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岡村寧次 | 上頁 下頁
三三


  ◎第十二章 塘沽協定

  探囊取物來談判,威逼利誘耍蠻悍;
  做完平生得意事,不滿冷落走為善。

  話說當時的塘沽,還是個居民僅萬余人的小鎮。它位於天津東南方向100多華里的海濱,港內風平浪靜,便於船隻停泊。經日方同意,中國當局選擇在這裡舉行雙方的正式停戰談判。

  本來當關東軍向長城以南各地實行武力進逼時,日本的一項和平侵華陰謀已在付諸實施,這就是在中國策動內變,分裂華北,扶植傀儡,建立所謂「新政權」。早在1933年2月間,與關東軍進犯熱河的同時,其高級參謀、奉天特務機關長阪垣征四郎便來到天津,專門開展此項活動,經費由岡村寧次具體籌措。阪垣最初計劃策動吳佩孚、孫傳芳等舊北洋派頭目出面組織親日政權。但由於這兩個人不願留下漢奸的臭名,他們又選中原皖系軍閥成員張敬堯作為主要工具,企圖使張在北平發動政變,華北其他地方軍人加以響應。為了實現這一計劃,阪垣不惜重金收買華北的地方軍人,並利用他們與國民黨政權的矛盾進行煽惑,藉以削弱中國中央政府在華北的勢力。

  在華北一帶建立所謂「緩衝」地區,以確立偽「滿洲國」軍事、政治、經濟的保障,是關東軍歷來的追求目標。在岡村寧次建議下,日軍4月下旬對古北口以南的南天門陣地的進攻,主要就是為了配合阪垣的活動,企圖以日本軍事上的聲威來促成華北的內變。但原北洋系統軍人中甘心充當漢奸者畢竟是少數,縱觀整個抗戰期間,降日或反復無常經常反水的多是原西北軍系統的一些將領,舊北洋派軍官的氣節反而要高些。這是後話。5月7日,張敬堯在北平被刺殺,阪垣的計劃擱淺。16日,原西北軍將領石友三在日本特務中野英光操縱下,在灤東打出「獨立」旗號,但無人響應。在這種情況下,阪垣只好向武藤、岡村等人報告:在華北製造親日政權的計劃,「因各將領持觀望態度,難以進展」。因而,日軍向長城以南的新攻勢便從策動內變,發展為以戰迫和。

  自日軍向長城一線進攻以來,中國軍隊雖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抵抗,但南京政府並沒有抗敵到底的決心。在上海事變爆發時,國民政府一度遷都洛陽,1932年12月又返回南京。蔣介石等人對當時各項政策研究的結果,仍然主張一面對日妥協,一面加強與列強各國的友好,首先要謀求國內統一,以所謂「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作為基本方針。即當前以討伐中共軍為目標,至於日軍的進攻,則作為將來的問題對付之。次年1至2月間,適值蔣親率國軍主力專心剿共之際,關東軍攻陷熱河部分地區,令蔣十分難堪。3月8日,蔣自南昌剿匪司令部飛赴河北省保定與張學良會談,結果張以承擔熱河戰敗責任辭去軍委會北平代理委員長之職而下野,11日赴上海。12日,何應欽受命繼張後任。蔣介石則急速南下對付中共軍。張學良指揮的東北軍改編為4個軍,分別以萬福麟、於學忠、何柱國、王以哲為各軍軍長。至此,蔣介石瓦解東北軍以及使中央威令擴及華北的夙願,經一番周折反而初步獲得成功。

  這時,正趕上汪精衛在國外「遊歷」約半年後回國,於3月30日又任行政院長,再次組成蔣汪合作政權。不久,對日持強硬態度的外交部長羅文幹辭職,汪兼任外長。於是,對日政策也由抵抗更明顯地轉變為對日談判。4月中旬,國民政府通過北大校長蔣夢麟與英國公使藍浦森聯繫,要求英國調停停戰。5月3日,蔣汪決定起用親日派、前國民政府外交部長黃郭為委員長,成立有華北各界實力人物參加的「行政院駐平政務整理委員會」,職責是「改善華北方面的中日關係」,並將此意轉告給日本方面,以博得對方的好感。

  而在軍事上,何應欽起初是想要頂一頂。他準確地判斷日軍如果再進攻,主要將來自山海關方面。因此,他將華北的中國軍主力集中于灤東地區,沿灤河構築數道防禦陣地,又將其餘兵力配置于長城沿線。

  為了「教訓」何應欽,並在停戰談判開始前再作一次軍事訛詐,5月3日,關東軍經中央部批准下達了由岡村寧次起草的「關內作戰」的命令。命令指出:「華北方面之敵,依然堅持挑釁態度,不僅再度進入灤東地區,而且在興隆縣方面已越過長城線進入熱河省內,我軍務須予以致命打擊,以挫敗其挑釁性進攻。」6日,東一京的參謀本部也提出了《北支(華北)方面應急處理方案》,其要點是:「以關東軍繼續使用武力加強壓制為基調」,「堅持在沿長城地區反復打擊中國軍隊」,同時,「採取措施,加強促進華北、華中和華南各方面的分立傾向」;中國如要求停戰,其軍隊須「大體上後退至宣化、順義、三河、玉田、灤縣、樂亭以南及以西,並以事實表明不再進入該地區」;而且「中方必須在事實上厲行取締排日,並予以切實保證」。該方案還告誡關東軍,要「避免締結停戰成文協定。在看清形勢的基礎上,根據對方之迫切要求行事」。

  從5月7日起,日軍沿長城猛攻中國陣地,很快又侵佔了灤東地區,並侵入灤河以西。15日,在岡村寧次的建議下,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發表聲明:「如果中國軍隊幡然悔悟,放棄以往的挑戰態度,從國境線遠遠後撤,則本軍有意速回長城線,從事維持滿洲國國內治安之本務。若中國軍隊仍不改變態度,則本軍亦不得不繼續作戰。」

  未等何應欽答覆,5月17日關東軍的第6、第8兩個主力師團,開始向南推進,目的在於「以作戰上最有力的態勢進入談判」。第6師團於當日佔領唐山,18日進入玉田,19日佔領薊縣,20日越過平谷、三河,第一線部隊抵達薊運河一線。第8師團於19日攻佔密雲,21日進攻懷柔,23日突破中國軍隊防線,並繼續南進。這樣,北平已處於日本侵略軍的槍口之下。

  此時的何應欽已無心再戰,在軍事上一籌莫展的情勢下,急於要與日軍達成停戰。而人數較中國軍隊遠為劣勢的關東軍,戰鬥力也已用盡。岡村寧次認為,日軍雖暫時勝利,但整個平津地區的各派系中國軍隊約有40個師,區區幾個關東軍師、旅團儘管戰鬥力強悍,長期作戰畢竟不支,「因此,必須乘勝於最短時間內導致停戰。唯恐予中國軍以反擊的餘裕」。可是,他的這個看法一時不被東京方面理解。參謀本部的首腦們起初對關東軍人關作戰顧慮重重,這時見戰事順利又主張繼續幹下去,全然不顧現地作戰的關東軍兵力已捉襟見肘。於是,「關東軍對此發出抗議電報,認為停戰談判應由其自行處理,其他機關不得干預」。5月22日,參謀本部在關東軍指揮官們的壓力下,電告武藤信義可以與中方進行停戰談判。

  何應欽和黃郛知道,此時關東軍的掌權人除武藤信義元帥外,其次就是岡村甯次副參謀長。所以,黃郛的和談密使殷同於5月24日到達長春後,就要求直接與岡村寧次晤面。岡村在日記中記載:「5月24日及25日,我應殷同的邀請,單身前往他的住處密談,並把我軍有意締結停戰協定的想法告訴了他。通過兩天的會談,彼此間疏通了大體的意見,達成了有關停戰的大致意向。」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