高的作戰部,並對它的領導人和工作人員做了較大的調整。作戰部是總參謀部的核心機構。在一定的意義上可以說,其他機構都是在和作戰部密切配合下工作的,執行作戰部提出的種種要求,又從它那裡獲得自己工作的基本材料。作戰部的主要任務包括;制定所有戰役的計劃,收集和分析各方面軍的情況材料,監督對最高統帥部訓令的執行,等等。按蘇軍當時和後來的工作慣例,只有作戰部部長或副部長才有資格與總參謀長一起去最高統帥部彙報工作。這就要求作戰部長或副部長必須瞭解總參從事的一切工作,以及總參掌握的一切東西,其中包括有關敵情、軍事運輸及各方面軍實力和預備隊狀況。其實,這一切也是擬定和編制成功的作戰計劃所必不可少的要素。

  當作戰部開始組建時,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就考慮應該把沉著幹練的華西列夫斯基選派到這裡來工作。但當時戰役訓練處一時找不到合適的人選,而全軍高級指揮人員這一層面的聯合軍事演習又接二連三,以致一時沒能實現。到了6月間,經沙波什尼科夫與國防人民委員伏羅希洛夫商定,最後報請最高統帥斯大林批准,決定調華西列夫斯基出任作戰部副部長,同時暫時繼續兼任戰役訓練處處長。

  1939年9月1日,法西斯德國突然閃擊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此,蘇聯政府為了爭取更多的反侵略戰爭的準備時間,而與德國簽定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從而實現了聯共(布)第18次代表大會提出的儘量「不讓帝國主義把我國拖入戰爭」的戰略構想。

  但是,蘇聯政府和軍隊的決策者都清楚地知道,一旦世界大戰爆發,那麼在歐洲戰場上將出現的決定性爭奪必將是在德國法西斯與社會主義蘇聯之間展開。也就是說,蘇德戰爭終將不可避免。蘇聯政府所以要同德國法西斯訂立上述互不侵犯條約,除了前面提到的通過哪怕是暫時的緩和來增加戰爭準備時間之外,還有一個更主要的國際政治戰略方面的考慮,這就是使當時由英法等西方帝國主義列強積極出面推行的「綏靖主義」陰謀政策落空。因為,當時英法列強,甚至包括美國在內對德國法西斯的侵略行徑都一概縱容,甚至慫恿希特勒向東進軍,目的就是要把戰爭的禍水引向社會主義蘇聯。以至當蘇聯政府向它們提出共同防禦法西斯侵略的建議時,不論波蘭還是英法兩國,全都不樂此為。後來,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所出現的「西線無戰事」(亦被稱為「奇怪的戰爭」)的歷史事實,便已經充分證明了當時蘇聯政府的明智和遠見。

  儘管如此,蘇聯最高軍事委員會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並不抱幻想。還在戰爭爆發初期,斯大林便指示總參謀部著手擬定和編制旨在應付突發事變的蘇軍戰時集中和展開作戰計劃(後總參謀部將它命名為「反擊侵略計劃」)。這項工作最早是由蘇軍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負責領導的,具體參與這項計劃編制的即是總參作戰部瓦圖京部長與華西列夫斯基副部長。

  1940年5月間,為適應即將到來的戰爭形勢,聯共(布)中央和蘇聯政府對國防人民委員部和總參謀部的領導進行了大幅度的調整。在這次調整中,華西列夫斯基被任命為總參謀部第一副部長,具體負責西方工作。此後,編制「反擊侵略計劃」的任務便成了華西列夫斯基的主要工作。需要說明的是,該計劃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內容要點,都是總參謀長沙波什尼科夫提出的,具體的進一步研究調查工作及最後起草成書面材料,則是由華西列夫斯基、瓦圖京和馬蘭金來完成的。

  在這段時間裡,華西列夫斯基每天工作都在12個小時以上。即使是休息時,也滿腦子都是作戰計劃。經過3個月的緊張工作,這項計劃的雛形算是完成了。

  計劃認定希特勒德國將是蘇聯的最可能和最主要的敵人。意大利也可能站到德國一邊,但它的軍事行動多半會局限在巴爾幹地區,因而最多只能對蘇聯邊境地區造成間接威脅。此外,站在德國一邊的還可能有芬蘭(後來在法國被打敗和英國在敦克爾刻瓦解後,它的領導人果然倒向了柏林)、羅馬尼亞(從1939年就成了典型的德國「原料附庸」,翌年乾脆放棄中立,直接投靠了法西斯聯盟)和匈牙利(當時已是「反共產國際條約」的參加國)。在當時,沙波什尼科夫認為,軍事衝突可能會局限于蘇聯西部邊境。

  鑒此,該作戰計劃規定,蘇軍主力應集結于蘇聯西部地區。此外,該計劃也未排除日本進攻蘇聯遠東的可能,因此建議在那裡集中足以保證蘇聯地位穩定的力量。至於敵人的主要突擊方向,沙波什尼科夫認為應在由桑河河口向北的地區展開,因為這對德國來說最有利,因而也是最可能的。計劃規定,蘇軍主力應在由波羅的海沿岸至波列西耶一帶集結,即當時西北方面軍和西方方面軍的駐紮地段。計劃中還認為,要保蘇聯南部的安全,同樣也需要有兩個方面軍的力量,不過其兵員和兵器的數量都應少一些。計劃指出,德軍在蘇聯西部從兵力的集結到展開至少需要10—15天。關於戰爭可能爆發的日期,計劃中隻字未提。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