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堅韌不拔-戴高樂 | 上頁 下頁 |
三五 |
|
第十三章 開拓非洲 艱苦備嘗搞武裝,抗戰紅旗非洲揚; 有朝一日得反攻,人心向我慨而慷。 戴高樂建立了一支自己的武裝後,就把注意力轉向了非洲。法蘭西帝國在非洲有眾多的殖民地,而且非洲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將來反攻時,這裡可以作為解放歐洲大陸的跳板。 在早些時候,戴高樂就曾經希望在法蘭西帝國會爆發一場反德大起義,這種希望幾近實現,結果卻成了泡影。在北非,諾蓋將軍抵制媾和達三天之久,但在6月25日卻接受了停戰。在印度支那,卡特魯將軍堅持反對投降,但卻同意讓維希政府委派的總督來接替他。在地中海東部地區,皮奧總督和密特臭塞將軍一直到26日才接受停戰,密特奧塞將軍的參謀長德拉米納上校則更為堅決。他設法使科潘斯克將軍指揮的波蘭旅越過邊界進入英國委任統治地巴勒斯但。德拉米納打算更進一步,組建一支法國義勇軍,但是英國中東總司令韋維爾將軍顯然擔心這種別樹一幟的做法會招致麻煩,得不償失,因而拒絕讓德拉米納使用開羅的各種設施。結果,駐紮在地中海東部地區的六萬維希部隊中,投效自由法國的只有數百人。至於停泊在亞歷山大港、由海軍上將戈德弗魯瓦指揮的艦隊,只有六名軍官、二三十名準尉和水兵投靠戴高樂。 雖然戴高樂招兵買馬的工作困難重重,但他的號召還是感動了一些有識之士,例如卡特魯將軍就從西貢前來聽候他的吩咐。當卡特魯9月來到英國的時候,戴高樂已去非洲。卡特魯巧妙地拒絕了英國內閣的建議:希望他能取代一位若明若暗、不合適的準將的建議。英國內閣的那些建議,權衡過這位可愛而聞名的上將在中東所起的作用。同時,勒讓蒂約姆將軍、德拉米納上校、達尚利爾海軍少校、布洛賽少校、德奧特克洛克上尉都先後前來報到。 戴高樂在聖西爾的老同學貝圖阿爾,從挪威率領外籍軍團的一個旅在倫敦登陸。他重返摩洛哥時,留下了外籍軍團的半個旅,由馬赫林?凡納萊指揮,另由柯尼希上尉和德瓦弗蘭上尉從旁協助。後者用巴黎的一個地鐵站的站名「帕西」作為化名,為他創建的情報網全體人員樹立了榜樣。6月底,從直布羅陀海峽來到倫敦投靠戴高樂的還有一位奇怪的人物,是米塞利埃海軍中將。戴高樂的傳記作者讓·拉古都爾說:「這位海軍將軍像他的頭目達爾朗一樣熱衷於政治,他那動盪不定的生涯充滿了陷阱和衝突,也閃爍著光芒,後來他從倫敦轉往聖皮埃爾島和米克隆島及阿爾及爾時依然如故。」 至於「非軍事人員」前來參加戴高樂運動的倒是絡繹不絕。勒內·普利文、卡森教授、喬治·鮑裡斯、皮埃爾·奧利維埃·拉比、讓·奧貝爾雷、讓·馬蘭是戴高樂將軍的第一批非軍事人員夥伴。6月30日莫裡斯?舒曼來到,夏爾·戴高樂以《今日時報》老友的身分親切接見他。15年後,這位「人民共和運動」的領導者,在《真實報》上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報道了自由法國領袖在倫敦第一次同他會晤時,向他講的那些令人信服的而又催人奮進的話:「如果希特勒要來倫敦,他也許早已來了;我認為俄國將先於美國投入戰爭,不過,蘇美兩國都會介入戰爭。希特勒想的是烏克蘭,他征服不了俄國,而這將是他失敗的開始。法西斯的侵略會激起全世界愈來愈多的國家和人民的反對。我們暫時雖說還有許多困難,但是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正義的事業一定勝利。法蘭西這個國家一定在我們手裡重新獲得解放而進一步發揚光大。」聽到這些言論,當時誰不甘心當個戴高樂主義者呢? 戴高樂的外交活動也逐步取得進展,英國政府承認他是「自由法國的領袖」。8月7日,丘吉爾和戴高樂之間開始交換信件,並達成一個協議。在該協議中,英國首相對戴高樂關於組成一支法國志願軍及其使用條件的建議表示贊同。丘吉爾在當時關於該決議致戴高樂的一封密函中明確指出,如果他公開做出許諾,保證「充分恢復法國的獨立和偉大」的話,那麼這種說法是「並不涉及領土邊界的」,也就是說,並不完全確保法國對其海外殖民地將來的所有權。但是,「我們將更好地做出努力。」戴高樂對這一答覆並不完全滿意,他在致丘吉爾信中乾脆指出:「我希望事情的發展,將有一大使英國政府以較少的保留考慮這些問題。」戴高樂在對外關係,在涉及帝國利益的問題上;一開始就表現了一個「高大的強硬者的形象」。 為了儘快打開非洲的局面,8月2日,戴高樂派勒讓蒂約姆將軍,帶了為數不多的迫隨者,前赴「非洲三角」的索馬裡半島開闢工作。儘管北非法蘭西帝國仍在追隨貝當政府,但在西非和赤道非洲,整個局勢對戴高樂來說似乎較有希望,從那些幅員遼闊,人口稀少的地區,人們給戴高樂將軍寫來了許多鼓勵的信件。 在喀麥隆和乍得,掀起了最強烈的反投降浪潮。在法國委任統治地喀麥隆,人們立刻意識到,要是德國獲勝,這塊殖民地就會重新落入德國人的手中。儘管布律諾總督不願表態,但在公共工程局長莫萊爾領導下,成立了一個行動委員會,宣佈支持戴高樂,在乍得,被戴高樂稱為「熱情的法國黑人」的費利克斯·埃布埃總督有許多理由反對希特勒,其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他對納粹的種族主義理論深惡痛絕。埃布埃表示他隨時準備公開聲明支持戴高樂。 法屬非洲其他地區的反應不是模棱兩可,就是令人洩氣。法屬剛果總督布瓦松起初反對投降,但當他從布拉柴維爾調往達喀爾,升任更為重要的法屬西非各領地的高級專員時,態度大變,倒向維希那邊去了。在烏班吉(現稱中非共和國),人們是贊成抗戰的,但是需經布拉柴維爾方面的同意,看起來不大可能採取什麼行動。加蓬的態度令人捉摸不透,但沉默中很可能懷有敵意。 戴高樂決定因勢利導,派得力幹部前往非洲開闢工作。出發之前,他們認真分析了那裡的形勢,打算先從形勢有利的乍得、喀麥隆和剛果等地著手,而把比較麻煩的達喀爾問題留待以後再解決。首批前往的有普利丈、帕朗少校、勒克萊爾和戴高樂的內閣總管埃蒂埃?德布瓦蘭貝爾,第一站是乍得的拉密堡,在那裡,他們將會見埃布埃總督,設法使乍得歸附自由法國,然後到杜阿拉去幫助莫克萊爾和他的行動委員會發動計劃的「政變」,使喀麥隆倒向戴高樂。將軍確信,乍得和喀麥隆會站過來,可是赤道非洲怎麼辦呢?他認為最適宜於派到那裡去的人是德拉米納上校。此人剛從地中海東部地區脫險,正在開羅,給他的任務是拿下這個行政區的首府布拉柴維爾,那裡的政權機構不僅控制著法屬剛果,而且也控制著剛果、烏班吉和加蓬等幾個毗鄰的殖民地。戴高樂派出的這五位年輕人都非常出色地完成了任務,而且沒有流一滴血。到8月底,乍得、喀麥隆、剛果和烏班吉都站到戴高樂方面來了。這是法國反法西斯戰士們獲得的一個重大勝利。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