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戰爭狂人-東條英機 | 上頁 下頁 |
七〇 |
|
在日、偽、蔣對解放區夾擊的形勢下,加以自然災害的侵襲,解放區進入了極端困難時期,1941和N42兩年中,解放區縮小了,人口由1億下降到3000萬,八路軍由40萬減少到30萬,新四軍由13.5萬人減少到11萬人。 面對東條英機發動的瘋狂進攻,中國各解放區軍民在毛澤東主席和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同殘暴的敵人展開空前激烈的大搏鬥,不僅粉碎了日寇的「治安強化運動」,而且也在嚴峻的殘酷環境中受到鍛煉。1941年8月,日寇集中10萬人以上的兵力,在敵酋岡村甯次的親自指揮下,對我晉察冀邊區北嶽區進行了一次空前的大掃蕩。敵人分13路出動,企圖將我主力消滅于長城的兩側,其掃蕩計劃準備在4個月內完成。日軍採取所謂「鐵壁台圍」、「梳篦清剿」、「馬蹄形堡壘線」、「魚鱗式包圍陣」 等戰術,並使用了傘兵和毒氣。我軍指揮部當時估計到,在一開始就和敵人決戰是不利的,所以當敵人歷時半個月到達我中心地區時,我主力己轉移到敵後,我後方機關也早己疏散隱蔽,而遊擊隊和民兵則到處襲擾敵人。日寇的合擊撲空後,就開始分股「清剿」。從9月起,敵人的小股部隊到處搜捕壯丁,燒殺搶掠,我外線部隊就在這時反戈一擊,一股一股地消滅敵人。到9月下旬,各路日軍屢次失利,造成困頓混亂,我軍又適時地集中了相當兵力,對敵人予以沉重打擊,井收復了阜平等根據地的中心地區。為了配合晉察冀的反掃蕩戰,華北各抗日根據地的軍民進行了協同作戰。從膠東到晉西北,從晉冀魯豫邊區到大青山根據地,各部隊同時出擊,收復了許多城市和佔領了300多個敵偽據點,平漢、同蒲、滄石,德石等於線不時為我切斷。 在我軍民的英勇反擊下,日軍主力被迫自9月中旬開始從北嶽區撤退,到10月中旬全部撤走。敵人撤退時,我軍沿途設伏,予以重大創傷。在這次反掃蕩中,總計我作戰800多次,斃俘敵偽軍8000多名,破路400多公里,擊毀火車3列。岡村寧次不得不自認失敗說:「肅清八路軍非短期所能奏效。」 並以「獅於捕鼠,效力不大」來解嘲,此次敵人共燒毀我房屋15萬多間,掠奪我糧食2900多萬公斤,搶走我牲畜1萬多頭,殘殺我人民4500餘人,抓去1.7萬多人。 在這兩個月的反掃蕩戰中,湧現了無數可歌可泣的英勇壯烈的韋跡,有名的「狼牙山五壯士」就是其中之一。9月25日,敵人企圖以2500餘人的優勢乓力圍殲我一個團于易水河畔的狼牙山。為了粉碎敵人的計劃,當日軍到達狼牙山時,我即以一個班的兵力據守險要,掩護全團安全轉移。敵人對這個班施以數千發炮彈猛轟,並以優勢兵力數度猛撲。但我戰士英勇頑強,全班戰士僅剩5人,仍堅持抵抗,給敵人以重大殺傷。最後在無法突圍時,5位勇士打完了最後一顆子彈,扔出了最後一顆手榴彈並將槍摔壞,在高呼: 「我們是光榮的八路軍,八路軍是不當俘虜的!」之後,縱身跳崖,結果3名壯士落到崖底壯烈犧牲,兩名壯士被掛在崖中樹枝上,帶傷脫險歸來。 1942年,是解放區軍民鬥爭最艱難的一年。這一年,日寇對華北解放區的掃蕩達75次之多,其中最殘酷的一次是「五一大掃蕩」。當時日寇集中了3個師團、2個旅團,總計5萬以上的兵力,從5月1日起,以兩個月為期,對冀中解放區進行全面掃蕩。在8000個村莊1.5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密佈了1500多個據點。5000公里網狀的公路上,經常有700輛汽車巡邏。敵酋岡村親自乘飛機往返指揮,用所謂「縱橫合擊」、「對角清剿」的辦法,或用故留空隙「張網捕魚」的毒計,企圖殲滅我主力。在敵人合擊時,我冀中部隊已跳到敵人的腹地鐵路線和大城市附近去,突然襲擊敵後方,使敵人不得不將一部分兵力倉皇後撤援救。戰役後期,敵人進入全面「掃蕩」時,我主力實行戰略大轉移;留在當地堅持的部隊化整為零,分成排連活動,配合地方遊擊隊、武工隊,依靠民兵,創造了「迎擊、側擊、尾擊」和「速戰、速決、速撤」的急襲戰術,積極殲滅敵人。在兩個多月的激烈鬥爭中,在極端險惡的環境下,我軍創造了許多以少勝多的光輝戰例。 5月13日,八路軍兩個連埋伏在無極城外4公里地的小呂,日軍加道大隊長帶領四五百步騎兵,保衛著偽正定道尹及所屬8個偽縣長組成的視察團到「治安區」去視察,落入我軍伏擊圈,經過激烈戰鬥,我軍打死偽道尹、騎兵中隊長以下官兵180多人,並擊斃敵人軍馬60匹。日軍大隊長腿部中彈,帶殘兵狼狽逃竄。整個戰鬥只用了45分鐘,八路軍指戰員無一傷亡。又如6月9日的深澤宋莊之戰,我軍兩個多連擊破敵人2500多人的進攻,打死敵人板本旅團長少將以下官兵600余名,傷300餘,斃傷偽軍官兵200余名,而我軍傷亡僅73人。 在粉碎敵人「治安強化運動」的鬥爭中,我解放區軍民創造性地運用毛澤東同志的人民戰爭思想,主動靈活地打擊敵人。在對敵鬥爭中,我地方民兵和遊擊隊為了對付強大的敵人,有許多很好的創造和發明。其中地雷戰和地道戰就是以少勝多、以弱制強的兩個法寶。 華北解放區廣大民兵大擺地雷陣,炸得日軍人仰馬翻,驚魂喪膽。群眾就地取村,利用廢鐵、玻璃瓶以及石頭等製造地雷。這種武器省工價廉,殺傷力較強,又不易為敵人發現。當日軍深入我根據地掃蕩時,群眾把各種各樣的地雷隨處埋設,大道、田野、山腳、村邊、室內、室外都是地雷。這樣,使敵人到處觸雷被轟,寸步難行。 在對敵鬥爭中湧現了許多爆炸英雄。晉察冀邊區的李勇就是很出色的一個。李勇是阜平縣五丈灣的民兵隊長,他領導著民兵隊在鬥爭中學會了使槍使雷。 1943年5月12日,他領導的民兵在五丈灣附近,佈置了一個地雷陣,並使用了「大槍和地雷相結合」的戰術,結果使進攻的日寇死傷慘重。從此,李勇的名字傳遍了全邊區。以後李勇的地雷戰術更加發展,不僅做到了「敵到雷到」、「敵未到雷先到」、「敵不到叫敵到」,而且能使遊擊組和爆炸組密切配合,邊打邊埋,隨機應變,使敵人心驚膽戰,草木皆兵。李勇在對敵鬥爭中建立了無數的功績,被選為晉察冀邊區的爆炸英雄,並參加了邊區的群英大會。像李勇這樣的事蹟,在各個根據地都曾廣泛地出現,正如群眾所唱的。 李勇變成千百萬,千百萬的民兵要像李勇,敵人要碰上千百萬李勇的地雷陣,管教他一個一個都送終。 地道戰是平原地區群眾的創造。平原的自然條件不如山區便於隱蔽,為了改造這種自然條件,群眾便創造了地道戰。開始時,村幹部和民兵為了躲避敵人的搜捕,各自在家中挖了地洞進行隱蔽。以後,這些地洞打通了並逐漸延伸到村外,使村與村之間的地洞都連接起來,便形成了地道。地道不僅起保衛自己的隱蔽作用,而且是積極打擊敵人的堅固陣地,民兵可以利用地道出其不意地掃擊敵人。敵人經常在付出很大的傷亡後進入材內,但卻找不到一個人;而民兵卻可以利用地道的槍眼射擊敵人,或者從地下轉入材外,襲擊敵後。敵人在發現地道後,曾經用煙熏、水灌及放毒等辦法來進行破壞和殺害群眾。但是,群眾又在鬥爭中創造出許多對付敵人的辦法來。地道的構造一天天在改進,有防毒。防水、通風的設備,也有引誘敵人的陷餅,有的地區還在地道中沒有醫院。地道成了保護自己,打擊敵人的地下長城。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