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風雲人物 > 堅韌不拔-戴高樂 | 上頁 下頁 |
二二 |
|
9月29日午後12點30分,希特勒在巴伐利亞這個城市裡,在這個他曾在破破爛爛的小咖啡館的陰暗後室開始其卑鄙的政治生涯的城市裡,怦然像征服者一樣,歡迎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的政府首腦。 將近正午時分,張伯倫乘坐的英國航空公司的飛機在慕尼黑著陸了,機場上排著儀仗隊,外長裡賓特洛甫前來迎接英國客人。張伯倫是最後一個到達這裡的主要人物,汽車把他和他的一行送到了在柯尼斯廣場的元首大廈。會議將在那裡舉行。 愛德華·達拉第絲毫沒有理由像張伯倫那樣自鳴得意,他倒是應當對自己有所懷疑。捷克斯洛伐克的盟國不是英國,而是法國,法國有義務援助捷克斯洛伐克打退進攻。如果戰爭爆發,不是英國而是法國可以把一百個師投入戰場,並將成為作戰的主力。無論從責任的角度講,還是從軍事實力的角度講,重心都是在巴黎,而不是在倫敦。 儘管如此,達拉第還是讓張伯倫掌握主動權,一切讓他決定。伯希特斯加登會談,戈德斯堡會談,這一切全都是倫敦決定的;法國一直跟在英國後頭。顯然,如果要在慕尼黑攤牌,那麼法國人就要受張伯倫擺佈,不僅如此,張伯倫在倫敦是當家作主的,而達拉第在巴黎卻不能同日而語,法國的總理很少有控制政府的時候,達拉第儘管有「沃克呂茲公牛」這個綽號,在同內閣的關係方面卻是困難重重,因為他的內閣是由從主張不惜任何代價實現和平的外長喬治?龐納,到主張寸步不讓的殖民地部長喬治?曼德爾各種色彩的人物組成的。 最後,還有良知和個人責任的問題。看來,尼維爾?張伯倫從未懷疑過自己的方針是明智的,而達拉第卻總是在自相矛盾的痛楚中備受折磨。要是希特勒再次一意孤行,這一切會有什麼結局呢?要是向布拉格做出的保證沒有得到遵守,那法國的三色旗不是要永遠受到玷污嗎?另一方面,難道只是為了這些執拗的捷克人,就應當犧牲年輕的法蘭西這朵花,就應當使巴黎被德國空軍炸成廢墟嗎?龐納說過,法國同德國交戰就等於自殺,難道這話不對嗎? 在宣佈舉行慕尼黑會議的消息時,人們那種近乎歇斯底里的寬慰表示本來應當使上面這些苦惱暫時緩解。巴黎那股歡欣鼓舞的勁頭決不亞於倫敦。美駐巴黎大使布立特在給科德爾?赫爾國務卿的電報中說,「今晚巴黎的寬慰感,可同傳來簽訂第一次世界大戰停戰協定消息時的那種寬慰感相比。」除了少數例外,所有政界人物和報刊都竟相表達興高采烈的心情。「希望復活了!」喬治?皮杜爾在《黎明報》上撰文歡呼。而在《人民報》上,前社會黨總理萊翁?勃魯姆寫道,「關於召開慕尼黑會議的消息的宣佈,引起了一股信心和希望的巨浪,若使談判破裂或者無法舉行,那是對人類的犯罪。慕尼黑會議是在聖爐中的火焰即將熄滅的當兒,投入其中的一抱乾柴。」 達拉第在赴慕尼黑之前,於9月28日晚上向全國發表了廣播講話。他說:「我曾宣佈今晚要向全國發表有關國際局勢的講話;但是,我在中午過後得知,德國邀請我明天到慕尼黑去同希特勒總理、張伯倫首相以及墨索里尼先生會晤。我已經接受了這一邀請。 「你們一定能夠理解,在進行這樣重要的談判的前夕,我應當把我想向你們做出的解釋加以推遲。但是,在我動身之前,我願感謝法國人民的態度,這是一種充滿勇氣和尊嚴的態度。 「我首先要感謝法國人民,因為他們響應國家的入伍號召、再次顯示出他們已表現過的鎮靜和決心。 「我的任務是艱巨的。自從我們現在經受的困難一出現,我就一天也沒停止盡我的全部力量為保障和平與法國的切身利益而工作。明天,我將繼續進行這種工作。在我繼續努力的時候,我知道,我和全國的想法是一致的。」 達拉第也和張伯倫一樣,沒有提請人們注意這次會議把捷克人排斥在外。法國人也和英國人一樣,沒有注意到這一點。全國究竟在哪一點上「完全一致」?總理沒有說,但是,在他的講話的字裡行間,人們可以聽到這樣的話:「和平!不惜任何代價——或者說幾乎是不惜任何代價——實現和平!」 據甘默林將軍自己的敘述,他當時並不準備出這樣的高價。9月28日上午同達拉第一起開會時,總理曾問這位將軍:「萬一割讓領土不能避免,應當維護的最重要的東西是什麼?」甘默林回答說:要是防禦工事不能留在捷克人的手中,他們的國家就不再具有任何「有效的軍事價值」了。這在軍事上是一個明智的忠告,但是,事態的發展早已使這種見解失去了意義。達拉第是在英國人採取了主動之後被送到、或者說是被吸引到慕尼黑來的。現在他沒有自己的牌可打。他對隨員們說:「一切都取決於英國人。我們只能跟著他們走。」 希特勒十分狡黠,為了使會議完全按著他的意圖行事,在9月29日一清早,他就前往德奧邊境去迎接墨索里尼,並且為在會議上採取共同行動而打下了基礎,在去慕尼黑的火車上,希特勒懷著好鬥的情緒,指著地圖向那位意大利的領袖解釋,他打算怎樣「清算」捷克斯洛伐克。他說,要是那天開始的談判不能立即取得結果,他就要訴諸武力。據當時在場的意大利外交部長、墨索里尼的女婿齊亞諾引用希特勒的話說,「總有一日我們要並肩對英國和法國作戰。」墨索里尼對此表示同意。 但是,張伯倫並沒有像希特勒迎接墨索里尼那樣事先去看達拉第,為英國和法國制定一個共同戰略,來同兩個法西斯獨裁者對壘。因此,會議很快就按著墨索里尼提出的方案達成了協議。在9月30日晨2時,由「四巨頭」簽字的協議文本上,幾乎全部接受了希特勒在戈德斯堡提出的最後通牒。蘇台德區捷克人從10月1日起分五批撤退,在10天內完成。最後的邊界由一個國際委員會來決定。這個文件交給奉命專程前來慕尼黑聽候發落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 9月30日,捷克斯洛伐克在敵人和「盟友」的壓力下,向慕尼黑的決議屈服了。他們說:「希望把他們對他們不曾參與的決議所提出的抗議在全世界面前備案。」貝奈斯總統辭職了,因為「他可能已成為新國家必須去適應的發展的一個障礙」。他離開捷克斯洛伐克,寄居英國。捷克斯洛伐克這個國家就這樣根據協定而解體了。但是,搶吃死人肉的兀鷹還不限於德國。緊接著9月30日慕尼黑協定之後,波蘭和匈牙利也趁火打劫,在他們盟主希特勒的號召下,「凡是要一起吃飯的人,就得下廚幫忙」。它們也各自分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塊土地。但是,在希特勒收拾了捷克斯洛伐克不久,就又翻臉不認人,向他的小夥伴開刀了。真是絕妙的歷史諷刺! 希特勒根據慕尼黑協定,得到了他所要求的一切,他強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讓了1.1萬多平方英里的土地,上面住著360多萬蘇台德日耳曼人和捷克人。在這個地區內,有著大量的防禦工事,這在當時來說是歐洲最堅強的防線,只有法國的馬奇諾防線可以與之媲美。此外,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鐵路、公路、電話和電訊系統都被打爛了。根據德國人的統計,這個國家被肢解以後,喪失了60%的煤,80%的褐煤,86%的化學工業,80%的水泥工業和紡織工業,70%的鋼鐵工業和電力工業,40%的木材工業。好端端的一個富庶的工業國,僅僅在一夜之間就被瓜分豆剖而破產蕭條了。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