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堅韌不拔-戴高樂 | 上頁 下頁
四七


  第十七章 「火炬」前後

  火炬戰役多計謀,英美重用老吉羅;
  五星上將無濟事,達爾朗君遭槍禍。

  第二次世界大戰第三年頭的春天,大局已定。交戰雙方力量的對比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蘇聯戰場開始反攻,全世界矚目的斯大林格勒戰役正在取得勝利。德國已成為強晉之未,意大利已經一蹶不振,太平洋方面,日本的侵略已被阻遏,而中國的抗戰力量正在大大加強,在北非,戰局也開始好轉,盟國已經不再處於被動挨打的地位,而正醞釀著一次大規模的攻勢。

  綜觀世界戰局,全球性的反攻形勢即將成熟。但在此時此刻,戴高樂的心情是非常複雜的,他在回憶錄中寫道:「在受人擁護的夥伴中我是相當孤立的,在富翁當中我是個窮鬼。在這種情況下,我滿懷希望,但也萬分憂慮,因為在未來的戰鬥中,無論如何總應該有法國。法國當前的中心問題,不僅是能不能把敵人趕出國土的問題,而且是決定民族與國家的前途問題。假使法國一直衰敗下去,本身的威信將喪失殆盡,官的獨立自主也就不存在了。它將從平靜的海面不停地沉淪下去,從受敵人的奴役變成盟國的附庸。相反地,如果它能在恢復統一的基礎上東山再起,那就什麼也不會損失。只要戰爭期間法國是個交戰國,而又團結在一個政權的周圍,它的前途就有保障。」

  然而,團結在什麼樣的政權周圍呢?在戴高樂看來,當然不是維希政權。在法國和全世界人民面前,它是一個投降政府。在法國的災難中,群眾再也不相信那不久前由於失敗而垮臺的政治體系。最有代表性的人在這一點上比任何人都堅定,有些人還持保留態度,也有一些人對維希那只破船還抱有希望。

  就在戴高樂考慮法國前途的時候,在蘇聯紅軍咄咄逼人的攻勢下,羅斯福和丘吉爾也在著手考慮他們的作戰計劃。對美英來說,在歐洲登陸的「霸王」計劃,與在北非登陸的「火炬」計劃,兩者相較,無疑後者對他們好處更多一些,如果美英於1942年在西歐登陸作戰,那就要同法西斯軍隊作殊死的鬥爭,勢必要付出巨大的代價和犧牲,這是英美所不取的。而北非和西非是法國維希政府的殖民地,這時維希政府同美國有外交關係,在那裡登陸風險要小得多。

  從殖民利益考慮,英美也各有打算。對英國來說,一旦佔領北非,盟軍可以威脅隆美爾的後方,解除埃及之圍;把墨索里尼和希特勒的軍隊趕出北非,可以確保直布羅陀的安全,恢復地中海航道,維護大英帝國的殖民體系,進而掠奪這些殖民地,特別是中東的石油。英國工業巨頭對此十分感興趣。對美國來說,羅斯福最怕德國佔領西非、北非,然後東進與從蘇聯高加索南下的德軍會師,進而在印度同日本軍隊攜手;西邊從達喀爾通過大西洋中部最短的航道進逼巴西,威脅美國的安全。所以美國急於消除這個威脅。另一方面,美國也想控制西非、北非和地中海,窺伺中東。1942年7月15日,即霍普金斯等赴倫敦前夕,羅斯福對這位心腹交底說,如果進攻西歐的計劃不能實現,那麼可考慮的是北非和中東。丘吉爾提出的「火炬」有很大的優點,「它將使我們獲得西非,並為最後控制地中海奠定基礎」。在這裡,美國的目的,就是趁法蘭西帝國之危來擴大美國的影響。因此,這一計劃對戴高樂實行「高度保密」。

  按著1942年7月份美英聯合參謀長委員會開始在倫敦擬制的「火炬」作戰方案,經過反復磋商,9月20日經羅斯福和丘吉爾最後批准,「火炬」方案確定在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和阿爾及利亞的奧蘭、阿爾及爾三處同時登陸。參加「火炬」作戰的美英遠征軍共有13個師,650艘軍艦和運輸船。首批登陸的部隊為7個師,共約11萬人。此外還有幾個主降營將參加這次行動,其任務是佔領敵防禦縱深內的機場和要地。這次登陸的空中保障,將使用

  1700架飛機,其絕大部分都駐守在直布羅陀要塞。雙方並確定,由美國艾森豪威爾將軍擔任這一戰役的總指揮,英國亞歷山大將軍擔任副總指揮。

  即將開展的「火炬」戰役,將戴高樂捲入到一個異常錯綜複雜的政治漩渦中去。儘管起初各方面的情況都於他不利,特別是羅斯福玩弄只顧政治成功而不擇手段的「馬基雅維式」的把戲,但戴高樂終於取得了他政治生涯中最驚險的一次勝利,在這場政治搏鬥中,法國方西主要出場的人物有吉羅將軍、達爾朗海軍上將和戴高樂本人,經過一番較量,戴高樂擊敗了地方上所有的反對勢力,排除了美國特使羅伯特·墨菲的外交干涉和各種計謀,作為法國無可非議的代表出現在舞臺上。

  戰役開始之前,也就是1942年這年秋天,戴高樂雖然猜測到盟國的軍事意圖,然而對於盟國的計劃和密謀卻一無所知。他覺察到,打破他孤立狀態的關鍵在於羅斯福。他已派他的特使達斯蒂埃到過華盛頓,但成效甚微。現在他決定派第二個特使——已在倫敦參加他的陣線的社會黨的抗戰運動領導人安德烈·菲利普,讓他帶去一封給美國總統的私人信件。這封信開門見山,談到一些根本問題。他說,法國承受了1914—1918年戰爭的主要負擔,雖然它最終取得了勝利,但是卻已元氣大傷,疲憊不堪了。法國在戰略上和策略上的錯誤,以及缺少盟國的支持,導致了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失敗。使法國重新投入戰爭確有必要。他本人毅然承擔起這個責任。

  戴高樂在信中說,他不是一個政客,當然不贊成他和他的追隨者介人政治,如果這意味著參加黨派之爭、但如果這意味著捍衛法國的利益,為了法蘭西而同敵人作戰,那麼他確實已參與了政治。他駁斥了認為他對戰後法國有個人野心的種種流言蜚語。有人認為他想成為獨裁者,或認為法國人民竟會容忍獨裁,這些想法都是無稽之談。美國總統在法國享有無與倫比的崇高威望。但是美國總統應該與哪一個法國打交道呢?昨天的法國?維希的法國?還是明天的法國,人們尚未看到其形狀的法國?不,他申辯道:戰爭期間算得上法國的唯有現在的戰鬥的法國。戴高樂要求羅斯福「為了我們共同戰鬥的神聖事業的利益,全面地直接地審查美國和戰鬥法國之間的關係」。這封10月26日簽署的信雖然及時交到了,但羅斯福總統並沒有給予答覆,原因是,此間他已經物色了一個名叫亨利?吉羅的法國人作為他執行北非政策的工具。

  亨利·吉羅是五星上將,軍階高於戴高樂。他的軍人生涯非同凡響,並且由於眾所周知的「無政治野心」而為美國人所賞識。他挺拔魁梧,戴高樂在梅斯時是他的部下。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曾被德國人俘虜過,但成功地逃跑了。而今他又故技重施。儘管已63歲,他還是用繩索逾牆逃出了柯尼斯坦因監獄的城堡,並於1942年的4月到了瑞士。冒著納粹用十萬馬克的懸賞要他首級的危險,他到了法國的未被佔領區,受到了貝當元帥的召見,並同他進行了「誠摯的談話」。後來維希政府的總理賴伐爾試圖說服他向德國人自首,被吉羅予以拒絕。最後他得知,如果希望德國人給他自由,他必須簽署一項效忠于貝當元帥的聲明。美國人決定和他打交道的時候,並不瞭解這一點,然而維希選擇了適當的時機廣播了吉羅給貝當的信。信的全文如下。


學達書庫(xuoda.com)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