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達書庫 > 二戰將帥系列 > 布萊德雷 | 上頁 下頁 |
三〇 |
|
4月1日下午,步兵正在推進,德國12架雙引擎「容克」式轟炸機來襲擊第2軍的觀察指揮所,3顆重磅炸彈炸死了巴頓的副官理查德·N·詹森、1名吉普車司機和1名坦克手。英國聯絡官查爾斯·鄧菲及布萊德雷的副官盧·布裡奇等人受傷。布萊德雷在炮彈爆炸時距詹森15英尺,幾乎喪了命。吉普車和步槍被打得遍體傷痕。詹森的死使巴頓深為悲痛,對英國人享受空中支援的不滿一下子爆發了出來,他給亞歷山大寫報告嚴厲譴責科哈姆。亞歷山大也不買帳,反而說第2軍寫「虛假報告」,並以嘲諷口吻要第2軍不要再「作丟臉的事」,把其失敗歸罪於空軍。事實上,本森的裝甲部隊進展太慢,但近距離空中支援全都給了蒙哥馬利。後來,特德通過艾森豪威爾才將此事平息,艾森豪威爾也一度想向馬歇爾發急電請求辭職。 巴頓表面上接受了科哈姆的正式道歉,但私下裡仍繼續大發雷霆,他把矛頭指向艾森豪威爾對英國人的軟弱和縱容。艾森豪威爾幾天後還寫信告誡巴頓,責備他沉不住氣,要他極力維護盟國通力合作的偉大目標。 本森的部隊在敵人的頑強抵抗中陷入了困境,毫無進展。亞歷山大責備沃德,井向艾森豪威爾建議撤掉沃德的職,艾森豪威爾同意了,但要求亞歷山大向巴頓提出,由巴頓親自辦理此事。巴頓接到亞歷山大的信,又是惱怒萬分。他雖拿定主意要撤掉沃德的職,但對英國人有偏見,以為他們又在責備美國人。這位戰場上最鐵石心腸的巴頓最後把解除沃德職務的事推給了布萊德雷。 沃德是布萊德雷的親密朋友和老上司,布萊德雷深知沃德的失利緣於氣候和暫時的困境,解除其職有欠公允。面對亞歷山大和巴頓對沃德的不信任,也出於維護第2軍的最高利益,布萊德雷執行了任務,但他認為這是「戰爭期間分配給自己的最難的任務之一」。 意外的是,沃德平靜地接受了這一切。回國後,馬歇爾又給這位老部下1個裝甲師,他得以東山再起。 巴頓對本森也大為不滿,甚至驅車直上前線責令本森繼續前進,不惜代價取得戰果。沃德離開後,巴頓把歐內斯特·哈蒙從摩洛哥調來,代替了沃德。 4月17日,本森的先頭部隊終於和蒙哥馬利的先頭部隊會師。不過,他們並未完成封鎖鹽沼防線和襲擾敵軍的任務。 蒙哥馬利的第8集團軍並未徹底圍殲敵人,軸心國部隊撤到了鹽沼防線以北。亞歷山大擬在右翼以北襲擊軸心國部隊,組編第9軍完成其任務。安德森的部隊和第2軍的第34師被抽去由第9軍軍長約翰·T·克羅克指揮。4月8日,進攻發起,賴德的第34師遭炮擊而陷入困境,克羅克責備賴德,並通過盟軍戰地記者將失利傳遍了全世界。巴頓和布萊德雷本來就對抽調部隊不滿,新聞媒介又譴責第2軍,使得巴頓責怪艾森豪威爾「比英國人還英國人」。 亞歷山大企圖作出把第34師從前線撤到後方整頓的決定,布萊德雷和巴頓憤慨至極,強烈抵制這一決定。他們認為,第34師是國民警衛隊第一個調赴非洲參戰的師,此舉將毀滅該師並產生強大的政治影響。最後,布萊德雷從亞歷山大手中把賴德的師要了回來。 在突尼斯最後決戰階段,第2軍仍然無多大作為。蒙哥馬利步步進逼,將軸心國部隊壓到昂菲達維爾,並準備堅守。最後,布萊德雷勉強獲得亞歷山大的同意,讓第2軍參加進攻比塞大的戰役。他們的位置處在安德森戰線之後,準備沿地中海沿岸開闢自己的補給線。 正在此時,巴頓必須回摩洛哥去準備進攻西西里的計劃了,他在突尼斯多呆了兩周,但戰局仍未見分曉。4月15日午夜,布萊德雷正式接手第2軍,交接是秘密進行的。巴頓在離開前,在日記中評論艾森豪威爾是「好一頭蠢驢」。他對艾森豪威爾的軟弱耿耿於懷,但對布萊德雷大加奉承和讚美。布萊德雷奉勸巴頓少說為佳,停止批評艾森豪威爾及英國人。巴頓表示回到摩洛哥後聽從勸告,免開尊口,並希望與布萊德雷再度共事。 巴頓在第2軍的短暫日子裡,大刀闊斧地整頓部隊,取得了神奇的功效,這也為布萊德雷奠定了基礎。至此,第2軍還沒取得驚人的勝利,巴頓未能分享打勝仗的喜悅。布萊德雷不喜歡巴頓的虛張聲勢,但很慶倖自己熟悉了這支已恢復戰鬥力的部隊。 布萊德雷也對艾森豪威爾犧牲第2軍的利益而「偏袒」英國人的做法不滿,但他不像巴頓那樣鋒芒畢露,而是沉著冷靜地維護第2軍的利益。更重要的是,布萊德雷常將自己的想法深藏起來,從不在公開場合批評艾森豪威爾。 曠日持久的北非戰爭到了最後決戰階段。蒙哥馬利缺乏速決戰的勇氣,不敢窮追猛打,採用了近乎塹壕戰的戰術對付隆美爾。布萊德雷已經接手第2軍,他是否比巴頓更有作為,在決戰階段大出風頭?這的確是一個謎。正是:決戰前夕掌實權,戰事紛飛難預測。欲知後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
學達書庫(xuoda.com) |
上一頁 回目錄 回首頁 下一頁 |