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亂世梟雄-戈林 | 上頁 下頁
三九


  上面的例子僅僅是一個公司給戈林的捐款,德國航空界的捐款更多。戈林以維持「貧窮的飛行員」的生活的名義建立了一個基金會,並在銀行裡開設了帳戶,由德國飛機製造業提供基金,據不完全統計,僅在1940年10月至1941年10月的一年的時間裡,戈林收到的捐款就達185萬馬克之多,戈林將這些錢大部分都投到了卡琳莊園的擴建中,但戈林一直對外界聲稱,他自己沒存一分錢,他的財產狀況是有目共睹的。將來他可以把卡琳莊園以任何一種形式交給國家。戈林所說的這一切也許只有他自己才相信。

  戈林的財富更多的還是來自他的「外匯管理處」。他自從擔任了「四年計劃專員」以後,控制了德國的全部的外匯儲備。德國任何一個公司的任何一筆出口業務,都必須有戈林的簽字方可。那些向國外出口產品的大公司和企業,幾乎每一個都向戈林行過賄。

  戈林在熱衷於經濟的同時,在內心中始終還把空軍放在第一位,將空軍視為自己的私有領地,而不允許任何人染指。儘管戈林關心備至,也可以說傾盡了全力,但空軍的發展並不是很令人滿意的,直到1935年底,德國空軍的飛機數量雖說已達到1800多架,可其中真正能夠與法國、波蘭的飛機相匹敵的戰鬥機寥寥無幾,根本不能形成威懾力量。即便如此,戈林所創建的空軍畢竟還是他與其他納粹上層官員爭權奪利的砝碼,無論從感情上,還是從理智上說,他都不能不時刻把空軍的發展放在心上。戈林毫不隱諱他期望自己能夠晉升為空軍元帥,並多次含蓄地向希特勒和其他軍界上層人士表達過這一願望,只是始終沒能如願,這大概是因為就其實力而言,德國空軍此時還沒達到可被視為在未來戰爭中起決定作用的軍事力量的程度。

  戈林雖然未能當上空軍元帥,但希特勒為了安撫他,在1936年的夏天晉升他為四星級上將。戈林深知自己如果要想晉升為元帥,就必須加速發展德國空軍,提高空軍的地位,正因為這樣,他無論多麼忙於其他事務,空軍的建設始終是他最關心的事情。不過他實在太忙了,難免有顧不上的時候。因此,空軍的日常事務人都由米爾希負責處理。在沒有戈林胡亂指揮的情況下,米爾希將空軍的事務處理得井井有條,德國的飛機製造公司夜以繼日地生產,大批的戰鬥機源源不斷地從德國各地的飛機製造廠運往飛機場,投入使用,通過以前的較量,米爾希對戈林已不敢有絲毫的怠慢,每逢有剪綵。慶祝大會之類的活動,他都事先與戈林打好招呼。

  戈林也是每請必到,他經常身穿禮眼,腰挎短劍,發表一通慷慨激昂的講話,然後在眾多隨從的簇擁下,登上豪華專車揚塵而去。戈林對此很得意,他需要這種能夠顯示其權勢、滿足其虛榮心的表演。在得意勁過去之後,戈林最終還是生出幾分擔憂,他發現有被米爾希架空的危險。當一次米爾希請他巡視雷希林機場,並請他觀看將要投人生產的最新式的戰鬥機模型時,戈林發現這種機型他從來沒有見過,也沒聽米爾希講過。戈林當時沒向米爾希表示什麼,暗中卻己下決心要著手整頓空軍。恰好,空軍參謀長韋弗在一次空難中喪生,戈林不顧米爾希的反對,將對空軍事務一竅不通但精明能幹的凱塞林任命力空軍參謀長。與此同時,他又將空軍技術辦公室主任的職位交給了他在一戰時期的戰友烏德特。這是一位飛行技術十分高超,性格剛烈的軍官,在後來的戰爭中,他成為令對手聞風喪膽的德國空軍中最出色的空戰指揮者。

  儘管空軍力量的發展還有待時間,但希特勒和戈林都急幹將空軍派上用場。戈林利用他與許多國家外交官有私交的條件,不失時機地向他們吹噓德國空軍是如何強大。這一點正合希特勒的心意,因為希特勒念念不忘他在《我的奮鬥》一書中所提出的向東方擴張和兼併奧地利的目標,而為使英法對德國未來的行動不加干涉,進行這種武力威懾是此時可採用的唯一的辦法。後來的事實也證明,德國的武力威懾確實起到了極大的作用。

  在此之前幾年的時間裡,希特勒一直在督促軍界和經濟界為復興德國的軍事力量而努力。這一切開始都是在極為秘密的情況下進行的,可紙裡終究包不住火,德國在重新進行擴軍備戰的消息以各種方式在國外傳開,引起了英法等戰勝國的不安。為了消除他們的不安,希特勒不斷向各國保證德國無意恢復軍事力量。早在1934年初,希特勒就命令陸軍要在年底將兵力由原來的10萬人擴充至30萬人,海軍也在悄悄建造大噸位的戰艦。至於空軍,那就更不用說了,在戈林的苦心經營之下,飛機的數量已經接近英法等國。

  1935年3月17日這一天,對於當時的德國人來說,似乎是一個節日般的日子,這一天是德國陣亡將士紀念日,希特勒在柏林舉行的盛大的紀念集會上,第一次向德國國人宣佈,德國從此再也不受《凡爾賽和約》的制約了,用希特勒的話說,就是德國人民從此掙脫了「加在德國人民身上的鎖鏈」。

  從這一天開始,納粹德國撕去了為擴軍備戰所作的一切偽裝。雖然當時德國有許多人對《凡爾賽和約》極為不滿,對希特勒此舉曾大加讚賞,甚至為此歡欣鼓舞,但是在若干年後,德國人在進入了一個血與火的殘酷年代後,才意識到,正是從那一天開始,德國幾乎進入了萬劫不復的境地。

  戈林可以放心大膽地幹了。他出於一種好人喜功的心理,以其一貫的武斷作風,讓米爾希下令停止生產造價極高的大型轟炸機,儘量擴大小型戰鬥機的產量。他直截了當地對米爾希說,「元首沒有問我飛機有多大,只是問我飛機有多少。」他的用意他自己心裡最清楚,他明白只有飛機達到一定的數量,他才有可能首升為元帥。

  對於德國的軍事力量的復興,當時英國以張伯倫為代表的那些缺乏遠見的政治家們,採取了姑息養好的綏靖政策。希特勒在1935年5月21日的德國國會上的和平演說中,以華麗的措辭對德國將公開重整軍備的行動進行了辯解,並向第三國保證,德國絕對沒有征服其他國家的念頭,德國要的只是「和平」。他宣稱,德國承認法國對阿爾薩斯—洛林的主權,承認波蘭是一個獨立的民族國家。對於奧地利,德國既不想干涉其內政,更沒有兼併它的念頭,希特勒的虛偽的和平保證居然使倫敦的政治家們大喜過望,尤其是希特勒就提出的裁減軍備的建議,簡直使英國人覺得永久的和平已經到來。英國欣然同意德國的裁減軍備的計劃,即德國將對一切攻擊性重型武器予以限制,海軍力量只能達到英國的1/3。英國政府欣然同意。英國的這種作法,實際上就等於承認了德國對《凡爾賽和約》的破壞,也標誌著《凡爾賽和約》的壽終正寢。

  1935年10月,意大利突然入侵阿比西尼亞今埃塞俄比亞,意大利人的行動又為納粹德國提供了一個絕好的機會。面對意大利的武力侵略,國聯吵著要對意大利買行制裁,但實際上卻是無能為力的。希特勒看明白了這一點。次年2月27日,法國與蘇聯簽訂了互助條約。希特勒在國會中宣佈,既然法蘇簽訂了互助條約,這就意味著《洛迎諾公約》的瓦解,那麼,德國就必須在非軍事區建立起絕對的主權地位,說幹就幹,3月了日,德國政府命令陸軍對菜茵蘭非軍事區採取行動,這個命令是由陸軍部長勃洛姆堡親自下達的。接到命令後,德國陸軍十分惶恐,他們害怕招致法國的反擊,於是在3月7日淩晨,只象徵性地派出了3個營的兵力,在看到法國沒有任何反應的情況下,才派出廠後續部隊。前後加起來,佔領整個萊茵蘭非軍事區只用了一個師的兵力。法國政府和軍隊的軟弱與忍讓,使本來手裡捏著一把汗的希特勒和德國陸軍的將軍們,終於長出了一口氣。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