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戰爭狂人-東條英機 | 上頁 下頁 |
二〇 |
|
就在談判的過程中,以東條英機為參謀長的關東軍,捷足先登,北甯路每天部有滿載關東軍的兵車自東北絡繹開進關內,從海道運來的大批日軍也由塘沽口緊急登陸,熱河省的日軍也經古北口開至北平近郊。在空軍方面,日本除了集結在天津東局子飛機場的飛機以外.還在塘沽附近修築了空軍基地,每天派出飛機在北平上空和平漢路沿線進行偵察,當日本援軍調齊後,便又開始向我大舉進攻。 21日,敵炮擊我宛平縣城及長辛店一帶駐軍:25日,炮擊我廊坊駐軍;26日,日機10餘架猛烈轟炸廊坊。同日.北平廣安門外有30多輛汽車滿載日軍,企圖沖進城內。 27日,日寇一面向冀察當局提出最後通碟,限第二十九軍第三十七師(馮治安部)于28日正午以前自北平附近退盡;一面即於當晚猛攻南苑和北苑。 28日,日軍繼續猛攻,並以飛機輪番轟炸,南苑守軍死傷慘重。第二十九軍副軍長兼教導團團長佟麟閣、第一三二師師長趙登禹在向城內撤退時,被敵人截擊,相繼陣亡。宋哲元於28日晚自北平逃往保定。 30日,北平被日軍佔領;天津也在日軍的猛攻下,同日棄守。淪陷後的平津,又成為日軍進一步進攻華北和全中國的重要基地。 蘆溝橋的烽火,揭開了抗日戰爭的序幕,全面抗日戰爭便從此開始了。 平津淪陷後,華北戰場上的日軍就以平津為據點向平綏路、平漢路、津浦路三方面進攻;又從長城線向西切斷同蒲路,然後南下,從平漢路西取正大路,以會攻山西。奪取山西是當時日軍在華北作戰的首要目標。 這時身為關東軍參謀長的東條英機,心急如火,認為為天皇立功的機會到了,就迫不及待地帶領關東軍一支「精銳」兵團向察綏撲來。東條為打開通往山西的道路,沿平綏線進攻南口,8月2日于張北擊敗了劉汝明的軍隊,越過長城線,攻佔了萬全縣,奪取了八角台,8月24日侵佔了張家口,沿線國民黨守軍,採取了消極被動的單純防禦作戰,坐待敵人的集結和迂回而不主動出擊,其後則不戰而退,以致平綏線上的戰略要地相繼淪陷。接著,日軍由察南向晉北挺進,晉北重鎮大同守軍又棄城逃走,使敵人輕易地於9月12日侵佔了大同。 東條兵團進攻之「神速」,引起了日本天皇和法西斯頭目的「驚歎」,被稱為關東軍的「閃電式作戰」,並獲得日本政府的第一張「戰功獎狀」。 從此,東條更加神氣十足,為了顯示他的「赫赫戰功」和法西斯軍威,日本大本營特譜寫了一首察南戰役的軍歌。歌詞唱道: 熱河狂風卷塵砂, 蒙古高原牧草芳。 揮師進軍下張北, 夜襲長城無阻擋, 塹壕凋零夜來香。 八角台下水魁旁, 湯淺十川兩旅困, 披荊斬棘直向前, 神迷攻佔張家口。 木樨鬱香葡萄甜, 察南自治已創建。 東條兵團所以進展如此「神速」,主要是國民黨軍隊的腐敗無能。負責晉綏防務的是國民黨第二戰區司令官閻錫山,這個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土皇帝,在反共、限共和統治人民方面,確實是有一套辦法的。為了欺騙山西人民,閻錫山曾提出了「造產救國十年計劃」。為了實施這一計劃,他建立了「西北實業公司」開辦兵工廠,以鞏固其經濟和武器裝備的基礎;另外又修築同蒲路,實行兵工築路計劃,採用窄軌制,以防外面勢力侵入山西。他當時曾編有所謂《將來希望歌》,歌中曾有這樣的詞: 無山不樹林,無田不水到; 無村不工廠,無鄉不職校; 無人不勞動,無人不入校; 無人不當兵,無人不公道。 但是,山西的實際情況是:貧富懸殊,實行「十年計劃」的結果,窮的愈窮,富的愈富。廣大勞動人民經常吃不飽,穿不暖,一遇天災人禍,就有成千上萬的人凍餓而死。 閻錫山手中的軍隊,雖號稱數十萬,但這些軍隊,軍紀敗壞,不少官兵染有吸毒惡習,吃喝嫖賭,欺壓人民,戰鬥力極差,因此一擊就潰,不戰即敗,遇到日軍談虎色變,望風而逃。 閻錫山為了加強對晉軍官兵的控制,保持他個人的獨裁統治,曾在抗日戰爭期間,成立了一個「鐵軍」組織。當時國民黨中央政府所給晉軍薪餉,多被閻錫山挪用開銷,以至晉軍的服裝、伙食非常困苦。當時士兵經常吃山藥蛋,軍衣破爛不堪,尤其冬衣多是舊棉花,不能禦寒,士氣低沉,缺乏鬥志。因此,閻錫山就玩了一手陰謀,強迫中高級軍官加入「鐵軍」,向閻錫山宣誓效忠,井用歃血為盟的辦法為他賣命。 與此同時,閻錫山還組織了「同志會」,這一組織的目的表面上是由民族革命達到民族復興,實際上是把山西的軍政人員寵絡在一起,為他效忠賣命。誓詞中有這樣的話:「終身不准脫離組織和背叛組織,如有背叛組織、脫離組織的一律自裁」;「如有暗地裡對會長(閻錫山〕不滿或侮辱會長者,一律自裁」,晉軍師長劉墉之曾因背後對閻錫山克扣軍飽表示不滿;而被迫當面自殺,這就是閻錫山所說的「自裁」。再者,對有「共產黨嫌疑」的人,一律用亂棍打死,僅在平遙一地就打死了數百人。 不難設想,像這樣一支腐敗的軍隊,怎能保家衛國、抵禦日寇的侵略呢?因此,東條兵團攻陷大同後,晉北門戶洞開,如入無人之境,10月14日佔領歸綏(呼和浩特),16日又攻陷包頭。南路日軍,在佔領石家莊後,兵分兩路,一路繼續沿平漢線南下,一路沿正大線西攻娘子關,攻娘子關之敵,曾在舊關附近被中國軍隊圍殲一部,但至10月26日,娘子關終告夫守。從此,日軍連陷陽泉、榆次,迫近太原近郊。至11月8日,太原陷落,太原的失守,影響到晉北.於是國民黨軍紛紛向汾陽以西、太原以南狼狽逃竄。 與國民黨軍隊相反,「七七」事變後,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於9月間相繼從陝西韓城、潼關東渡黃河.開赴山西抗日前線。當時,平綏線上的敵軍已經佔領了南口、張家口、大同,並以精銳部隊向晉北的屏障雁門關及其他長城各口進攻,企圖一舉突破晉北防線並佔領太原。同時,平漢線的敵軍也正積極向保定等地進攻,期與山西日軍取得配合,會攻山西。 在國民黨軍不戰而潰的情況下,山西人民見到了堅決抗日的八路軍開赴前線,無比興奮。因此,八路軍沿途所到之處,不論城鎮、車站和村莊,都受到廣大群眾扶老攜幼的夾道歡迎。太原人民,特別是東北流亡學生,徹夜不眠地擁擠在車站上歡送八路軍上前線。人民抗日情緒的高漲和對八路軍竭誠的擁護和期望,給予八路軍全體指戰員以莫大的鼓舞。 從太原北上的八路軍,沿途目睹耳間的盡是國民黨潰兵的狼狽狀況和他們散佈的「敵人厲害」、「仗打不得」等失敗言論,這種情況愈益使八路軍將士感到自己的責任重大,需要以實際行動來穩定戰局,掃除這種失敗主義情緒。 雁門關本是當時日軍進攻的目標,但因為這裡有天險作屏障。易守難攻,故日軍又改向蔚縣、淶源等處進攻,企圖突破平型關,直入繁峙、代縣,切斷雁門關後方,然後進逼太原。八路軍第一一五師開赴晉東北以後,即於9月中旬趕到平型關以西的大營鎮集結,決定利用平型關險要地形,從側背出其不意地予敵以猛烈襲擊。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