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堅韌不拔-戴高樂 | 上頁 下頁 |
二三 |
|
對法國來說,慕尼黑會議是一場大災禍。法國的統治集團由於他們政治上的短視,居然沒有認識到這一點。法國在歐洲的軍事地位毀了。原來法國擁有100多個正規師,而且還同東歐捷克斯洛伐克、波蘭、南斯拉夫和羅馬尼亞等較小的國家建立了同盟,這些國家加在一起的軍事力量是足以制服希特勒的。慕尼黑會議後,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了。原部署在堅固的山地工事中的35個訓練有素,裝備精良的捷克師,牽制著比這個數目還要大的德國軍隊,現在法國軍隊失去了這支力量,無異於失去一條臂膀。然而,這還不是一切。 在慕尼黑事件之後,法國在東歐剩下的盟國還有哪個能對它的旦旦誓言相信呢?同法國的結盟還有什麼價值呢?同英國的友好還有什麼意義呢?這些國家都爭先恐後地想在為時還不大晚的時候,同希特勒搭上橋,謀求保全自己,免遭大害。然而,對希特勒來說,慕尼黑的結果並沒有使他滿足。他認為征服奧地利與捷克斯洛伐克,只是在東方大規模奪取生存空間和在西方同法國在軍事上決一雌雄的前奏。德軍進佔蘇台德地區還不到十天,希特勒就著手軍事部署來併吞默默而和殘存的捷克斯洛伐克了。果然,不出兩個多月,捷克斯洛伐克悲劇的下一場就開幕了。3月14日,老態龍鍾、不知所措的哈查總統,被希特勒召到柏林,在刺刀逼迫之下寫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賣身契。在所謂雙方發表的會談公報上寫著: 「元首和總統(希特勒和哈查)在會談中,以坦率的精神研究了最近幾個星期以來,在目前的捷克斯洛伐克領土上發生的事件所造成的嚴重局勢。雙方一致認為,必須盡一切努力來保全中歐的這一部分的安寧與和平。捷克斯洛伐克總統宣告,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為了實現最後和平,他滿懷信心地把捷克人民和捷克國家的命運交給德國元首手中,元首接受了這一宣告,並且表示他願意把捷克人民置於德國保護之下,並且保證他們的民族能夠生活在自治的條件下,按照合乎他們的特定的方式得到發展。」 至此,希特勒的詭詐伎倆已經達到登峰造極的地步。他狂妄地宣告:「捷克斯洛伐克再也不存在了!」據他的一個女秘書說,希特勒在簽字以後,沖進他的辦公室,擁抱了在場的每一個女人。他高聲叫道:「孩子們!這是我生平最偉大的一天!我將以最偉大的德國人而名垂青史!」 德軍佔領捷克斯洛伐克不久,希特勒就從捷克斯洛伐克掠奪了95億馬克的金錢和100多萬支步槍,4.3萬挺機槍,1500多架飛機,2100多門大炮,500多門高射炮,300多萬發炮彈,10億發子彈和400多輛坦克,佔領了當時東歐最大的軍人工廠斯科達。並把大批捷克斯洛伐克青年男女擄去當兵和服勞役。由此大大加強了希特勒德國的戰略地位,增強了它的戰爭實力。正如納粹二號頭目戈林一個月後對墨索里尼所講的:「由於捷克斯洛伐克巨大的生產能力轉歸德國而產生的經濟因素,它顯著加強了軸心國對付西方國家的能力。不僅如此,如果發生更大的衝突,德國現在毋需保留一個師的兵力去防禦那個國家了。」 在嚴酷的事實面前,按說張伯倫、達拉第應該接受教訓了,但他們仍然執迷不悟。英法政府首腦對蘇聯加強軍事合作反對希特勒的建議,卻採取十分不負責任的錯誤態度。誰都知道,當捷克斯洛伐克危機發生時,張伯倫同希特勒談判,親自出馬,飛來飛去。但等到與蘇聯談判時,只派去一些無足輕重的角色。最後被派去進行軍事談判的代表,還忘了帶全權證書。儘管如此,蘇聯政府對這一談判仍然非常重視,一開始就提出締結英、法、蘇二國互助條約和軍事協定,並要求保證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所有與蘇聯接壤的國家的安全和獨立。但是,英法政府卻非常不信任蘇聯,也不相信蘇聯的軍事實力。他們只要求蘇聯單方面承擔許多義務,而不對蘇聯的安全承擔任何義務,與此同時,英法還背著蘇聯同德國進行秘密談判。既然蘇聯爭取同西方國家建立反希特勒的統一戰線沒有成功,那麼蘇聯的急迫任務就是百倍警惕西方國家的「禍水東引」政策。在大戰迫在眉睫的形勢下,蘇聯利用帝國主 義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在1939年8月23日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從而使蘇聯贏得了寶貴時間來加強戰備,進一步做好反侵略戰爭的準備。 卻說希特勒經過多次謀劃,終於在8月31日中午做出了最後決定,發出了消滅波蘭的「白色方案」的第一號作戰指令。9月1日拂曉4時45分,150多萬德國軍隊大舉越過波蘭國境,分北、南、西三路進逼華沙。天空中,德國的機群吼叫著飛向自己的目標:波蘭的軍隊、軍火庫、橋樑、鐵路以及不設防的城市。幾分鐘之後,這些飛機就使波蘭人第一次嘗到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來自空中的突然死亡和毀滅的滋味。9月27日,納粹軍隊攻陷了華沙這座孤立無援的城市。 英法兩國同波蘭訂有同盟條約。根據條約規定,兩國應當毫不遲疑地向波蘭提供包括軍援在內的一切援助,可是英法政府首腦,鬼迷心竅,仍想推行「慕尼黑政策」,但在國內外人民強烈地壓力和反對下,才被迫於9月3日對德宣戰。從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張伯倫、達拉第之流所推行的綏靖政策也從而徹底破產了。正是:鬼迷心竅,專行歪道,縱虎傷人,不得好報。欲知形勢如何發展,且看下文分解。 第九章 痛心疾首 納粹發兵打波蘭,英法對德重開戰; 苟安求和成泡影,綏靖政策大破產。 當悲慘的捷克斯洛伐克事件發生時,戴高樂上校本人正在梅斯擔任軍職,面對著法西斯橫行霸道,他痛心疾首,但無力扭轉局勢。正像他記述的那樣,他的政界朋友雷諾在達拉第政府供職,但雷諾埋頭於他相繼擔任的司法部長和財政部長的公務,並且由於要顧全內閣的團結而處處受到掣肘。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的裝甲部隊越過波蘭邊界,此時無論是戴高樂和雷諾,還是達拉第和張伯倫,都成了無能為力的消極旁觀者了。 9月3日,英法根據法波盟約和英波互助條約,在人民的壓力下,被迫匆忙對德宣戰。從此,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了。大戰開始時,雙方力量對比大大有利於英法方面,從兵力上看,當時波蘭有40個步兵師和12個騎兵師;法國有相當於110個師的兵力。而當時德國只動員了98個師。在經濟實力方面,英法有廣大殖民地,多數戰爭資源都不缺乏,而德國則缺乏鐵砂、橡膠,石油等戰略物資。 但是由於英法沒有做好戰爭準備,而且不想真正打仗,行動上磨磨蹭蹭,到波蘭戰爭結束三個星期後,英國才派了四個師在法國登陸;法國軍隊的出動,事實上也只是一種軍事示威的性質,完全是防禦性的。在背地裡,英法仍然通過美國政府出面「調停」,幻想停戰。用張伯倫的話來說,當時的戰爭叫做「晦暗不明的戰爭」,所謂「晦暗不明」,實際上是指「戰」與「和」還在兩可之間。由於英法領導上處於這樣一種精神狀態,因此戰爭初期一直陷於被動挨打的局面。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