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岡村寧次 | 上頁 下頁


  ◎第三章 軍旅初步

  初涉戰陣無經驗,天生不適小兵官;
  調回軍校當隊長,再度深造承重擔。

  話說在岡村寧次的纏磨下,上司終於批准了他的請戰要求。不過,由於步兵第1聯隊和其他日軍部隊已於1904年12月底攻下了旅順,黑溝台會戰也已結束,而樺太作戰正著手準備,所以上司于翌年4月將他從補充部隊轉到步兵第49聯隊,作為新編第13師團的一個小隊長參加樺太戰役,好讓他有機會嗅一嗅即將結束的日俄戰爭的硝煙。

  所謂「樺太島」,是日本人別有用心和獨此一家的稱呼,中國傳統名稱為「庫頁島」。該島本來屬￿中國領土,18世紀中葉以後,俄日相繼侵入,俄占北部,日占南部,俄稱薩哈林,日稱樺太。1875年俄日簽訂條約,俄以千島群島中的18島交換日占南部,全島遂歸俄。該島西隔韃靼海峽同大陸相望,南隔宗穀海峽(即拉彼魯茲海峽)同日本北海道相對。全島南北長948公里,東西寬6—160公里。面積約7.64萬平方公里。北部地勢低平,沿岸多瀉湖。中、南部綿亙著兩條山脈,森林和煤、鐵資源十分豐富,且因扼守大陸和海峽之間,戰略地位非常重要。

  1905年3月,日本陸軍在奉天會戰中以傷亡約7萬官兵的代價獲得勝利;5月27日,日本海軍又在對馬海戰中全殲了俄派往遠東增援的波羅的海艦隊。當時日本國民在連戰連勝的鼓舞下士氣旺盛,但對於日本國力,特別是戰鬥力的真相則並不瞭解。其實,日本能夠動員的兵力和財力已達極限。俄國宮中的主戰派認為俄軍在中國東北雖然失利,但在日軍未佔領俄國寸土只地的狀況下媾和,有損俄國的名譽,力主繼續與日本打持久戰。

  這一招,日本是承受不了的。因為與俄國相比,日本在資源人口等戰爭潛力上並不佔優勢,況且俄軍的基本力量還在歐洲地區,如果它傾巢出動轉至遠東再戰,日本非輸掉這場戰爭不可。因此,為了達到在對日本有利的條件下媾和的目的,老謀深算的日軍參謀總長山縣有朋上奏天皇:日軍應由北韓方面威脅俄國屬地海參崴並佔領樺太島,這樣不僅可以予俄軍以再一次教訓,且為加速講和,使之有利於我,無疑亦為有效手段。

  新編第13師團就是根據山縣有朋的這一計劃,在海軍艦艇的掩護下展開樺太戰役的。雖然日俄戰爭已接近尾聲,但岡村甯次作為同期剛畢業士官中為數不多的「幸運兒」參戰,感到格外激動和高興。他身旁那幫年輕的士兵,也個個如嗅到血腥的狼崽躍躍欲試。登陸樺太島時,俄國人發現「他們高喊著『沖呀!』猛攻我們的障礙物,衝破它們,將他們戰友的屍體扔進彈坑,翻過屍體繼續沖向我們的工事」,當然,個別貪生怕死者也有,而「他們的軍官毫不猶豫地槍斃那些企圖後退的士兵,士兵因而奮勇前進,因此常常奪走了本應屬￿我們的勝利」。

  後起的、處在上升勢頭的日本軍隊,與它們的整個國家一樣,確實有著一股生氣勃勃的勁頭。跟俄軍由貴族、特權階層和紈絝子弟充當軍官呈鮮明對照的是:「日本軍方是對較貧苦的人進行較高等的教育,所以他們的軍事學校畢業生許多人都能勝任軍官的工作。他們的軍官團表現出堅決勇敢,深謀遠慮,有知識,發揮了巨大的權威作用。就連他們的最高級將領,也在前方過著簡樸而嚴格的生活,軍官身先士卒,得到了普遍的尊敬。」

  這是一個俄國敗軍之將對日軍的評價,從後來的岡村日記中看似乎出入不大:「我任少尉後不久,即作為小隊長參加日俄戰爭樺太作戰,曾兩次出入於槍林彈雨之中。第一次是初上戰場,在森林中遭遇敵軍,我比較沉著地指揮小隊進行戰鬥。在樹林中為了便於觀察情況,我站在一棵樹墩上指揮作戰。當晚,部下某分隊長給我提意見說:『您作為年輕的小隊長(當時我21歲)應當勇敢。但今天站在高處指揮,並不是真正的勇士。今後應把姿勢放低,要充分利用地形。』對他的好意,我深表感謝。」日俄戰爭過去了30多年以後,1938年6月,當岡村寧次就任日本華中派遣軍第11軍司令官臨出發前,他的參謀長宮崎週一來找他請示軍務,剛進門便見到幾位老者舉著在鄉軍人公會旗幟來訪,宮崎不知他們是些什麼人,岡村解釋說:「日俄戰爭末期,我任少尉小隊長,他們是我出征樺太時的部下士兵,凱旋歸來後,他們合議組織『岡村會』,每逢有什麼事,就舉著這面旗子前來看我。至今已30多年了,真有意思。」

  岡村寧次的一席話,使這位宮崎參謀長大發感慨,從此後,更加崇拜自己的頂頭上司,覺得跟對了人。

  其實,作為一個在基層分隊帶兵打仗的指揮官,岡村寧次並不夠格。軍旅之人都知道,軍官分三六九等,有的人似乎天生就有點兒戰略頭腦和歪才,做高層指揮官或參謀,讓他組織計劃一次戰役性行動可能會得心應手,而若把他放在第一線指揮一次小規模的戰術行動卻顯得很笨拙。岡村寧次就屬￿這類軍官。樺太作戰中,這位少尉小隊長一次率領部下去偵察敵情,當潛入谷地密林俄軍陣地時,因位置不當突遭來自三面的射擊,不得不草率應戰即行撤退,不但沒有弄清楚敵情,還使同伴一死二傷。岡村每每回顧起來,就「對當時自己的驚慌失措感到羞愧」。對於他這方面的短處,一直想栽培他的上司們倒也知人善任。所以在他整個中青年時期,總是被安排做參謀、武官、顧問、課長、部長之類的職務,儘管他求戰心切總想「下基層」,但往往不久就又被調回上層機關。直到1936年3月,他年已52歲,且軍銜已升至中將,這才外放當了日軍第2師團長,真正做了帶兵打仗的官兒,而從此以後也就一發不可收拾,什麼軍司令官、方面軍司令官、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等獨當一面的官職接踵而至,使他充分發揮了其在侵華戰場上進行戰略戰役性指揮的「才幹」。

  樺太戰役結束後,岡村寧次隨第13師團的一支部隊轉到北朝鮮駐紮,但為時不過兩載,他便被調回陸軍士官學校擔任中國留學生隊的中尉區隊長。

  中國清王朝在1895年的甲午戰爭中敗於日本後,感到了國家近代化的必要性。特別是庚子之役再次大敗並簽訂了《辛醜條約》,民族危機空前加劇,清政府統治搖搖欲墜之時,慈禧太后在內憂外患下被迫宣佈實行「新政」。當時,「新政」的內容之一就是改革軍制,建立一支近代化的軍隊。由於清政府在戰爭中領教了日本軍隊的厲害,派人來這裡學習花費的銀兩又少,所以決計選派一些立志軍事的青年插人日本軍校留學;而日本在日俄戰爭前後,主要對頭是俄國,接受中國留學生既可拉攏清政府,又可培植自己的「親善」勢力,故也樂意張開懷抱以示歡迎。這樣,大批中國青年各懷不同的目的擁進了日本的各類軍校。

  岡村寧次在1907年至1910年的3年時間裡,從第4期開始接手總共在「陸士」帶過3期中國留學生。其中,第4期55人,第5期54人,第6期47人。這些當初被日本同學瞧不起的「支那人」,後來回到積貧積弱的中國可就了不得了,像這裡面的閻錫山、孫傳芳等,恐怕當他們的日本同窗乃至教官還在日軍裡領尉、佐級薪水時,閻老西和孫佛爺就已經是腰纏萬貫、割據一方的土霸王了。當然,這些留日學生中也不淨出軍閥頭子,像反袁英雄李烈鈞、抗戰時正經賣過力氣的國軍參謀總長何應欽等,也曾與岡村有過「師生之誼」。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