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布萊德雷 | 上頁 下頁 |
三一 |
|
◎第十一章 顯露崢嶸 最後決戰逞英雄,北非鬥敵露崢嶸; 盟軍備戰西西里,逆境之中獲良機。 1943年4月中旬,盟軍對突尼斯軸心國部隊的圍殲準備已接近完成,決戰即將到來。可以說,盟軍已穩操勝券。制空權掌握在特德手中,坎甯安嚴密封鎖了海上交通線,隆美爾的繼任阿尼姆僅剩下100輛坦克,作戰物資異常匱乏,沒有補給。而盟軍部署了共20個師30萬人的部隊,擁有1400輛坦克和1000多門火炮。 4月16日,亞歷山大下達了代號為「鐵匠」的總攻令,要求部隊沿整個弧形戰線強攻退守的軸心國部隊。安德森的第1集團軍擔任主攻;蒙哥馬利的第8集團軍對昂菲達維爾施加壓力,相機推進;法國第19軍在蒙哥馬利左側和安德森的右側伺機參加攻擊而擴大戰果;布萊德雷剛接手一天的第2軍部署在第1集團軍北面,任務是保護安德森的左翼,並逐步向喬吉高地推進,最後協助安德森奪取比塞大。亞歷山大給布萊德雷一把尚方寶劍,即如果他認為安德森的命令不合適的話,允許他越過安德森與他本人直接聯繫,布萊德雷比巴頓幸運,他可以不受英國人的掣肘。 接受任務後,布萊德雷把第2軍的司令部安紮在貝迪市郊外的帆布帳篷裡。他從第28師調比爾·基恩來當自己的參謀長,並保留巴頓留下的領導班底。布萊德雷取消了巴頓確立的過激的規定。比如,後方醫院的護士不必再戴鋼盔了。同時,布萊德雷一反巴頓的粗暴作風,耐心地說服下級執行命令,放手讓手下的軍官獨立解決問題。這是布萊德雷從馬歇爾那裡學來的領導作風,也符合他歷來的領導風格。 4月19日至20日夜,蒙哥馬利首先發動佯攻,安德森手下的第5軍和第9軍在佯攻後的兩天發起主攻。可是,非洲軍團拼死抵抗,奧爾弗裡的第5軍、約翰·克羅克的第9軍嚴重受阻。布萊德雷的第2軍居地中海和安德森之間,埃迪的第9師居北;賴德的第34師位於中間;艾倫的「大紅一師」居南。布萊德雷跟隨哈蒙的第1裝甲師指揮作戰。戰前,艾森豪威爾希望布萊德雷在南部泰恩河谷用裝甲部隊攻擊敵人,但布萊德雷看到德軍居高臨下,可用反坦克炮還擊,這樣做也許會重蹈卡塞林山口的覆轍。布萊德雷沒有理會艾森豪威爾的建議,簡單地對4位師長說: 「我們要堅決地先攻佔609高地!」 「609高地」是布萊德雷根據地圖標高給它起的名字,實際上它是第2軍東進路上的最高點。艾倫的「大紅一師」沖在最前面,戰鬥異常激烈。從4月23日至26日的3天中,第2軍才推進9公里。敵人在第2軍有條不紊的進攻中慢慢退卻,但每退一步,都要埋設地雷,然後依託崎嶇不平的山地構築工事抵抗。艾森豪威爾及他的新「耳目」平克·布爾,還有萊斯利·麥克奈爾等也來督戰。結果,麥克奈爾被炮彈炸傷,布萊德雷也差點被一顆炸彈炸中。為了鼓舞士氣,布萊德雷親自和師長們一起巡視前沿陣地,結果他又一次險些送命,這是他在突尼斯第3次遇到險情。不過,他似乎生來與死神無緣,每次遇險都能化險為夷。 敵人死守著609高地,布萊德雷命賴德的第34師在炮兵科長查爾斯·哈特指揮的猛烈炮火支援下強攻,但三次均退了回來。 就在布萊德雷的第2軍進攻毫無進展時,安德森發來兩份怒氣衝衝的電報:第一封要求布萊德雷繞過609高地到敵人後方去支援他;第二封則要布萊德雷調一個步兵旅給他使用。布萊德雷認為這違背了美國軍隊由美國人指揮的協議,對兩封電報均未理會。 攻佔609高地仍是個大難題,為了加強火力,布萊德雷建議調來坦克作移動大炮使用,並命令部隊於4月30日上午發起攻擊。17輛坦克迂回到側翼和背後炮擊敵人的陣地,賴德的步兵終於在5月1日佔領了609高地。之後,德軍多次反撲,均未奏效,第2軍牢牢地控制了制高點。用坦克當移動火炮,這是布萊德雷的一個小發明,德軍根本沒料到這一手,驚慌失措,不少人當了俘虜。一位俘虜甚至說,使用坦克是不公平的。 正在布萊德雷奪取609高地後繼續前進奪取馬都時,亞歷山大改變了主意。由於安德森主攻受阻,亞歷山大從蒙哥馬利那裡調來第4印度步兵師、第7裝甲師和第201警衛旅給安德森手下的第9軍,配屬第9軍原有兵力再度進行強攻。 5月6日,接替受傷的克羅克擔任第9軍軍長的布魯恩·霍羅克斯在奧爾弗裡第5軍和科哈姆戰術空軍的支援下全力猛攻。第2軍以哈蒙的裝甲部隊為先鋒,其餘3個師支援安德森的左翼東進。軸心國部隊招架不住,向後潰退。在第2軍的前進道路上,哈蒙一路順風,雖然損失了37輛坦克,但部隊日益接近比塞大;埃迪的第9師也慢慢跟進;賴德和艾倫的2個師來回穿插,奪取了喬吉。在一切順利的情況下,艾倫命「大紅一師」獨自攻擊,違抗命令擅自行動,結果遭到重大損失退了回來。布萊德雷確信該師狂傲放任,目無紀律,下決心想撤去該師指揮官的職務。 5月7日,埃迪的第9師與英軍主攻部隊同時進攻比塞大。5月9日,盟軍攻佔突尼斯城和比塞大港,13日,馮·阿尼姆認輸,約10萬德軍、15萬意軍向盟軍投降。僅第2軍俘虜的敵人就達4萬人左右。突尼斯戰役以盟軍的勝利而結束了,布萊德雷給艾森豪威爾發去只有兩個詞的電報: 「任務完成!」 從1943年2月布萊德雷飛抵北非充當「耳目」,到5月7日率第2軍參加突尼斯戰役取得輝煌戰績,布萊德雷如日中天,一路順風。布萊德雷不像巴頓那樣鋒芒畢露,他善於與自己的上級和英國人和睦相處,同時也得到馬歇爾在背後的有力支持;在作戰方面,布萊德雷謹慎沉著、剛柔相濟,善於捕捉戰機。他對戰場態勢、兵力運用、戰術安排和後勤補給均能巧妙調度。當然,布萊德雷接手的第2軍,是以巴頓的辛勤勞動為基礎的。沒有巴頓的大刀闊斧,也沒有布萊德雷的戰功顯赫;沒有布萊德雷的指揮有方,也不會取得為美國人爭了一口氣的勝利。 突尼斯戰役結束後,美軍共損失18221人,其中2715人戰死、8978人受傷,6528人失蹤。但這些損失為美國軍隊獲得了許多教訓,磨練了部隊。對布萊德雷而言,他從戰火中顯露出自己的指揮才能、作戰勇氣。戰役結束後,布萊德雷名聲四起,他的名字見諸了新聞媒介、艾森豪威爾派戰地記者厄尼·派爾「去採訪布萊德雷」,結果報紙把布萊德雷的戰績詳細地報道出來。就連阿拉伯人也認為布萊德雷的教名「奧馬爾」是穆斯林名字,他們為之驕傲,並相信布萊德雷會步步高升。 不過,在布萊德雷獲得很高讚譽的同時,蒙哥馬利也運用宣傳機器,將突尼斯勝利的功績歸功於他個人。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