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岡村寧次 | 上頁 下頁 |
二八 |
|
黑龍江:在東北各地的抗日武裝中,黑龍江的義勇軍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徘徊觀望後才成立的。在「九一八事變」初期,馬占山率愛國將士江橋抗戰,曾給進犯日軍以沉重的打擊;但在馬占山降日後,黑省的抗戰聲浪很快沉寂下來。及至馬占山重新抗日,部隊的實力已大不如前。1932年10月,呼倫貝爾警備司令兼中東路哈滿護路軍司令、第2旅旅長蘇炳文和護路軍副司令兼第衛旅旅長張殿九等率部組成東北民眾救國軍,抗日鬥爭再度高漲起來。 東北義勇軍成立初期,愛國舊軍人和知識分子發揮了先鋒、骨幹作用。後來,大量農民加入了抗日隊伍;不少民間秘密組織如大刀會、紅槍會等以及某些綠林武裝也卷人了抗日的洪流中來。到1932年4月,即偽滿洲國建立之初,估計東三省義勇軍的總數已發展到30萬人以上。 義勇軍興起後,對東北各處日軍展開了英勇頑強的戰鬥,1932年夏秋季節形成抗日鬥爭的高潮。據不完全統計,這一年義勇軍襲擊遼、吉兩省重要城市30次,其中襲擊奉天11次,襲擊長春6次,燒毀了奉天和哈爾濱的飛機場,破壞了撫順的日本發電所。遼寧的義勇軍乘日軍進攻北滿,南滿兵力空虛之機,控制了省內多數縣城,日軍被迫龜縮在鐵路沿線的縣市。關東軍承認「確有16個縣處於抗日勢力控制之下」,「沈海、營口線鐵路不通,滿鐵本線屢遭襲擊,夜間運行處於極其危險的狀態」。吉林義勇軍馮占海部於4月收復方正,5月攻克賓縣,7月再克榆樹,打死打傷不少敵人。據日偽方面統計,1932年夏,吉林參加武裝抗日的人數多達十幾萬人,抗日活動遍及18個縣區。 岡村寧次於1932年夏秋之交來關東軍上任,正是東北義勇軍勢力的高漲時期。他通過對東北各地的實地考察、巡視,感到解決所謂治安問題是首要任務。為此,岡村一方面給軍部打報告,要求從國內增派援軍;一方面通過偽滿政權加強所謂「法制」建設和地方武裝建設。1932年9月,日偽統治者發佈了由岡村等人參與炮製的《治安警察法》,11月又頒行《暫行懲治叛徒法》和《暫行懲治盜匪法》,把義勇軍污蔑為「叛徒」、「盜匪」,可以格殺勿論。 9月末,關東軍司令部指示成立由偽滿國務總理任委員長,軍政部、民政部為主體的清鄉委員會,在各省、縣設立由日偽軍政頭目組成的地方清鄉委員會。它們在各地網羅漢奸走狗,拼湊民團組織,進行各種反動宣傳和破壞活動。不久,日軍混成第14旅團和騎兵第4旅團分別於10月和12月先後增援到東北,增強了關東軍的實力。日本關東軍準備就緒後,武藤信義大將下令,由小磯和岡村具體負責指揮,向義勇軍發動了空前規模的大掃蕩。 其實,至1932年底,整個關東軍的人馬不足5萬,它的強悍,主要在於軍隊的素質。關東軍以區區幾萬人馬,要向散佈于東北廣大地區的20多萬抗日義勇軍發動掃蕩,談何容易?岡村寧次帶著齋藤彌平太大性和遠藤三郎少佐等幾個司令部高參,整日關在作戰室裡埋頭搞掃蕩計劃,並提出了「步步為營,重點突破」的作戰方針。 日軍進攻的矛頭,首先指向活躍在遼寧東邊道的以唐聚伍為總司令的遼寧民眾自衛軍。9月12日,關東軍以第1、第4騎兵旅團為主力,並從其他師團抽調部分步、炮、裝甲以及工兵等部隊,外加偽滿奉天警備軍的3個旅,開始向東邊道地區進攻。東邊道轄寬甸、桓仁、新賓、通化、輯安、臨江、柳河、輝南、金川、撫松各縣,該地區30年代初屬遼寧省。現通化、輯安、柳河等縣市劃歸吉林省。 關東軍的這次軍事行動部署周密,採取了不同於以往一陣風似的作戰方法。首先用3周左右的時間以沈海、安奉鐵路沿線的要地為據點組成警備網;又在攻擊開始前,派出一支部隊從臨江向八道江進犯,切斷義勇軍向東部山林地帶轉移的道路。從日本國內增派的混成第14旅團也參加了這次「討伐」,並抽出部分兵力作機動,穿插於警備網內,逐漸向通化、桓仁一帶縮小對義勇軍的包圍圈。 10月11日,日偽軍分4路發動了總攻擊:西路從千金寨向新賓李春潤部,南部經風城向寬甸張宗周部,東路由朝鮮江岸向輯安、臨江王風閣部,北路從沈海路出發,經海龍、山城鎮向三源浦包景華部、通化孫秀岩部及唐聚伍所在的自衛軍總部進攻。日軍的裝甲車橫衝直撞,跟進的騎兵攻勢淩厲,迫擊炮和機關槍猛烈轟擊掃射,又出動飛機狂轟濫炸。在日偽軍猖獗進攻面前,自衛軍各部之間失去了聯繫,各自苦戰一方,終因抵抗不住而節節敗退。唐聚伍的第37路軍司令王永成陣前投降,有的隊伍宣佈自行解散。唐率領自衛軍總部和部分主力部隊,突出重圍,向北轉移。 11月上旬,關東軍首腦再度集結重兵進攻自衛軍,在臨江一戰中,駐守該地的自衛軍徐達三投敵,由岡村甯次代表武藤司令官出面宴請「宣撫」。臨江失守後,馳援的郭景珊、惠空光、魏萌樓等部陷入重圍,自衛軍傷亡慘重,被迫向撫松轉移。日偽軍窮追不捨,11月下旬,又把「討伐」擴大到吉林省樺甸地區,自衛軍難以抵擋,唐聚伍決定將餘部化整為零,進行遊擊戰。但由於在冬季的原始森林裡,部隊生存異常艱難。12月,唐聚伍、郭景珊先後退至熱河淩源縣,這時部隊僅剩千餘人。 日軍在攻打東邊道的義勇軍得逞後,緊接著就轉向峋岩、莊河和鳳城等所謂遼東「三角地帶」。這一地區活躍著鄧鐵梅率領的東北民眾自衛軍和李純華所部遼南救國軍。日軍的進攻從1932年12月中旬開始,各路義勇軍奮起抵抗。12月下旬,鄧鐵梅率眾3000餘人攻擊岫岩縣文家街守敵,擊斃日軍70餘人,並包圍了守城的日軍,取得了很大的勝利。不久,日偽各路「討伐隊」分頭進入岫岩以東的大營子地區,在大營子西南包圍了鄧鐵梅、李純華部義勇軍。經過激戰,義勇軍主力潰敗,鄧、李率餘部突出重圍。日軍的這次「討伐」到1933年1月上旬結束,先後發生過50多次戰鬥,遼南義勇軍大部潰敗。 按照岡村寧次制定的掃蕩計劃,關東軍對遼東「三角地帶」完成「討伐」後,即開始向活躍於遼河地帶的黃顯聲、張海天部義勇軍進攻。1933年1月下旬,日偽軍分4路從太子河東側、奉山鐵路沿線、營口以及營口鐵路支線出發,邊掃蕩邊前進,逐漸在大高麗房和沙嶺一帶縮小包圍圈。這次「討伐」破壞了義勇軍的許多據點,將部分隊伍繳械,迫使大部分義勇軍轉移或分散活動。 遼寧基本「安定」後,武藤和岡村等關東軍首腦,開始對吉林的義勇軍進行大規模「討伐」。這時,吉林各部義勇軍主力集結在東部密山至梨樹溝鎮和穆棱一帶(今屬黑龍江省)。李杜所部吉林自衛軍、王德林所部中國國民救國軍和丁超所部護路軍曾聯合對敵,被日偽當局稱為「滿洲國治安的一大禍根」。12月,關東軍司令官武藤信義批准了第10師團長廣瀨壽助的掃蕩計劃,並為其增強兵力。 1933年1月,第10師團各「討伐隊」向各部義勇軍猛撲過去。衛日,日軍國部支隊首先攻擊磨刀石隧道及東南方守軍,並向穆棱進逼,迫使義勇軍主力向綏芬河、梨樹溝鎮方向退卻,5日,日軍佔領梨樹溝鎮。4日,日軍竹本支隊從下城子出發東進,5日進入綏芬河,日軍熊山支隊也於4日從下城子直撲密山,李杜所部於6日退出密山城向虎林方向轉移,日軍窮追不捨。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